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汤姆·索亚历险记》阅读指导,看教师思维的进阶

 小赵作文 2025-04-21 发布于重庆

阅读钱文婷的《思维进阶视域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实践》一文后,反思自己在指导学生阅读这本书时的做法,我清楚地看到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思维低阶与高阶。这一认知让我重新审视整本书阅读教学,也为今后的教学改进提供了方向。

在开展《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我以课文《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作为引入点,开启了阅读之旅。阅读过程中,我每天发布阅读导引,给学生每天阅读一个抓手。但当我回顾这些导引时,发现存在明显的问题:缺乏核心概念的引领,内容较为随意,大多围绕事件和人物形象的简单感知展开,没有形成系统的阅读引导框架。学生读完书后,我也布置了梳理任务,要求学生回顾全书,用流程图或导图梳理汤姆经历的重大事件,标注参与的其他人物,并分析汤姆的人物形象。之后,借助“口语交际”教学,组织学生探讨汤姆的人物形象。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钱文婷老师的教学方法。钱老师在教学伊始,便提出核心问题:“汤姆是个怎样的人?这一问题直接聚焦人物形象,为整本书阅读确定了清晰的方向。接着,钱老师运用时间轴”工具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帮助学生精准把握情节的关键节点。这一做法使学生对故事发展有了宏观的认识,为深入理解文本奠定了基础。

基于时间轴梳理出的情节关键点,钱老师设计了一系列问题导引这些问题紧密围绕情节展开,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汤姆的人物形象及其变化。比如,在“汤姆和哈克在墓地目睹印江·乔埃杀人后嫁祸给波特,他们发誓不把这件事说出去”这一情节处提问:“读到此处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分析汤姆的性格特点。又如,针对“汤姆和哈克、乔奇到杰克逊岛当'海盗’”的情节提问:“他们真的无忧无虑吗?汤姆为什么要回去看波莉姨妈?这时,汤姆又是怎样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性格特征。此外,钱老师还通过“汤姆和哈克最终出庭给波特作证,指认印江是杀人凶手,这时候,汤姆的形象发生了什么变化?”等问题,让学生关注人物在不同情节中的成长和转变。这些问题精准指向,让学生在回读文本的过程中,逐渐构建起对汤姆这一人物丰富而立体的认知。

对比两种教学方法,我发现自己的整本书阅读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挖掘文本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仅停留在初步阶段,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钱老师的教学则是在情节理顺的基础上,通过巧妙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回读文本,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深入理解人物形象的丰富性以及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变化,使汤姆的形象在学生心中“立”了起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业质量第三学段阅读鉴赏部分明确指出:学生应“能用文字、结构图等方式梳理作品的行文思路;能品味作品中重要的语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能通过诵读、改写、表演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感人情境和形象的理解与审美体验”。

钱老师的教学实践正是对课标的生动诠释,让学习真实地发生。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钱老师指导学生梳理作品脉络、厘清行文思路,将文本陈述转化为自己的转述,层层深入地归纳总结人物特点,合理预测未来并展开想象,不仅让书中的汤姆“活”了起来,还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整合解释的能力以及形象思维。

这一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面对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不能简单地让学生直接开展学习,而是要像钱老师那样,提出主问题,并对主问题进行合理分解,形成思维进阶,引导学生的思维走向结构化、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钱文婷.思维进阶视域下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整本书阅读实践[J].小学语文教与学,2025.4.13-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