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浔城故事 | 我爸

 _冯晓晖_ 2025-04-21 发布于海南
作者:陈飞龙  编辑:冯晓晖

“浔城故事”专栏致力于分享与九江生活见闻相关的散文及纪实类文章。诚挚欢迎原创作者投稿,投稿方式及联系方式详见公众号自动回复。


我爸生前喜欢热闹,也喜欢赶热闹。早在十多年前,我们便开始考虑他百年之后的安息之地,选了几处地方,环境优雅,交通便捷,离我们也不远,届时儿女们也可常去看他,可他却觉得有些僻静,冷清。为了不拂他的心愿,原已选好的茔地只好忍痛放弃,重新在全市最大的贺嘉山陵园购置一块墓地。这还是他和我们一起去挑选的。他很喜欢,也满意,我们心里也算踏实了。

江西九江孝道文化园

清明节,是最热闹的日子,特别是在去贺嘉山公墓的路上,人流量用密不透风形容,也并不夸张。四月五日早上六点二十,我爸咽下了这人间的最后一口空气。他走时,双眼微睁,我用手轻轻抚按几次他的眼睑,并含泪哽咽说让他放心,我会照顾好妈妈,照顾好家人,但都无济于事。我心里清楚,他是最舍不得我,放不下是我,怕我日后处事不周,受到委屈,没有人替我承肩出力。我悲恸大哭,爸爸,爸爸啊!我此生再也没有爸爸了!

接下来是给贺嘉山殡仪馆打电话,请他们派灵车过来,对方说,路上人多堵车,让我们耐心等待。到了上午九点,灵车来了,接着殡仪馆的工作人员便把我爸的遗体抬上灵车,移送到贺嘉山殡仪馆。因为我是长子,由我陪着爸爸一同前往。原本一个小时的路程,灵车开了整整两个半小时。途中我对爸说:“爸,你喜欢热闹,你看今天有这么多人来送你,你就放心走吧……爸,可怜的老爸,你再也不会被病痛折磨了……爸,若有来世,我还愿做你的儿子。”

安葬后爸爸,我们便回到家里。按照旧时的传统习俗,我妈为爸迁(铺)了最后一次床——也就是传说中的“压床”。据说每个老人死后都会在出殡的当天夜里要回到生前睡的床上来“伸伸脚”“压压床”。因为我妈曾亲眼见到我外公外婆死后回来“压床”情景,所以她对此深信不疑。

那天晚上,我妈睡在我女儿的房间,我怕她心里难过,便陪着她聊到深夜,到了半夜十二点,我妈催促我上楼休息,我拗不过她,临上楼时我又踅到我妈为爸铺好被褥的房间仔细看了一眼,只见床单被褥铺得整整齐齐,没有一丝皱纹,枕头下放着的竹制挠痒长勺露出一点点……我瞥了一眼以后,就转身关灯上楼了。

第二天早上还不到六点,我正睡的迷迷糊糊,我妈就打电话给我,说我爸昨晚“回”来了。她说我爸在她床边叫了一声“老太婆。”然后她起来,又来到我爸睡的房间,惊愕的是她昨天铺好的被褥被我爸动过了。我还没等我妈说完,就连忙下楼,径直来到我爸的房间,只见床上我爸生前睡的一侧被子上,十分清晰地留下两个拳头大小的凹陷痕迹,更惊讶的是枕头下放置的挠痒勺也被我爸“扔”在被子上。我愣怔地站在床前喃喃自语,我爸昨晚真的回来了!

自从我爸落平(咽气)后,我就掐着手指默算他有没有“撞七”(也就是指老人去世后,头七、二七、三七……七七的日子,是否遇上农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的这三天日子。)如果没有撞上七,按照传统习俗,孝子就要挨家逐户地去讨米,要上门讨完一百家才可以,不然家里就不顺利,亡人也遭苦难。不巧的是,我爸一个七没有撞上。没有办法,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不过还有一个解决办法就是,找一户姓“百”的人家(同音也行),直接去他家里讨点米也可以。于是,我又打电话给我女儿,没想到她还真有一个姓“百”的朋友,并让我赶紧去他家里。我急忙赶过去。敲门,我站在门处(不能进门)。门开了,他知道了我的来意,只问了一句:“家里老了人吧。”(看来之前也有人遇到过和我同样的情况)。

讨完了“百”家米,接下来是“走七”。所谓的“走七”,就是在头七里,主要亲戚请孝子去他家里吃饭,这也是习俗。习俗说:走七走七,越走越有的吃。

我妈常说:百病送百客。意思是人不会长生不死,一个人总会得一种病离开这个世界。而我爸却得了几种病。如今他走了。享年,八十五岁。

爸,您安息吧!

2025.4.16

【作者简介】

陈飞龙,生于1964年,九江人。现居八里湖畔。创作散文多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