生活中经常可以发现一些同行,抱残守缺,不思进取,比如学经方不学时方,学方而不学药,处方不够准确就影响到临床疗效。 今晨读《岳美中医话》,里面讲了一则黄疸肝炎转氨酶不降的案例,初诊用茵陈蒿汤效果好,后面本该用甘露消毒丹接上,结果管床医生习用茵陈五苓散,导致未能取效,就是上面我说的那种情况。 五苓散从辨证的角度分析,主体病机是脾虚湿盛证,其次有轻微的阳虚气化不利,是偏温性的方子。此方虽有淡渗利湿作用,但辛温甘补的白术、桂枝,对湿热证不相宜的。加入茵陈虽然清热利湿,但是茵陈寒性不强,茵陈五苓散总体来说对于湿热或者热偏重的都不很契合。 《伤寒论》关于湿的方子或者衍生方不多,有猪苓汤、五苓散、茵陈五苓散、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白虎加苍术、黄连解毒汤等,湿热病这些不是不能用,但是需要看方里面具体的药物组成。 常常见有些同道,某病知道是湿热本该用甘露消毒丹的,但是为了标榜自己是搞经方或者干脆不会用甘露消毒丹,直接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你要问里面麻黄、生姜、大枣有啥用,就支支吾吾答不上来,这可不好。 还有见过明显湿热病,属湿多热少,此时热附于湿,治湿是最主要的。本该用三仁汤,却见开了一个五苓散,你要问为何用桂枝、白术,也是说不上来。 即便抛开白术、桂枝不用,光靠猪苓、茯苓、泽泻,没有芳香化湿,宣畅气机的用药是不是就可以呢?我没有试过,但以理度之,恐怕有失完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