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少雨 | 一个鸽子蛋

 昵称37581541 2025-04-22
孙伟科先生说:“作为经典,对《红楼梦》①进行文本细读是必然的。《红楼梦》研究,之所以兴盛不衰,历久弥新,是因为它经得起细读。人们总是能从中发现新的趣味,新的感受,新的细节,有新的感新的收获。②孙伟科先生提倡的文本细读,是指从文本微小单元里生产意义的阅读实践,这种严谨的辩名析物、梳文栉字,不但利于读者在阅读中无限地接近作者的思想,更为文本的阐释活动提供着动力来源。同时,文本细读本身就是唯物主义美学立场的表达,也是现代文学批评立论的根基。关于文本细读,孙伟科先生在他的《寻真问美集》③里已经有了十分完备的论述,本文只谈本人《红楼梦》文本细读的一点感悟。
书中第四十回: “刘姥姥拿起箸来,只觉不听使,又说道:'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怪俊的。我且肏攘一个。’众人方住了笑,听见这话又笑起来。贾母笑的眼泪出来,琥珀在后捶着。贾母笑道: '这定是风丫头促狭鬼儿闹的,快别信他的话了。’ 那刘姥姥正夸鸡蛋小巧,要肏攘一个,凤姐儿笑道:'一两银子一个呢,你快尝尝罢,那冷了就不好吃了。’刘姥姥便伸箸子要夹,那里夹的起来,满碗里闹了一阵好的,好容易撮起一个来,才伸着脖子要吃,偏又滑下来滚在地下,忙放下箸子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 也没听见响声儿就没了。’众人已没心吃饭,都看着他笑。”④
在这场属于刘姥姥个人的表演中,作者为她选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道具—鸽子蛋。大家千万不要小看了这枚小小的鸽子蛋,更不要在阅读时忽略了作者通过它所要表达的意义,在《红楼梦》里,作者赋予了这枚鸽子蛋撬动整个封建社会根基的力量。
几乎每一位读者都知道,《红楼梦》之所以伟大,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作者深刻而真实地反应了所处的时代。但就作者自身以及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言,开门见山,开宗明义显然是一种奢望,正如萧一山在所著的《清代史》里说:“除此还有一种重要的时会因缘:就是清人因民族思想的关系,一方面牢笼士大夫,用利禄诱惑,制义束缚,特科罗致;一方面又压迫读书人,禁止集会结社,挑剔字句,屡兴大狱。”⑤既然封建统治者不允许,那么作者通过什么来表现所处社会的残酷呢?孙伟科先生说:“文本细读会发现文本中有许多空白,这是作家的一种写作技巧。任何文本都是有空白的文本,是虚实结合的文本,空白处和虚写处需要读者的经验补充,为审美准备了各种可能和丰富的想象空间。”⑥文中一笔带过的“鸽子蛋”是作者留给读者填充想象的“空白”,是写作技巧中的“不写之写”。

图片

作者通过给一个普通的,常见的,在刘姥姥眼里更属平常的鸽子蛋安上“天价”,就是要在字面和现实上造成巨大的理性落差,可以把其理解为作者递到读者手里的一根“管”:窥一斑而知全豹。作者巧妙地在“不写”之中广泛而充分地暴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堕落和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使人感到封建社会没落和崩溃的必然性。郭沫若先生说: “所谓一隅三反,所谓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而表现,就是这个道理。”⑦本人认为,“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就是作者列举的偶然中的一个,而“忽喇喇似大厦倾。”⑧就是在偶然之中显现的必然。
本人之所以称鸽子蛋是个“有意思”的道具,是因为“表演”的人—刘姥姥和看“表演”的读者对它都不陌生。相反,对鸽子蛋陌生的,却是在书中笑得东倒西歪的一众人。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笑而又可怜的不是刘姥姥,而是秋爽斋里这些不明就里、不求真相的人。正是因为不劳而获衣食无忧,使得这些世代处于封建制度豢养下的人们,丧失了对其所处环境客观思考和清晰判断的能力。老舍先生在其遗著《正红旗下》,对行将崩塌之下的满清旗人有这样一段论述: “二百多年积下的历史尘垢,使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遣,也忘了自励。我们创造了一种独具风格的生活方式:有钱的真讲究,没钱的穷讲究。生命就这么沉浮在有讲究的一汪死水里。”⑨由此可见,当封建社会里的既得利益集团,长期把物欲和习惯混和而成为一种生活中的信仰的时候,也就彻底失去了洞察真相的兴趣和能力了。
那么,一枚鸽子蛋在当时到底是多少钱?又为什么说它具有撬动整个封建社会根基的力量呢?本人阅读了相关书籍,虽然没找到鸽子蛋价格的明确记载,但在李岳瑞所著《春冰室野乘》里找到一段记述: “乾隆朝,汪文端公由敦一日召见,上从容问:'卿昧爽趋朝,在家亦曾用点心否?’文端对曰:'臣家计贫,每晨餐不过鸡子四枚而已。’上愕然,曰:'鸡子一枚需十金,四枚则四十金矣。朕尚不敢如此纵欲,卿乃自言贫乎?’文端不敢质言,则诡词以对,曰:'外间所售鸡子,皆残破不中上供者,臣故能以贱值得之,每枚不过数文而已。’上乃颔之。”⑩同样的话题,在溥仪身边十三年之久,任伪满皇宫内府文书科长的周君适,在他所著的《伪满宫廷杂忆》里也有记载: “内务府是从清初顺治帝入关以来两百多年相沿下来的一个庞大机构,它管理宫廷内一切财务收支大权。历任内务府大臣都是满族而不用汉族。不用说当上一任内务府大臣便成为百方富翁: 即使是一个小小职员也不难发财致富。举一两个小例子: 道光朝有一次召见一个大学士,道光皇帝偶然问他进宫以前吃什么早点?大学士回答:'吃三个涴果。’(北京人叫荷包蛋为涴果)道光帝吃了一惊说:'你好阔气!’当时鸡蛋每个价格是几枚小制钱,而内务府帐目上却写的是每个鸡蛋三十两银子。这个大学士不便戳穿内务府的假帐,只好默认自己“阔气”。有一次宫门上的铜环坏了, 换上一对新铜环,帐目是两万两银子,比盖十栋住宅还贵得多。”⑪关于道光帝的这一则,在《大清见闻录》里也有记载: “宣宗(道光帝)御宇三十年,服用之俭,为史册所罕见。所·服套裤,当膝处穿破,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俗所云打掌是也。于是大臣效之,亦缀一圆绸膝间。一日召见军机大臣,时曹文正(曹振镛)跪近御座,宣宗见其缀痕,问曰:汝套裤亦打掌乎?对曰:易作甚费,故亦补缀。宣宗问曰:汝打掌须银几何?曹愕胎久之,曰须银三钱。宣宗曰:汝外间作物太便宜,吾内府乃须银五两。又宣宗曾问曹曰:汝家食鸡子,须银若干。曹跪对曰:臣少患气病,生平未曾食鸡子,故不知其价。”⑫对于曹大学士难言的苦衷,老舍先生在他的《正红旗下》给出了答案: “二哥也叫管家看清楚,他在定大爷面前,一定不”会冒冒失失地说出现在一两银子能换多少铜钱,或烧鸡卖多少钱一只。他猜得出,定宅的银盘儿和物价都与众不同,完全由管家规定。”⑬
在《红楼梦》里,与“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互为因果的是荣国府管家赖大的“虽不及大观园,却也是十分齐整宽阔,泉石林立,楼阁亭轩,也有好几出惊人骇目的”⑭大花园。这是一条看不见的线索,也是作者“不写”而给出的贾府衰败的一个原因。作者笔下的赖大,虽然着墨不多,几乎没有正面描写,但“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也可以看做是作者递到读者手中的一支笔,读者可以任意挥洒,去“补白”一个贪婪者的形象。作者笔下的赖大,是封建社会里千千万万个蛀虫的代表,是千千万万啃噬社会根基的硕鼠,是造成“大厦倾”的千千万万个推手中的一只。溥仪的老师庄士敦曾对溥仪说: “从宫廷的内务府到每个王公的管家人,都是最有錢的。主人对自己的財产不知道,只有問这些管家的人,甚至于不得不求这些管家的人,否則就一个錢也拿不到。”⑮由此可见,“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并不是孤例、个例,而是腐朽制度衍生出的普遍事实。
然而可怜的是,这样荒唐的事情,竟是“机关算尽太聪明”⑯的王熙凤取笑刘姥姥的资本。这种情形用老舍先生的话说: “他们的一生像作着个细巧的,明白而又有点糊涂的梦。”⑰一枚小小的鸽子蛋,已经证明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程度: 不但广大而且细腻。面对这样根深蒂固的腐烂,就连封建王朝的结束者溥仪也发出: “视中饱如经逾格之恩,作舞弊如被特许之命。昌言无忌,自得洋洋。”⑱
读到这里,是不是感到一两银子一个的鸽子蛋不那么荒唐可笑,而有了悲剧的色彩呢?这正是古人所谓: 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⑲是也。孙伟科先生说:“文学不需要亦步亦趋谁谁家事之后。它是以一当十、以一家事写百家事的文学概括和文学典型。”⑳在《红楼梦》里,四大家族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缩影,这枚小小的鸽子蛋,就是四大家族在衰败过程中纤毫毕现的细节总和。毛主席指出:中国“工农业不发达,科学技术水平低,除了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以及在文学上有部《红楼梦》等等以外,很多地方不如人家,骄傲不起。”㉑因此,对于伟大的《红楼梦》,不论是读者、还是研究者,都不能看作一般意义上心智的化学特征,某种程度上“红学”具有着生命的处境,这种处境不单是“红学”学术意义上的寻找解释,也是拂去遮蔽作品的历史灰尘,使其常试常新,光辉永在。
注释:
①本文引用《红楼梦》均来自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5月北京第一版,1992年6月北京第一次印刷。
②③孙伟科《寻真问美集》“文本细读法”误读与辩证,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年7月,第177页。
④第四十回,第551页。
⑤萧一山《清代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62页。
⑥孙伟科《寻真问美集》“文本细读法”误读与辩证,中国文联出版社,第182页。
⑦郭沫若《新疆出土的晋人写本“三国志”残卷》《文物》杂志1972年8月,第4页。
⑧第五回,第88页。
⑨老舍集《正红旗下》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3月,第89页。
⑩李岳瑞《春冰室野乘》中华书局2023年6月,第60页。
⑪周君适《伪满宫廷杂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第39页。
⑫天台野叟《大清见闻录》上卷史料遗闻,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3月,第89页。
⑬老舍《正红旗下》2010年3月南海出版社,第166页。
⑭第四十七回,第650页。
⑮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3月,第154页。
⑯第五回,第88页。
⑰老舍集《正红旗下》南海出版社2010年3月,第90页。
⑱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3月,152页。
⑲《韩非子. 喻老》上海古籍出版社
⑳孙伟科《天涯尽头是香丘》刘莉莉《一得集》序,北岳出版社2024年4月
㉑《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