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山之战:这一场惨胜,带来的不是胜利的喜悦,而是一阵阵穿心的刺痛

 贺兰山民图书馆 2025-04-21

往日风摘要:

在这次战役中,远征军阵亡将士大约七千余人。何其壮哉,英勇的远征军将士。何其惨烈,那些牺牲在松山巅上的英雄们!而日军一千三百名官兵,除一名叫山木的中尉逃脱以外,其余全部毙命。更让人痛心的是,我们至今没有远征军阵亡将士的准确统计数据,更没有他们完整的名单。各种史料给出数据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本文系读者推荐

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云南省的西南角,地处于腾冲,保山,龙陵三座城市之间,有一座海拔两千零十九米的山峰,名字叫松山。这里常年树木茂盛,绿草葱郁。如果不是那一座座耸立的远征军官兵的石像和松山战役纪念碑,以及那些仍然清晰可见的日军遗留下来的战壕,掩体和碉堡,谁会想到这里曾经发生过一场血腥的战斗。

松山战痕- 云南抗战纪念场馆和遗址- 抗日战争纪念网

松山战役,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它经历了被人遗忘,然后又被人高调讴歌的大起大落的历程,同时也暗喻着华夏在过往的上千年的历史中累累被外敌侵略,甚至被外族占领,统治,最后又顽强地站立起来的斑斑血泪史以及背后深刻的民族自身特性。如今我们似乎依旧能够嗅到那刺鼻的血腥味,看到那浓浓的硝烟,振耳欲聋的枪炮声仿佛仍然在松山的天际边响起。它是整个中华抗日战争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次战役。

让我们来简略的回顾一下那场发生在1944年夏季的惨烈战斗吧!

在这一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末期。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岛岛高进,舰舰紧逼,日本陆军,海军已经在做最后的挣扎,战败只是时间问题。

在这一形势下,在美国总统罗斯福和驻华美军总司令史迪威的多次催促下,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国军总司令蒋介石终于答应出兵云南西南部,配合在缅甸的英军和美军消灭那里的日军,以期望打通从印度经缅甸向云南运输军用物资的滇缅公路。于是,以卫立煌为总司令的二十万国民远征军将士第二次踏上了进军滇缅之路,向盘踞在腾冲,松山和龙陵的日军发起进攻。

毛主席问卫立煌:驴是先迈左脚还是右脚?卫起先不懂,后猛然醒悟

卫立煌

远征军原计划首先主攻日军在滇西南重镇腾冲。

腾冲位于高黎贡山的西南边。高黎贡山从北至南,山峦叠嶂,延绵五百余公里。主峰高达五千多米,常年积雪。旁边的怒江几乎平行于高黎贡山地从北向南流淌。腾冲对日军有着重要的军事意义。欲攻克腾冲,集结在怒江东面的远征军必须首先渡过怒江,翻越高黎贡山。

不幸的是,日军事前破译了远征军的电报密码,预知了远征军的行动计划,在高黎贡山部署了伏击部队, 让强渡怒江的远征军部队遭到重大损失。

于是,远征军及时改变主攻方向,从而拉开了松山战役的序幕。

松山是位于高黎贡山南端的一个山峰,向东俯瞰怒江和横跨在怒江上的滇缅公路的枢纽惠通桥。滇缅公路从东到北,然后又到西半环绕松山主峰。主峰上的日军堡垒与山腰上的滇缅公路最短距离不足七百米,可以同时在东,北,西三个方向攻击公路上的人员和车辆,紧紧扼住了滇缅公路的咽喉。

于是,攻克松山便成了远征军的第一要务。

日军在松山顶建立了许多彼此独立,但又能够相互支援的坚固的工事群。整个防御体系由滚龙坡、大垭口、松山、小松山、大寨、黄家水井、黄土坡、马鹿塘等据点组成,拥有众多的地上地下堡垒和无数的可供交通和射击使用的壕沟,土地面积大约四平方公里。工事体系居高临下,易守难攻。

防守松山的日军由第五十六师团一一三联队第二大队及炮兵五十六联队第三大队组成,当时在编日军人数为一千三百人。在各个堡垒上部署着100毫米榴弹炮八门、山炮二门、反战车炮二门、高射炮四门,以及上百挺轻重机枪。

攻打松山按兵力分批投入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中将钟彬指挥的七十一军二十八师担任主攻。经过美军轰炸机对松山的几轮轰炸和地面炮火的轰击后,6月4日,二十八师第八十二团第三营的向松山发起了冲锋。由于对日军防守部队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缺乏了解,第三营的攻击当然不会成功。当他们距离山头仅有一百米的之近时,日军轻重机枪,山炮一起开火,三营士兵伤亡惨重,连正副营长都魂归异乡。只有一个排的士兵侥幸生还。

第二支远征军从1943年2月组建直至进攻松山,历时一年多,居然没有对自己的直接敌人的军情有明确的掌握,导致白白损失众多士兵的生命。这是那时国情的真实写照,也是那时中国军人素质的体现。

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七十一军的各师团营分别在炮火准备后一轮又一轮的向松山日军阵地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知,中国军队又遭遇到本来可以避免的重大损失。

战斗持续到6月30日,七十一军的前线作战部队已伤亡了三千多人,基本失去了战斗力。

这种不顾士兵生命的集群冲锋式的打法从根本上来讲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思维方式。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传统战法,一靠谋略,二靠勇气,不论孙子兵法,还是三十六计,讲的皆是谋略和勇气,没有一丝一毫提及战争中还可以依靠先进的兵器来打击敌人的战法。传统的战争思维意识,也深深地影响着远征军的将士们。

面对盘踞在松山巅坚固工事里的日军,谋是毫无用处的。于是只有靠勇,集群冲锋。在冷兵器时代,拿出百倍的勇气,猛冲猛打,有时候可以震慑敌人,取得战争的胜利。但在现代战争中,集群冲锋在敌人的机枪冲锋枪密集的火力扫射下只能是白白送死。

在第二次远征军的武器装备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美军化,火炮数量质量也大大优于日军。但中远征军官兵显然还是没有适应当时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没有把火力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于是松山战役进入第二阶段,由何邵周为军长,李弥为副军长的第八军接替七十一军继续向松山发起进攻。

7月5日,第八军发起了第一次进攻战。其战法依旧和七十一军相似,在一阵炮火轰击后,步兵开始集群冲锋。结果仍然是伤亡众多。

经过数天来多次冲锋,第八军士兵曾经一度夜里攻入松山主峰子高地。令人奇怪的是,竟然没有通知山下面的部队,下面的指挥官也似乎茫然不知,没有派遣后续部队前来增援,巩固和扩大战果。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各个地堡串出来的日军士兵,对攻入山巅的中国士兵进行了无情的绞杀。

在中国军队无论数量上还是武器质量上都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松山之巅还是发生了己方士兵被日军包围并歼灭的惨案。中国军队指挥官低下的指挥能力实在令人汗颜。

李弥-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弥副军长

在久战不利的情况下,前线指挥官李弥终于意识到改变作战方式的必要性。于是,他下令从外围入手,逐一发现日军地堡,逐一摧毁,并彻底歼灭堡内的日军。在他的指挥下,中国士兵终于从传统的战争方式向现代化的战争方式迈出了第一步。他们应用美军攻击地堡的利器,火焰喷射器,在其他火力的支援下,抵近距离日军地堡口三四十米的位置,把高温火焰喷人其中。任凭日军官兵钢身铁骨,一旦被火焰喷及,非死及伤。

这样一来,中国士兵的伤亡明显减少,战事进展顺利多了。但仍然不能令远在重庆的中国军队司令部和委员长蒋满意。委员长蒋严令远征军将士必须在国难日九月十八日之前攻下松山。

于是第八军想到了坑道爆破法来消灭松山巅日军的方法。至于是谁首先提出的这一方法,如今已无法考证。有人说这是由美军顾问首先提出的,也有人说由李弥将军想出的主意,或许根本就是出自其他军官,但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确确实实地被实施了。

经过美军顾问的精确计算和测量,数百名中国工程兵从距离松山顶一百五十米的山坡上挖通道,经过十七个昼夜的辛苦作业后,坑道终于挖到了松山主峰底下,形成了两条长为三十多米的坑道,和两个炸药室。他们分别在每个炸药室里足足装填一千五百公斤TNT炸药。

为了迷惑日军,远征军一边施工,一边继续向山顶的日军发起攻击。

在八月二十日九时十无分,  中国工程兵摇动了起爆器。瞬时间,地动山摇,远在数公里外的山间都能够看到松山上浓浓升起的硝烟,主峰上顿时坍塌出两个直径达三十多米的深深的大坑,日军堡垒也随之化为瓦砾。

但究竟有多少日军士兵在此爆炸声中被送入地狱,至今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数据。


当时正在缅甸北部指挥中英美联军攻击日军的史迪威将军对这种十八世纪的战法深不以为然。毕竟,这种在日军步枪,机枪和迫击炮的射程内大规模地挖掘坑道的行动很容易被日军发现而损兵折将,功亏一篑。所幸的是,山上的日军并没有发现中国军队的挖掘行动。

其实,当时已经很大规模装备了美式武器的中国远征军还有许多快速简洁而且损失小的战法。首先,他们可以求助于美军轰炸机在方圆仅仅四平方公里的松山顶上投放数吨甚至数十吨的凝固汽油弹,使之陷入一片火海之中,让日军根本无法立足于山上的表面阵地,只能龟缩在地堡里。然后步兵抵近各个地堡,用火焰喷射器,机枪,迫击炮和炸药,将其一一摧毁。

他们还可以用步兵佯攻,探明日军地堡和壕沟的准确位置,然后聚集几十门,上百门重型火炮,和轰炸机对进行覆盖式轰击。在这样猛烈的打击下,日军即使不被消灭于地面,也只能退入地堡。这就为步兵的进攻创造了良好的先决条件。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呢? 极大可能性是他们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训练,不具备向炮兵报告日军堡垒精确坐标的能力,而炮兵也没有精确炮击的素质。

在二战末期,大规模地使用火炮对敌方实施猛烈地覆盖式打击已经式司空见惯的战法,在单位时间里向单位面积地面发射子弹, 炮弹的密度已经成为一支军队战斗力强弱的重要标准。而远征军对此似乎还是茫然不知,还在采用集群冲锋和挖坑道爆破的进攻方式。直到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保持比较完好的日军壕沟,甚至还有依然完整的地面建筑屋,说明当时的炮火密集度相当低,在长达几十天的战斗中,远征军的炮火甚至连这些表面阵地都没有摧毁。

大爆炸后,第八军对松山的进攻还持续了十七天,山顶上的日军残敌才被彻底肃清。九月七日傍晚,枪声终于沉寂下来, 历时九十五天松山战役也随之落下了帷幕。

这是一场惨胜,松山每一寸土地都沁透远征军将士的鲜血。这是一场惨胜,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一丝丝胜利的喜悦,而是一阵阵穿心的刺痛。

在这次战役中,远征军阵亡将士大约七千余人。何其壮哉,英勇的远征军将士。何其惨烈,那些牺牲在松山巅上的英雄们。

而日军一千三百名官兵,除一名叫山木的中尉逃脱以外,其余全部毙命。

更让人痛心的是,我们至今没有远征军阵亡将士的准确统计数据,更没有他们完整的名单。各种史料给出数据甚至有很大的差异。

幸存下来的远征军将士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有的受到了非人道的迫害,有的甚至被打残,含冤而死。

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印度东北和缅甸西北的地区的崇山峻岭中进行的英帕尔战役中,英军对日军的战损比就很小。这场战役始于1944年3月8日,结束于7月3日,经历四个月。在整个战役期间,英军动员了十五万兵力,从抵御九万日军的进攻开始,步步为营,最后转入反击。英军充分利用自己战斗机和炮火的优势,在美军运输机的支援下,以损伤一万七千人的代价,歼灭日军七万八千(其中包括死于疟疾和其他疾病的日军官兵),取得辉煌战果。

纵观美军在整个平洋战争中,他们由南向北,逐岛歼灭日军,皆是先用密集的轰炸机和舰炮轰击日军阵地,然后是借助登陆艇把坦克运送到岛上,士兵则跟随其后。如遇到日军碉堡,或者坚固工事,坦克抵近精确炮轰,紧接着由火焰喷射器喷火入碉堡之内,歼灭残存之敌。剩余的日军士兵尽管困兽犹斗,在手握自动武器的美军面前也难以逃脱被消灭之命运。所以美军在整个太平洋总计阵亡了十一万将士,而日军的阵亡人数则高达一百七十四万。这些阵亡的日军官兵除很小一部分被中国军队,英军及其他国家军队歼灭外,绝大部分都是美军的枪炮之灰。

即使在使美军遭到空前损失的硫磺岛战役中,美军阵亡不到六千人,而日军除两百余人被俘外,其余的两万两千人尽皆战死。如果加上美军负伤的一万七千人,他们的伤亡人数也只是略高于日军伤亡人数。

为什么美军的战损比如此之低? 他们既不靠计谋,也不靠莽夫式的勇敢,而是靠他们手里的先进武器,和那些熟练掌握这些武器的将士们以及与之配套的战略战术。

正是这种先进的战争思维方式,美军无论是在欧洲面对纳粹德国的军队,还是亚洲对阵日本帝国的军队,都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战损比大大低于敌军。

在热兵器时代,三十六计很少能直接发挥作用。在隆隆的炮击中和密集的弹雨下,任何妙计都显得苍白无力,发挥不了任何效果。鲁莽式的勇敢面对枪炮也难以奏效,即使日军自杀式的神风敢死队也仅仅在美军中引起了短时间的恐慌,而最终湮灭。

在大约一年后的夏天,苏联军队挟战胜德国纳粹之威,于1945年8月8日对日宣战,进军中国东北。他们首先面临的一场战役的地理条件和战斗形式都与松山战役有很多相似之处。 这场战役史称虎头山要塞战役。如果我们把虎头山要塞战役和松山战役做一次比较,可以得出一些有益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虎头山要塞是日军经营了多年的一座堡垒。早在抗战初期,日军在与苏军交战的诺门坎战役遭到惨败之后,日军就动用了大量中国劳工,开始构筑虎头山要塞,以防备苏军再次进攻。虎头山要塞位于黑龙江虎林市,由猛虎山,虎东山,虎北山,虎西山,虎啸山五个抵抗枢纽阵地和三个独立据点组成。日军在虎头山上构筑了坚固的地下堡垒,并配备极其强大的火炮,整个要塞被称为东方的马奇诺防线。日军在要塞中驻扎了一千四百名作战人员。

战斗于8月9日凌晨打响。苏军动用了大批飞机和大炮,并且出动两万余人的地面部队参与进攻。战事一开始,苏军利用其空中优势对虎头山各个据点进行了长时间的轰炸和炮火袭击。由于苏军战前做了充分的侦察,精确地测定了日军堡垒各个火力点的位置,所以苏军的轰炸和炮击非常有效。

经过三天地面部队对反复冲击,苏军终于占领虎头山的表面阵地,日军被迫转入地下工事。

日军把地下工事修建得特别坚固,重要部位得钢筋水泥厚达三米,苏军难以攻入。于是,他们找到日军地下工事的通气口,向里面输入大量的汽油和液体炸弹。地下工事里顿时浓烟滚滚,许多日军窒息而亡。有的日军士兵忍耐不住缺氧和高温的煎熬,试图冲出地下工事,则瞬间成了等出口前苏军机枪的靶子。

他们还把火炮拖到距离火力点两三百米的位置,瞄准其出口和枪孔直射。这样近距离的直射, 威力自然猛烈,数炮轰击之后,任何钢筋水泥结构都会坍塌。

用这样的方式,他们逐一清除了要塞上的火力点,堡垒,最终以阵亡一千余名官兵的代价,于8月29日彻底占领了虎头山。要塞上的一千四百日军,除极少数逃遁以外,全部被消灭。

现在我们需要思考的是,相比英军,美军和苏军,为什么中国军队在和日军的战斗中有那么高的伤亡率?  即使在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军队在很大程度装备了美式武器的条件下,伤亡率仍然居高不下。

岁月匆匆过了四十多年后,松山战役遗址于1986年5月才被列为龙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11月松山战役遗址升级为云南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又进一步升级为国务院核定、文化部确定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此,那些远征军阵亡将士四处飘荡的魂魄经过半个多世纪后才得以彻底归位。

最后,我们必须提一提史迪威将军。一个曾经在中缅边界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过巨大贡献的美国人,他在很长的时间里竟然不为中国民众所知,即使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之世,仍然有许多人不知道他。这一冷冰冰的现实,折射出一丝泱泱华夏在抗日战争期间居然抵抗不住东洋一个小岛国的进攻背后的深层原因,也预示在那片广袤的土地上这种苦难还将以另一种形式继续下去。

愿华夏大地不再有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