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敷了水胶体患肢反而越来越肿?因为这一步做错了

 紫燕玥玥 2025-04-21 发布于陕西

案例回顾

近日,某病区一患者在做增强 CT 检查时发生造影剂外渗,回病房后责任护士采取相应措施,包括使用水胶体透明贴外敷,抬高患肢等。

到了晚上,夜班护士发现外渗的患肢越来越肿了:

图片

该病区的护士长给我留言,咨询是否还有其他的处理措施:

看到留言及照片,我分析可能患肢抬高的高度还不够,而下午发生的外渗到晚上正处在炎症的高峰期,患肢越来越肿也是在预料之中。

经了解,值班护士已经挑了一个最厚的枕头给患者用。但我觉得一个枕头的高度还不够,建议再加一个枕头或给一床被子,务必使手臂抬高的高度高于心脏水平

这个措施其实非常重要,但常常被大家所忽视。正确做法如下图所示。

图片

经提醒,夜班护士给了患者一床被子用于抬高患肢,并交代了注意事项。

次日,患者的手臂肿胀就有了明显消退,但手背还是有点肿胀。下图是 3 天后外渗肢体的情况,可见肿胀已完全消退。

图片

下面就造影剂外渗的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进行讨论。

原因分析

1.外渗量较大或外渗程度较重

碘对比剂外渗静脉外渗的损伤机制主要是通过细胞毒性、机械性压迫和渗透作用而发生。碘对比剂外渗于外周组织(尤其是皮肤组织),可产生急性炎症反应,并在 24-48 小时达到高峰。

图片
图片

 造影剂外渗 19 小时的手背

机械性压迫的程度与外渗量直接相关。当外渗量小于 20 ml 时,患者一般不会发生软组织损伤。若外渗量超过 50 ml,可能直接损伤静脉外周围组织,甚至引发筋膜间隙综合征。

因此,患者手背肿胀加重可能与外渗的造影剂量较大或外渗程度分级较高有关。

2.水胶体敷料的局限性

水胶体敷料虽能促进炎症吸收、缓解疼痛,但其作用机制以吸收渗液和改善局部循环为主。对于大量外渗或高压注射导致的深部组织损伤,单纯贴敷可能无法快速缓解肿胀,需联合其他干预措施,特别是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

3.处理时机与方法不当

文献报道,外渗后需保留静脉通路回抽渗液,否则将导致残留造影剂持续刺激组织。严重外渗需早期冰敷以减少血管通透性,或通过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局部封闭减轻炎症反应,若仅依赖敷料可能延误最佳处理时机。

4. 患者自身因素

老年、血管硬化、长期化疗或糖尿病等患者血管条件差,外渗后更易出现肿胀迁延现象。

处理对策

1.立即评估与综合干预

回抽渗液:若留置针仍保留,尝试回抽外渗造影剂,减少组织刺激。

局部封闭:使用 2% 利多卡因 5 ml+地塞米松 5 mg 进行环形皮下封闭,快速缓解疼痛和炎症。

2.调整外敷方案

冷敷联合水胶体先冰敷 2 小时(间隔毛巾防冻伤),收缩血管减少渗出,再贴水胶体敷料促进吸收。

3.患肢管理与对症处理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水疱与感染预防:若出现水疱,无菌抽吸后覆盖纱布;溃疡或感染时使用湿性愈合敷料如银离子敷料等。

4.重度外渗的特殊处理

甘露醇脱水:20% 甘露醇湿敷或静脉输注,减轻组织水肿。

外科干预:若出现筋膜间隙综合征或坏死,需切开引流或植皮。

改进措施与预防建议

1. 穿刺前风险评估:优先选择粗直血管(如肘正中静脉),避免关节处穿刺;使用大号留置针(如 18 G)降低外渗风险。对高危患者(血管硬化、化疗史)建议中心静脉置管。

2. 操作规范与培训:加强护士穿刺技术培训,确保「一针见血」;注射前预注 3 ml 生理盐水确认通路通畅,高压注射时控制流速。

3. 外渗应急预案:科室配置「外渗处理包」(含利多卡因、地塞米松、硫酸镁、水胶体敷料等),确保快速响应。建立外渗分级处理流程(如 1-2 级用水胶体敷料,3-4 级联合封闭+冷敷)

4. 患者教育与随访:检查前告知患者及时报告疼痛或肿胀;外渗后指导患肢活动与观察要点。

总结

造影剂外渗后肿胀加重需综合考虑外渗量、处理时机及患者个体差异。水胶体敷料适用于轻中度外渗,但重度病例需联合冷敷、药物封闭甚至外科干预。预防措施的核心在于风险评估、规范操作和应急预案的完善。通过多学科协作与持续质量改进,可显著降低外渗发生率及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 毛燕君等主编. 碘对比剂静脉注射护理实践手册.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9.

2. 康惠尔水胶体敷料说明书.

图片来源:作者

策划:海苔 | 监制:sherry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