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科育人故事:深耕课堂的隐形利器

 缪不可言行知录 2025-04-21 发布于江苏

【题记】

木樨凝心血,育人故事潮。

深耕三尺案,细培万株苗。

师者融情远,匠心筑梦遥。

甘霖泽大地,润物自萧萧。

一、缘起

每当我拿走学校校刊《木樨》之“学科育人故事”专辑,我就会想起三年前,带领老师们一起创编“学科育人故事”的点点滴滴。

老师们人人参与,人人创编,人人讲演,200多篇学科育人故事在老师们的精心改写和创编下熠熠生辉,还有超过三分之一被录制成了专题视频,在学校视频号、缪不可言视频号以及朋友圈的传播,一股教育的力量也在悄悄地传播着……

多位知名专家听了我的汇报后,都点头称是,认为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播种行动”行动,是深耕课堂育人的“隐形利器”,更是孩子终身成长的“绚丽瑰宝”。

受此鼓舞,今天写下此篇,既是回顾反思,也是梳理与展望,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有识之士,也能“大思政”的背景之下,深刻体悟“学科育人故事”的重要功能,努力践行“学科育人故事”的课堂行动,把“立德树人”真正落到实在处。

下面提供部分学科育人故事视频链接,更多的关注公众号,查找“学科育人故事”版块:

二、什么是学科育人和学科育人故事

1.什么是学科育人?

学科育人是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将价值引领、品格塑造融入教学全过程的教育范式。它强调在知识传授中渗透德育元素,通过挖掘学科内在的人文精神、思维方法和文化基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例如数学课堂通过高斯探求真理的故事培育理性精神,科学课借居里夫人坚守实验室的经历传递科研品格——学科育人让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同频共振,使每门学科都成为滋养生命的土壤。

2.什么是学科育人故事

学科育人故事是将学科知识、学术精神转化为生动叙事的教育载体。它以真实或虚构的典型案例为蓝本,通过情节化的表达揭示学科本质、传递人文价值这类故事如同学科与德育的黏合剂,用叙事智慧打破知识边界,让核心素养在具象情境中自然生长,实现知识习得与精神丰盈的双重抵达。

总之,在教育的百花园里,学科育人故事是一朵悄然绽放的奇葩,看似微小,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宏大使命。当知识的传授与故事的温度相遇,当学科的逻辑与生命的叙事交织,教育便有了直抵心灵的力量。对于小学教师而言,善用育人故事,便是握住了打开学生精神世界的钥匙。

三、学科育人故事的神奇功效

1.坚持立德树人的载体

立德树人绝非空洞的说教,而是需要具象化的价值载体。

《木樨》中哈马托用嘴打乒乓球的故事,让学生在惊叹残奥运动员坚韧不拔时,悄然理解生命不屈的真谛;宋庆龄在留学时驳斥'中国被历史淘汰’”的情节,无需多言,爱国情怀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种子;再如,徐悲鸿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的学艺故事,既技法更彰显民族气节。

这些故事如春雨般浸润着学科课堂:数学老师讲陈景润在图书馆忘记理发,传递的不只是数学精神,更是专注执着的品格;语文课堂上王献之十八缸水练书法,既呼应了汉字书写的技法,更将持之以恒的道理融入血脉。

当知识穿上故事的外衣,德育便不再是贴标签,而是与学科知识浑然一体的精神养分,让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悄然完成价值观的建构。

2.打破学科壁垒的桥梁

当下学科教学常面临壁垒困境:数学陷入公式推导,语文困于字词句解析,学科间的割裂让学习变得碎片化。而育人故事恰是打破壁垒的黏合剂。

例如,阿基米德洗澡发现浮力定律的故事,既能融入数学的逻辑思维训练,又可链接科学探索精神;鲁迅在三味书屋刻'的细节,在语文课上传达珍惜时间的同时,也可在班会课上延伸为自我管理的话题。再如曹冲称象的智慧,既是数学等量代换的启蒙,也暗含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跨学科的育人价值在故事中自然流淌。

教师若能像庖丁解牛般挖掘故事的多面性,便能让学科知识在故事的串联中形成育人合力,让学生在立体的叙事中理解知识的关联与学科的温度。

3.激发学科兴趣的密钥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具象化、故事化的表达更易引发共鸣。

当数学老师讲高斯从1加到100的速算故事,枯燥的数列求和瞬间变成充满智慧的挑战;英语课堂引入莎士比亚从破产家庭走出的戏剧之路,单词背后的文化不再遥远。

《木樨》中小蜗牛历险记的数学题设计,让抽象的行程问题变成充满趣味的闯关游戏,让学生在解谜中感受数学的魅力。这些故事如磁石般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科不再是课本上的符号与公式,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次次真实的探索、一场场动人的成长。

当学生因爱迪生孵鸡蛋的好奇心而爱上科学,因王羲之观鹅习字的专注而钟情书法,学科兴趣便在故事的催化下生根发芽。

4.助推教师成长的修行

会讲育人故事的老师,必定是深耕学科与学情的智者。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会讲10个学科育人故事的,是合格的老师;会讲50个的,是心怀热忱的好老师;会讲80个的,是底蕴深厚的优秀老师;若能融会贯通100个故事,她必定是点亮学生精神星空的卓越教师。

分析一下这段话,它将教师的成长与故事的积累深度巧妙勾连:

合格卓越,不仅是故事数量的递增,更是育人境界的跃迁。

10个故事,是掌握学科育人的基础叙事能力;

50个故事,意味着教师能主动挖掘学科中的情感内核,让知识浸润温度;

80个故事,体现教师对学科文化、历史典故的系统把握,能将故事与知识点自然融合;

而融会贯通100个故事,则标志着教师已形成独特的育人风格,能让每个故事成为启迪学生心灵的火种——如用高斯速算传递数学思维之美,借宋庆龄护旗播撒爱国种子,让学科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堆砌,而是承载精神力量的载体。

育人故事的厚度,决定教育人生的高度——从合格到卓越的修行之路上,每个故事都是学科底蕴与育人智慧的沉淀,是打破教书育人壁垒的阶梯。

当教师能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以故事为舟,渡学生向知识与精神的远方,教育便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也有人认为,教育家于漪说过类似的话。其实在这里,谁说的并不重要,数字多少也不必计较——重要的是,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拥有这样这项教育素养与技能才行。

会讲很重要,怎么讲,什么场合、什么时机讲也很重要。

备课时,从凿壁偷光中提炼逆境求知的精神,需要教师吃透故事内核与学科目标的契合点;

课堂上,用陶行知四颗糖的教育智慧化解学生冲突,考验着教师临场转化故事育人价值的能力。

正如《木樨》卷首语所言,教师需修炼学科专业素养,而育人故事的运用,正是素养修炼的重要路径。

当教师能像张僧繇点睛般为课堂注入故事的灵魂,教学便不再是机械的知识传递,而是一场与学生精神共鸣的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育情怀与专业底蕴也在故事的反复打磨中愈发醇厚

四、未来展望: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共振

站在培养什么人的教育原点,育人故事是教师手中的隐形利器

它让学科教学超越知识本身,成为塑造灵魂的工程:

让数学不仅是数字与公式,更是高斯的敏锐、陈景润的执着;

让语文不仅是字斟句酌,更是鲁迅的家国情怀、宋庆龄的铿锵之声;

让科学不仅是实验与原理,更是阿基米德的追问、居里夫人的坚守。

当每个学科都能成为故事的容器,当每个故事都在传递成长的力量,教育便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这或许就是学科育人最动人的模样——以故事为舟,渡学生向精神与智慧的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