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北溪牛,原名:蒋江华。1973年出生于福建华安。原中国诗歌报微诗创作室、福建工作室主编,第一第三创作室诗评部部长。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政协华安县第十一届委员、文史员。 ![]() 学会放下:在执着与超脱间寻找生命的平衡 文/北溪牛(福建) 古希腊神话里,西西弗斯遭受诸神惩罚,日复一日重复推石上山的苦役。这则寓言,宛如现代人生活的精准隐喻:受欲望驱使,我们不停追逐,将功名、情感、执念层层累加,化作肩头巨石,却在无休止的攀爬中,迷失生命本真。“学会放下”并非消极避世,而是认清生命有限后,主动选择以轻盈之姿拥抱世界的智慧。从东方禅宗到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人类文明始终探寻着,如何在执着与超脱间寻得平衡,让心灵于放下的留白处,绽放更耀眼光芒。 放下的哲学本质:破除执念的认知革命 《庄子·大宗师》里,颜回向孔子阐述“坐忘”境界:“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这种忘却形骸、摒弃智巧之态,实则是对执念的深度解构。佛教《金刚经》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点明执着于相的虚幻。放下并非否定价值,而是超越“我执”的束缚。北宋苏轼历经“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于《赤壁赋》中领悟“物与我皆无尽”,放下对功名的执着,却在诗词创作中开拓出更广阔的精神天地。 现代心理学的“认知解离”理论,与东方哲学的放下智慧相呼应。个体若能将思维内容与自我认同分离,摆脱“必须成功”“应该完美”等执念的裹挟,就能以观察者视角审视内心冲动。神经科学研究表明,长期练习正念冥想者,其大脑负责焦虑反应的杏仁核活跃度降低,掌管理性决策的前额叶皮层连接更为紧密。这证明,放下执念并非简单心理安慰,而是通过重塑认知结构,实现心灵的深度疗愈。 放下的实践维度:在取舍中成就生命丰盈 日本茶道“一期一会”精神,将放下转化为对当下的极致珍视。茶人每次点茶,都秉持“此缘不再”的觉悟,放下对完美的苛求,全身心投入当下相遇。这种放下并非失去,而是舍去对永恒的幻想,让每个当下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修复师,面对残损壁画,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放下对完整的执念,使残缺壁画在岁月中诉说更动人的历史沧桑。 企业管理中的“断舍离”思维,是放下理论在商业领域的运用。乔布斯回归苹果后,果断砍掉 70%的产品线,聚焦于 iPod、iPhone 等核心业务,助力苹果复兴。人生亦如此,职业选择时放下“社会认可”标签,情感关系中放下“控制对方”欲望,知识追求上放下“囤积信息”焦虑,才能在有限生命里,为真正重要的事物留出空间。如同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畔,放下物质冗余,收获精神富足。 放下的现代性困境: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守护心灵绿洲 消费主义营造“匮乏幻觉”,使现代人陷入“拥有越多越空虚”的怪圈。广告暗示拥有特定产品便能收获幸福,社交媒体上精心包装的生活片段引发攀比心理。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提出的“液态现代性”概念,精准描绘了这一状态:人们在流动欲望中不断追逐,却丧失锚定自我的精神坐标。此时,放下成为对抗异化的生存策略——并非拒绝物质,而是拒绝被物质定义;不是逃离社会,而是在喧嚣中守护内心宁静。 敦煌文书《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此典故于当代仍具启示意义:外界诱惑如风中幡旗,若内心不为所动,就能在放下执念中获取真正自由。当我们学会如鉴赏断臂维纳斯般欣赏人生不完美,像品味残缺古画般珍视生命遗憾,放下便升华为一种审美的生存态度。 回顾人类文明长河,那些闪耀历史星空的人物,皆在放下中实现生命超越:陶渊明放下五斗米,东篱采菊见南山;王维放下功名心,于辋川别业悟“空翠湿人衣”的禅意;敦煌画工放下留名执念,在幽暗洞窟为后人绘制精神圣殿。学会放下,并非走向虚无,而是在破除执念的废墟上,重建与自我、与世界更本真的联系。当我们不再被“应该”的巨石压弯脊梁,便能以孩童般的好奇审视世界,于放下的轻盈中,聆听生命的歌唱。这或许便是人类历经千年仍需不断重温的生存智慧——让心灵在放下中舒展,让生命在留白处生长。 本期审稿编辑/柳汀 蒋江华文集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