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选王树国做校长?曹德旺曾透露原因,让人甚是佩服!

 未说育儿 2025-04-21 发布于四川

2024年,一位66岁的教育家与一位78岁的企业家,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树国,这位执掌C9高校22年的“学术掌门人”,卸任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后,转身出任福耀科技大学(暂名)校长;曹德旺,这位累计捐款超160亿元的“玻璃大王”,斥资百亿创办新型大学,却将校长之位托付于一位已届退休之年的学者。

这场“双老组合”的碰撞,让无数人发问:为何是王树国?曹德旺又为何如此执着?答案,藏在情怀、格局与使命的交织中。

一、王树国:从“学术掌门”到“教育拓荒者”

王树国的履历,堪称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活化石”。

他本硕博均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师从中国机器人学奠基人蔡鹤皋院士,37岁即成为哈工大最年轻的副校长,44岁接掌西安交大,成为C9高校中最年轻的校长。

在西安交大的12年,他以“铁腕改革”著称:推行书院制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启动“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让百年学府重焕生机;更以“家国情怀”为底色,在毕业典礼上高呼“要为民族复兴而读书”,被学生称为“最燃校长”。

但王树国的选择,远超世俗的“功成名就”。他曾放弃院士评选,直言“校长是服务岗位,不是学术头衔”;也曾拒绝行政机关的橄榄枝,说“我的舞台在三尺讲台”。

这种“舍”与“得”,恰如哲学家萨特所言:“人生是选择的总和。”而王树国,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二、曹德旺:从“玻璃大王”到“教育布道者”

曹德旺的慈善之路,始于1983年捐款2000元修缮小学教室。此后40年,他累计捐款超160亿元,却始终拒绝为家乡修路、建祠堂,只因“教育才是根本”。

2021年,他宣布捐资100亿元创办福耀科技大学,目标直指“中国制造业的黄埔军校”。

他深知,中国虽已是“世界工厂”,但高端制造领域仍被“卡脖子”:芯片设计依赖进口,工业软件受制于人,精密仪器精度不足……“这些短板,必须靠自己补上!”

为此,他立下“三不原则”:不搞房地产、不搞金融、不搞虚拟经济,所有资金全部投入科研与教学。

更在校长人选上“吹毛求疵”:要有人品、有情怀、有改革魄力。正如他所说:“校长是大学的灵魂,选错人,学校就毁了。”

三、双向奔赴:情怀与使命的“同频共振”

王树国与曹德旺的相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2022年,曹德旺率队考察西安交大,王树国用一场“制造业突围”的演讲征服了他。曹德旺后来回忆:“他谈技术时眼里有光,谈教育时心中有火,这正是我要找的人。”

而王树国,也被曹德旺的“教育理想”打动。他曾在多个场合强调:“大学不是衙门,不是企业,而是培养人的地方。”这与曹德旺“办一所纯粹的大学”的理念不谋而合。

更关键的是,两人都坚信“教育是慢功夫”。曹德旺说:“办大学要像种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王树国则回应:“我愿意做这个'种树人’。”

这种“双向奔赴”,恰如教育家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王树国与曹德旺,一位是“学术大师”,一位是“教育布道者”,他们的联手,让福耀科技大学从诞生之初,就带着“破局者”的基因。

四、破局之道:新型大学的“三个样本”

福耀科技大学的崛起,或将为中国高等教育提供三个样本:

样本一:产教融合的“新范式”

学校与福耀玻璃、宁德时代等企业共建实验室,学生可参与真实项目研发。正如王树国所言:“科研不能关起门来搞,必须顶天立地。”

样本二:改革先行的“试验田”

学校实行“书院+学院”双轨制,学生可自由选课、跨专业修读。这种“打破围墙”的尝试,或为传统高校改革提供借鉴。

样本三:全球视野的“中国方案”

学校计划与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合作,培养“懂技术、通管理、善创新”的复合型人才。这背后,是曹德旺“让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的雄心。

总结

王树国与曹德旺的组合,让福耀科技大学从“纸上蓝图”走向现实。这场“教育情怀双响炮”,既是对传统高校模式的挑战,也是对“教育初心”的回归。

有人质疑:两位老人能否撑起一所新型大学?但正如王树国所说:“教育是接力赛,不是百米冲刺。”

他们的价值,不在于亲力亲为,而在于点燃了一盏灯——这盏灯,照亮了“企业家办教育”的可能性,照亮了“学者下海”的勇气,更照亮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

或许,当百年后的人们回望这段历史,会发现:2024年的这场“双老组合”,正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跟跑”到“领跑”的转折点。而王树国与曹德旺的名字,也将永远镌刻在这场变革的丰碑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