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顶级作家的“肌肉记忆”:每日重复的90%里藏着写作自由的钥匙

 五千风雨 2025-04-21 发布于浙江
顶级作家的“肌肉记忆”:每日重复的90%里藏着写作自由的钥匙

曾有人说,日常写作,每日固定70%的动作就够了,是这样么?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老舍写《骆驼祥子》,说“车夫的腿是量地的尺子”,写作又何尝不是?字字句句都得拿功夫量出来。你看巴尔扎克,凌晨两点起床灌一壶黑咖啡,写到下午五点,日均五千字,咖啡渍把稿纸洇成了地图,他固执地认为:“要把笔杆子磨穿了,人物才能活下去。”

咱们看女作家严歌苓,每天雷打不动写六小时,一次演讲中她说:“写作像练功,一日不练自己知道,三日不练读者知道。”

村上春树呢,凌晨四点起床写五小时,跑十公里,四十年不挪窝,跑鞋磨烂几十双,他相信:脚底起了茧子,脑子里才会长出句子。

这些习惯看似刻板,却暗合老农的智慧——犁头不歇,荒地变熟田。新手总盼灵感如暴雨倾盆,实则忘了细雨湿衣的功夫。

网络作家唐家三少,日更八千字十三年不断,高烧39度,口述让妻子代笔,问他秘诀,答得干脆:“坐下去,手自己会动。灵感?那是给懒汉编的童话。”

再瞧瞧张爱玲,年轻时住上海公寓,每日下午雷打不动写四小时,非得听着街边电车“叮当”声才肯落笔。她在散文中写道:电车一响,故事里的人就活过来了。后来移居到美国,特意录下旧上海的街声循环播放,硬是把异国书房逼出了老弄堂的烟火气。写作的根,终究还是扎在了习惯的泥土里。

以上作家的写作是固定了70%的动作么?不,应该是90%以上,为何?因为他们已形成了固定的“肌肉记忆写作法”。每天的写作动作是固定的,几乎没有多大的变化。

这种“肌肉记忆法”有时还伴随着许多让人无法理解的“怪癖”。许多作家相信,这些“怪癖”与灵感有关。

顶级作家的“肌肉记忆”:每日重复的90%里藏着写作自由的钥匙

一、、规矩与灵感的辩证法

马尔克斯写《霍乱时期的爱情》,桌上咖啡必须滚烫,凉一分就倒掉重煮。旁人纳闷:“喝个咖啡也较劲?”他挑眉瞪眼说:温度差一度,阿里萨的眼泪就少一行。这话听着很玄乎,细想却实在。

规矩是灵感的通关文牒

神经科学家说,人脑每天要做三万多次决策,若写作时还纠结“早晨写还是半夜写”“用电脑还是钢笔”,前额叶早累得打摆子了。卡夫卡白天在保险公司敲算盘,深夜躲进书房煮咖啡,硬生生把甲虫变人的荒诞梦写成经典。

阿加莎·克里斯蒂泡在浴缸里构思谋杀案,水面浮着蓝色笔记本,她说:“热水泡松了身子,阴谋就浮上来了。”你看,连犯罪女王都要靠水温触发灵感

斯蒂芬·金早晨写作雷打不动半小时,桌上永远摆着同款玻璃杯、阿司匹林和AC/DC黑胶唱片,他相信:小提琴一响,手指会自动写作,比闹钟好使多了。

这便是“肌肉记忆写作法”的精髓——90%动作焊死,10%留给灵感撒点野。好比老鞋匠纳千层底,针脚密实了,花样才能俏皮。

看来, 肌肉记忆写作法,跟规矩有关,跟灵感有关,也跟作家的某些怪癖有关。

二、、大师们的“怪癖”启示录

诗人席勒的癖好比小说更耐嚼。席勒写诗,抽屉里必塞烂苹果,说“腐味是灵感的酵母”;杜鲁门·卡波特躺着写作,膝盖垫羊绒毯,每小时做五分钟“猫式拉伸”,自称“骨头松了,句子才顺溜”。而法国作家雨果,写《巴黎圣母院》时把衣柜锁死,钥匙扔进塞纳河,只剩灰袍子蔽体,朋友笑他:穿这么寒酸,敲钟人都嫌磕碜!他反呛:衣服不能太多,否则心思就会杂乱。

当代有个青年作家也有个怪癖:非用英雄牌616老钢笔不可,墨水必须鸵鸟牌。某次钢笔摔坏,他愣是停笔三天等修好,编辑催稿催得跳脚,他慢悠悠回道:笔尖弧度差一毫米,我就写不出来。

再看某知名网络作家,早年挤地铁时用手机备忘录码字,如今已成顶级大神,仍坚持“地铁写作法”:“摇晃的车厢像摇篮,晃着晃着灵感就晃出来了。”

更有趣的的是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写《小王子》时必须听着火车轰鸣音,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火车轮子轧铁轨的节奏,让我联想到星球运转的弧线。

这些怪癖看似荒唐,实则是“仪式感炼金术”。伍尔夫非紫色墨水不写,钢笔得摆在柚木桌西北角,新手若学不来这套“玄学”,不如试试极简版:晨起一杯浓茶,书桌前循环播放《渔舟唱晚》,坐下先抄三行《红楼梦》。

日本作家村田沙耶香更有意思,写《人间便利店》时必须嚼同款薄荷糖,她说:“糖在左腮帮子转三圈,主角才会开口说话。”某次糖厂停产,她连夜给市长写信求复产,吓得厂家以为闹出食品安全问题。

每日固定动作就是为了强化写作仪式感, 仪式感成了,文字便如春韭,一茬茬往外蹿。

顶级作家的“肌肉记忆”:每日重复的90%里藏着写作自由的钥匙

三、写作小白进阶:90%规矩,10%变通

每日固定动作多少最合适 我认为:90%为固定动作,留下10%透透气

其实,固定写作动作的核心就四条:

1 、设计启动开关(一杯浓咖啡、半截沉香或一段音乐等);

2、锚定时间与场景(如“早八点书房或晚上九点书房+电脑”);

3、固定字数目标(每日新手500字,老手2000字或3000字,写满即收工);

4、留个字条(今天把明日要写的内容开头及梗概,提前写到字条里

剩下的10%,留给失眠的夜、突来的暴雨、半路杀出的好句子——好比蒸馒头总要留条缝,气顺了,馍才暄乎。

每日写作完全重复前日100%的动作,是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必要的,需要留下10%透透气、伸伸懒腰。

有个豆瓣网友分享经验:每天早晨写作前,要么进入半小时冥想状态,要么给绿萝浇水构思情节,半年后不仅小说完结,绿萝还爬满了整面墙。她说:“浇花时心思最静,女主角的性格全是叶子缝里长出来的。”

顶级作家的“肌肉记忆”:每日重复的90%里藏着写作自由的钥匙

说到底,写作动作固定90%以上,才最有效果,也最难以做到。

有些人认为,固定70%或80%就够了,而我固执地认为,必须到90 %以上。

新手若问秘诀,答案就一句:“每日固定写下的五百字,便是写作自由的钥匙。” 唐家三少说得好:“写久了,手比脑子快。”固定动作不是枷锁,而是给灵感铺的铁轨——火车哐当哐当跑稳了,才能一路撒野,直奔春光。

末了想起个趣事:齐白石晚年画虾,每日晨起必临摹三幅,徒弟问:“都成精了还练?”老爷子蘸墨笑答:“笔一停,虾就游走了。”写作亦如是——每日重复的90%,恰是那根拴住灵感的鱼线。 攥紧了,才能钓起江心的月亮。

再说个接地气的:知乎上有位高中老师,每天利用课间十分钟在教案背面写小说,三年攒出三十万字出版。他说:“下课铃一响,我就切换成杀手/侠客/外星人,比学生还盼着打铃。”瞧,固定动作不必高大上,够用就好。

写作哪有什么玄机?不过九分笨功夫(固定动作),一分灵光闪(自由撒野)。

这就像老茶客的紫砂壶,壶型定了,茶香才能千变万化。又恰似海明威那十二支铅笔,削尖了排成列,字句才敢在纸上撒欢儿跑。自由从来不在云端,而在日日重复的泥土里。种地如此,写作亦然。

最后,想起老家瓦匠有句话:“砖头砌齐整了,檐角才能飞起来。”写作人若懂这个理,离出活儿也就不远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