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男,41岁,2024年8月9日初诊。 主诉:睾丸痛10余年。 刻下症见:经常犯睾丸痛,时轻时重,左侧重。男性功能较差,尿无力,尿分叉,无尿痛,大便正常。汗出很多,无怕热怕冷,无盗汗,口中和,小肚子不痛,有坠胀感。有时胸隐痛已3年,无胸闷。饭后腹胀,左腰痛,肩颈僵硬。苔白腻,脉沉细。 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前列腺轻度增大。 【辨证分析】 先辨六经: 1、腰痛、肩颈僵硬为表证;患病日久且脉沉细,性功能差,说明人体机能沉衰,属少阴病。 2、饭后腹胀、小肚坠胀、小便无力、苔腻,为里之机能沉衰,即太阴病。 3、汗出多,为水饮化热,属阳明病。 综上所述,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继辨方证: 1、患者男性功能差,符合《金匮要略》中“夫失精家……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又因患病日久且脉沉细,人体机能沉衰,故加附子振奋机能,有二加龙骨汤之意,由太阳病转为少阴病,然而患者身痛不明显、表证不明显,故去白芍、生姜、大枣,用解表能力较弱的桂甘龙骨牡蛎汤加附子,上热不明显,去白薇。 2、腹胀、苔腻,以白术茯苓祛饮,饭后腹胀亦白术证。 3、胸隐痛,为寒湿痹,《金匮要略》言“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故合用薏苡附子散,生薏仁解凝亦可治疗睾丸痛。 4、睾丸痛日久且单侧重,为瘀血且虚,大黄配附子温下,推陈致新,祛瘀止痛,“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5、其中生龙牡、薏苡仁、大黄,以解阳明热,诸药配伍清热不伤正气。 辨六经: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辨方证:桂甘龙牡合薏苡附子加苓术黄汤证 处方: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白附片24g 生薏仁30g茯苓12g生白术18g大黄3g 7付,水煎服,日1剂。 2024年9月4日二诊:咽痛5天,汗多,怕风,鼻塞,睾丸痛,尿涩,尿后滴白多年,小便频数,饮水即小便但量不多,脑鸣,胸隐痛,左腰痛,大便日1-2行,头偏干。苔白,脉细弦。 【辨证分析】 先辨六经: 1、恶风、鼻塞、腰痛,为表未解,属太阳病。 2、尿后滴白、小便频数,饮水即尿,为里之虚证,即太阴病。 3、脑鸣为饮气上冲,为外邪里饮作祟,属太阳太阴合病。 4、胸隐痛、睾丸痛、脉细弦,为“血弱气尽”,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属少阳病。 5、咽痛、汗多、尿涩,为津伤而热,邪传阳明。 综上所述,辨六经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继辨方证: 1、恶风、鼻塞、尿涩、小便频数、脑鸣,为外邪里饮之五苓散证。 2、咽痛、胸隐痛、脉细弦,为小柴胡汤证。 3、咽痛、汗多、尿涩,为里热津伤,加石膏、生薏仁、桔梗清热利咽。 故辨方证为柴苓汤加桔梗石膏薏仁证。 辨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小柴胡合五苓散加桔膏薏汤证 处方:茯苓12g桂枝18g柴胡12g党参10g 姜半夏30g黄芩10g桔梗10g猪苓10g 泽泻18g生白术18g 生石膏45g 生薏苡仁30g 炙甘草6g 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 7付,水煎服,日1剂。 2024年11月29日三诊:将近3月后复诊,告知睾丸疼未再发作。 刻下症见:胸口痛4年,每日疼痛发作2~3h,喝水吃饭后易诱发。昨晚腹泻水样便,今困乏无力,脑鸣影响睡眠,近日口糜,出汗多,头汗多如淋雨,怕风,夏天不敢吹空调,怕冷,自觉腰凉,早起觉得身体寒凉,腰痛,肩颈僵硬痛,鼻塞多年(晨起明显),嗅觉消失,口干欲饮水,盗汗,起夜1次,下半夜1~2点醒后难以入眠,尿无力,尿不尽,无尿痛,大便2日1行,不畅感。苔白,脉细弦。 【辨证分析】 先辨六经: 1、怕风、腰凉痛、肩颈僵硬痛、鼻塞多年,正邪交争于体表,为表不解。 2、嗅觉消失、困乏无力,即机能沉衰,为表阴证少阴病。 3、头汗多、口糜,为津虚而热,属阳明病;盗汗,为表虚里热。 4、昨晚腹泻、尿无力、尿不尽,为里虚证,即太阴病。 5、饮水及餐后诱发胸口痛、眠差、脑鸣,为气夹饮热上扰所致,而非半表半里证。 综上所述,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继辨方证: 1、鼻塞、汗出恶风、腰凉痛、口干渴、小便不利,为表不解饮停化热五苓散证,其中桂枝加量以降冲逆。 2、饮水则诱发胸口痛,“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合用薏苡附子散。 3、眠差,加半夏加强祛饮安神(半夏秫米汤中,以半夏祛痰以安神)。 4、汗多、盗汗、脑鸣,为热而虚者,属生龙牡证,配甘草,有桂甘龙牡之意。 故辨方证为五苓散合薏苡附子散加龙牡桔草夏证。 辨六经:少阴太阴阳明合病 辨方证:五苓散合薏苡附子散加龙牡桔草夏汤证 处方:桂枝18g 茯苓15g 猪苓10g 泽泻12g 苍术10g 生薏仁30g 桔梗10g 生龙牡各15g 炙甘草6g 白附片18g 姜半夏30g 7付,水煎服,日1剂。 2024年12月28日四诊:睾丸疼痛已,腰痛已,口疮愈。近日咳嗽严重,吐痰多,白痰质黏,口干,胸口痛,脑鸣,最近遗精3次,出汗多,恶风,小便好转,无夜尿,大便3天1行,有时腹泻。苔白,脉细弦。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桂枝汤合半夏厚朴杏薏桔汤证 处方: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姜半夏30g 厚朴10g 茯苓12g 苏子10g 生薏苡仁30g, 桔梗10g 杏仁10g 生白术30g 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 7付,水煎服,日1剂。 答疑解惑 请教老师:首诊为什么不用桂枝加龙牡汤/二加龙骨汤,而用了桂甘龙牡汤? 老师解答:对,没有芍药,因为他身上痛的不厉害。这个桂枝加龙骨牡蛎,它是桂枝汤变来的,因为还有表证,表证明显,里证也出现了。桂甘龙牡也是火逆下之,各种治疗以后,时间长了以后,表不解,里热重,但是它治疗是一样啊,(都是)太阳阳明合病,六经证一样。但区别就是,身疼得明显不明显,桂枝加龙骨牡蛎是身痛明显,表证明显,所以加芍药,如果身痛的明显、关节疼,那就加,如果不明显就不加。实际上它加也行。 临证体会 此案睾丸疼痛10余年,曾反复多处就诊,效果不明显,病情反复无常。此次治疗效果,病人非常满意,感激不尽!此案有意思的是,二诊用柴苓汤加味,方中并无任何针对睾丸痛的专药,10余年睾丸痛竟然痊愈,原因何在?在于经方治病关键在方证相对,非专病专方专药,二诊时方证相对无虞,睾丸痛便愈,此乃整体辨证论治的优势。 从第一诊到第二诊,症状的变与不变,反映了疾病的动态变化过程,需要医者依照刻下症的变化调整辨证思路。正如《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面对复合症状复杂疾病,治有先后,治有主次,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动态观的体现。 整理者:陈长怡(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吴灿、于永波、孙健 |
|
来自: 花无缺3myj1j3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