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题介绍 ∣ 夏薇:日常生活史与古代小说研究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25-04-22




夏 薇

本人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常生活史与古代小说研究”(47万字)(项目批准号:19BZW091)于20244月获准结项。

无论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小说观念如何变化,小说和历史的渊源关系与中国人的慕史心态都是夹杂在其中的一条无法斩断的脉络。因此我们会看到各类题材的小说作者都在经意或不经意地强调其作品的“补史”功能。在古人的观念中,似乎小说与历史之间形成了一种吞吐之势:随着小说叙事性的逐渐增强和读者对虚构需求的不断增加,为了让大家信服,小说家要宣称自己的作品是从历史中剥离出来的,但同时又强调这些作品被创作的目的正是要去“补史”。这是一个悖论。因为神话传说、奇闻异事、杂事琐记原本并未被算作是历史,但最后这些内容又要被赋予“补史”的功能,而重新被当作历史来记载和引用。因此,如果小说和历史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圆,那么它们之间的切割也仅仅是在圆的内部进行的。那么小说“补充”的是什么历史呢?所补之事即《隋书·经籍志》中所说的:四方的古迹、方言、风俗、政治、历史、民情,这也就是小说之所以会携带社会史因素的根源。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小说的日常生活史研究与历史学中的经济史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即小说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的发展变化,而史学研究则主要关注政治经济制度的变更和发展。

图片

徐扬《盛世滋生图》,纸本,设色,纵36.5厘米,横1241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小说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呢?一方面,一切目前已知的对过去行为的记录都不能排除想象和虚构的成分,历史材料如此,小说更不可避免。虽然小说被古人称为是有补史价值的作品,但它首要的任务是讲故事。以中国古代各时期的小说观念来看,绝大部分小说作者为了让各种他们认为是历史的散碎材料变得看上去更加完整和真实,就必然要对其进行加工。另一方面,现代西方所谓的小说就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而这一概念不适用于探讨中国古代小说。志怪小说的确算得上是中国小说的起源之一,但在古人的观念中,志怪故事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存在的,这一点我们从志怪小说传统中最常见的强调其真实性的叙述方式上便可得到证明。因此,虽然叙事的特点决定了小说叙事必然有虚构的成分,但当作者的主要目的是要呈现真实的时候,他们的作品也不应完全被视为“编造”,也必然会和生活有很多重叠的部分。所以,我们要关注的不是小说讲的是否是真的,而是要关注作者用这些他们认为是真实的内容试图去说明什么,他们所强调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我们正是可以通过这些去发现古人所处的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人际关系等,从而达到重建古代日常生活的目的。

图片

因此一部小说,其实包含了“历史的”和“小说的”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两方面的内容挖掘出来,使“历史的”内容先从小说中独立出来,然后再将“小说的”内容,即那些作家想要表达的思想同历史联系起来,看看二者是怎样共同建构起小说的故事和情节的。治社会生活史的学者都知道,他们所能依据的资料主要不是来源于正史,而像小说、笔记、诗词等文学作品却恰恰为之提供了最好的文献参考。在陈寅恪先生所谓“了解之同情”的思想观照下,史学研究召唤一种能够站在古人的立场、用古人的思维去思维的研究境界。

图片

(南宋)李唐《村医图》(局部)(又名《炙艾图》),立轴,绢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医事题材绘画作品。

日常生活史与古代小说研究”这一课题成果共分七章,分别对小说中街巷里的生活、社会阶层、社会消费、女性生活、医患关系、百姓用药日常和大众的宗教信仰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虽然以往的相关研究也有涉及本书研究的范畴,但因大都集中于某一部小说的日常生活现象,并未有对该现象较为完整的小说史梳理,因此可资参考的内容甚少。本课题所涉日常生活中的研究对象,基本皆从汉代以降的小说和笔记中选取,时代跨度较大,所以研究方法与以往有所区别,即不是以某一时代的政治经济等背景为依托去考察日常生活现象,而是以设立研究主题的方式,把小说中各种生活现象从时代中剥离出来,使它们表现为一个较为显著的文学作品中的社会生活史元素,用文学的眼光去看待小说中的生活。通过对古代小说中所涉及的微历史,比如生存环境、阶级阶层、饮食、情爱、消费、女性、医药卫生、宗教信仰等进行考证、溯源、辨析,从而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和小说作者创作等研究提供一个相对详细准确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更深入地去了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思想、欲念、理想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再来分析作家创作与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找到历史与小说写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因为本课题是文学研究,并非史学研究,对于小说中古代日常生活史的挖掘只是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并非目的和结果。我们利用文献史料时,不仅仅关注其中涉及的习俗、名物、制度等内容,更重要的是要发掘和发现这些内容与小说人物性格、情感、经验经历、小说事件发展、作家创作心理等有着怎样的联系,对文本本身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