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家俊辨治消化性溃疡伴焦虑经验(以体、气、神辨证为总纲)

 循天园 2025-04-22

消化性溃疡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疾病,指在一种或多种有害因素的作用下,消化道黏膜发生炎性反应与坏死、脱落,形成溃疡,病变可达黏膜肌层、固有肌层,更深者可穿透浆膜层。消化性溃疡会导致部分患者伴发焦虑等精神障碍性疾病,而焦虑状态又可诱发及加重消化性溃疡,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消化性溃疡属“胃痛”“胃疡”范畴,症状不典型者,亦可归为“痞满”“嘈杂”等范畴。

江苏省名中医、宿迁市中医院特聘专家龙家俊,从事临床、教学工作60余载,主张临证“以中纳西、宏微互参、主客结合、相辅相成”。临床以“体(病体、病位)、气(正气、邪气)、神(精神、情志)”辨证为总纲,以阴阳气血为本,以扶正调神为法,辅以祛邪。现将其诊治消化性溃疡经验总结如下。

辨治特点

精于辨病,体、气、神三病分治

龙家俊精于辨病,认为临床疗疾,诊病为先,主病确定,核心病机自明,治疗基本大法亦清明。病乃动态变化之过程,不同阶段诸证纷呈,当以辨证之法治之。虽证出多端,然万端不离其病,当以病查证,则证有根源;以证合病,则病程自清。基于此法,认为消化性溃疡发病源于水谷不化、谷道不通、上中下消化道气血阴阳不和。其病衍化成三:一为体病,二为气病,三为神病。病位在食管、脾胃、肠道;病理因素为水谷、湿邪、热毒、瘀血、寒邪、郁结、毒邪等;核心病机为中焦脾胃虚弱,枢机气化不利,脾虚生内湿,湿邪蕴结,内犯三焦,累及精气神,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消化性溃疡常见慢病久病,反复发作,临床证候多以虚寒为主,兼夹气滞血瘀,经络不荣则神气失养,故多见心神不足、魂魄虚损之候。急证多见肝火、气郁、血瘀、积滞、毒邪刺激胃肠黏膜血络等复杂病症。水谷通神,胃不和则卧不安;气病也通神,气不利则神不归心,魂魄不宁;水谷气化不常、不和,则神气难安。若溃疡出血,气阴两伤,则心神不宁,烦躁焦虑;亦可见急性大出血,危及生命。临证注重“病体、病气、精神”分层辨证,精气神合治,慎查先后缓急。龙家俊认为,临床辨病辨证当分清常证与变证、善证与恶证、顺证与逆证、急证与缓证、虚证与实证。重视精气神、五脏六腑对消化性溃疡发病及病程的影响,施以扶正祛邪、调神化气之剂。

因证求本,善恶顺逆查虚实

水谷之运化,本于气化有常,气化有常则生正气,气化不常则生病邪。因消化性溃疡病位在食管、胃肠谷道,故其病为水谷之变、谷道之疾。辨治消化性溃疡,本于水谷,终于气化。初病多因脾胃虚弱,五谷气化不常,则生病灾。久病邪盛成毒,湿邪阻络成瘀,湿邪如雾露、沼泽,阻滞中焦,气机不得上下。得阳气有余之人,则酿生湿热;得阴气有余之人,则结生寒湿。中焦气机不利,为辨证核心,然三焦经络相通,气不上则心肺不荣,心胃同病,土不生金;气不下则湿毒、寒热之邪相互夹杂,下注肝肾膀胱,病犯阴阳精血,痰、瘀、湿、毒、水互相胶着,久病难医。该病虽为内证,然治病之法,本在水谷,通在气机,与外疡机理互通,善恶顺逆尤须辨明,顺证多善,逆证多恶。但绝非必然,善证失治或病进,可变为恶证,恶证得正治或病退,可变为善证,不可拘泥于病理之学,以一定万,忽略病证万象之变,正气虚实之化,正气内存,邪不可干。

慎查血络,耗血动血先治血

临床可见多种因素致消化道内膜损伤,常伤及血络、浮络、孙络,甚至大络,尤其脾之大络、胃之大络。络其大者,言其络体宽阔,气血隆盛如江河,非浮络、孙络之细枝末节可比,一旦受伤,则易出现大出血。夫络脉者,运血之府,元气约束于脉络之外,纳血于络中,防血离经化瘀。消化道内膜、血络形气相依,互生互济,形伤则气必损,络体损伤,络脉元气必虚,阳气约束不及,或火毒涌动,破血妄行,可致血离经脉,发为吐血或便血。临床可表现为小量慢性出血,也可突发消化道大出血,其中,胃肠溃疡大出血最为凶险,突发大量呕血、便血,色暗有块,出血持续,蓄积胃肠;或新血、陈血随呕便而出,血气大损,气血遽脱,精神速败,阴阳将离,危急生命。急则治标,主张速止血救急,补阳气固涩血络止血,或给予静脉输液、输血急救;出血缓时,则辨证辨病,推衍虚实,参以脏腑经络,标本兼治,待出血停止,再治病求本。若血止虚证现,当视脾胃虚实,或速补气血,或缓缓补益,兼调脾胃,运化水谷,调和气血精神,内愈溃疡,愈后当扶正防复。

因位衍证,三焦辨治定体气

消化道历络三焦,各焦之中脏腑气化自成一体,病变相系,证候相类,同赢互损。三焦脏腑各有其特点,虽分经不同,但均兼具其气化特征。人之脏腑内分三焦,上焦如雾,阳气隆盛,气化升腾,故辨之在气与津液;上焦食管与心肺同病,心神肺魄易伤。中焦如沤,生化气血,气血水谷俱足,气机升降之枢纽,故辨之在水谷气血;中焦肝胆脾胃同病,肝魂脾意为病。下焦如渎,元阴元阳之处,封藏之根本,全身气血津液、水谷阴阳开关之所,气化之根,精神之源,故下焦辨证在审查正邪、水谷、气血之时,须细查阴阳精神;下焦肾肠同病,肾元之志及肠道多夹神病。

消化性溃疡病体分布三焦,临床以位定气,但病之本仍在水谷气化不常,气机不利。病邪多夹湿、毒、瘀,随三焦气化,而病机、病证各不同。但主要溃疡病位在中焦,当关注胃心同病、土金同病,其因有三:首先,十二经脉循行脾经,下接心经,胃溃疡脾胃同病,其邪循经而先传于心,致心经受病,精神受扰;其次,胃之大络,起于胃而通于心,心胃血络之气血,上养心体、滋心神,下养脾胃气血,心与脾胃生同体、病同气;再次,脾土之气养肺金,心肺宗气源于脾胃气血,母子相传,土金同病,火土同病,木火土三气互生互济,病则相互传变。临证当心肺、脾胃互参,精、气、神同辨。

扶正祛邪,虚实缓急法在通

本病证候复杂多变,随病位遍历三焦,但治法总以“扶正祛邪、调整阴阳、精气神”同治为法。以常查变,知常达变,本于水谷,治在水谷,临证分清标本缓急,先治血而后治本。虚证在脾、肾、精、神、魂、魄,扶正健脾治其本,善用母子相生,火、土、金互生互济,形神同治。实证分寒、热、血瘀、气郁、积滞、毒邪、硬食及异物等论治,寒在脾胃肠,热在肝心胃,瘀在血络,郁在肝胆,积滞在水谷,毒邪在胃肠黏膜,硬食及异物在消化道;然六腑主通降,以通为补,以降为顺,因病体在于消化道,故扶正祛邪,不论虚实,总以调气通降为用。

验案举隅

钟某,男,因“反复胃脘、腹部隐痛不适1年”于2019年5月13日初诊。既往有高脂血症病史,长期喜食冷饮、碳酸饮料等。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口服“兰索拉唑肠溶片、莫沙必利、美沙拉嗪、康复新液、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等药物,效果欠佳,遂求治于中医。刻下:精神差,面色暗黄,情绪焦虑,烦躁易怒,胃脘饱胀,胁肋、腹部隐痛,舌白腻,舌体胖大,大便黏腻,呈黄褐色,每日2~3次,夜寐欠安。脉细弱。辅助检查:胃镜提示糜烂出血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多发溃疡;胶囊内镜提示十二指肠多发溃疡,小肠多发溃疡;肠镜提示末端回肠溃疡,结肠多发溃疡;胃体活检提示体型黏膜,浅层黏膜,慢性炎症;升结肠、回肠末端病理提示黏膜组织慢性炎,有急性活动(++);幽门螺杆菌抗体:3AU/mL;全腹部CT提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左肾小囊肿,肠系膜周围多发淋巴结;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诊断:西医诊断为消化性溃疡。中医诊断为胃疡(寒伏湿滞,气郁热蕴,肝脾胃肠失调)。

治则:温中化湿清热,调和肝脾胃肠;

处方:炮姜10g,伏龙肝(包)30g,肉桂(后入)5g,淡吴萸6g,炒白术10g,炒苍术10g,姜半夏(打)10g,白茯苓30g,广木香6g,乌药10g,炒枳壳12g,苏梗10g,炒黄芩10g,川连3g,丹参12g,延胡索15g,白蔹10g,白及10g,参三七粉(分冲)4g,仙鹤草15g,炒白芍15g,炙甘草6g。10剂,水煎服。

5月22日二诊:诉大便色暗,守上方加刺猬皮10g以化瘀止痛、收敛止血,14剂。

6月3日三诊:复查粪常规隐血阴性,胃脘、腹痛缓解,焦虑烦躁减轻,守上方去乌药、苏梗、黄连,7剂。

6月10日四诊、6月17日五诊:效不更方,继服14剂,嘱平素注意饮食起居及情志调摄。

7月2日六诊:症状缓解,面色有光泽,舌淡红,苔薄黄腻,舌体缩小,守三诊处方出入,烦躁皆除,精神安宁,调摄3月,病情稳定。

随访4年余,期间偶有复发,间断守三诊方调理。

于2024年9月4日复查胃镜提示食管、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及十二指肠未见溃疡;小肠镜提示空肠及回肠黏膜未见肿物、溃疡及明显血管畸形等。

 患者临床反复胃脘、腹部隐痛伴腹泻,属虚实夹杂证,故方中重用伏龙肝为君,温中和胃,止血止泻;肉桂、炮姜、吴茱萸为臣,三药皆辛温,入中焦下焦,然各有偏重。肉桂偏于温下焦肾中真阳,补命门之火,兼通心脉,助心中君火;炮姜入脾经,善于温养中焦脾胃阳气,能温中散寒,助中阳运化水谷;二药皆守而不走,先后天兼顾,取其互济之意;吴茱萸辛苦大热,善入肝经,温暖肝经阳气,助少阳相火。此四药合用,一君三臣,分属心肝脾肾,滋补三焦元阳,君火、谷气、相火、元阳兼顾,动静相兼,行守相得。

方中木香通顺五脏之气,重在脾胃,然其药气轻薄,可为佐助;乌药其性温热、行散,行气于肝肾,重在肝经,具有温散肝经寒邪之能;枳壳用之在脾胃,其气下行,柔和不燥不烈,合水道水谷之病,法在通降;苏梗功在行气除湿,祛除寒中湿浊。此四药三焦兼顾,行气和胃,驱寒除湿,助中焦气化,尽得调气之秘。用黄芩、黄连清热解毒;患者溃疡伴大便隐血,白蔹、白及合仙鹤草相须为用,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其中,仙鹤草兼有解毒补虚之功。因溃疡病程较长,久病必瘀,入参三七粉、丹参、延胡索,以止血散瘀定痛。

方中半夏、茯苓健脾化痰、温中降逆;炒二术甘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白芍味酸,性微寒,与甘草相配,即“芍药甘草汤”,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伍,于土中泻木。术、芍相配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胜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脾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此五药相合,可补脾祛湿止泻,柔肝理气止痛,如此脾健肝舒,溃疡自愈。

二诊患者自诉大便色暗,守上方加刺猬皮,以收敛止血。三诊胃脘、腹痛减轻,情志缓和不躁,守上方去行气之品。四诊、五诊效不更方。六诊,症状缓解,面色好转,舌质淡红,苔薄微腻,舌体缩小,精神调和,安宁无烦,调摄3月,病情逐渐稳定。(蒋文波 陈 华 张淑萍 江苏省宿迁市中医院 徐俊伟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