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石祥祯与太平军靖港之战(王继平著)

 哈哈狮的信箱 2025-04-22

靖港之战发生在太平军第二次入湘战役中。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之后,立即派兵进行了北伐和西征。到1854年初,西征军已先后攻克九江、安庆、汉口、汉阳,并进围武昌,控制了苏皖鄂部分地区。为了从南面拱卫长江中游重镇,阻止两广、福建乃至云贵清军从背后攻击武汉,太平军先后两次发动了入湘之役。 


第一次入湘之役发生在1854年2月中旬,太平军从武汉沿水路向湖南进军。当此之时,曾国藩湘军屯驻长沙,湘北一带主要是清绿营巡防兵勇。太平军进军相当顺利。不到半个月,就攻占了岳州、湘阴、靖港、新康、沦市等湘北重镇,并一度攻克宁乡,进入湘中地区。但此次入湘太平军兵力不厚,在宁乡歼敌后闻湘军大队将至即主动撤离,退回湖北。湘北一带又复为湘军占领,湘军前锋入通城、崇阳,与太平军发生战斗。 

东王杨秀清得知湖南战场失利,决定增兵反攻,随即发动了第二次入湘战役。3月27日,春官又副丞相林绍障率领三万多人间汉口出发,经咸宁、蒲坼赴援,在衣羊楼司大败窜入鄂境的王鑫部湘军,并乘胜收复岳州。然后,水陆齐进,直趋长沙,再次占领樟树港、靖港等地。计划采取南北夹击长沙的战略,以船只、辎重及部分兵力屯驻靖港,主力二万多人则出林绍璋率领取道宁乡进攻湘潭。 

是时,湖南巡抚骆秉章已令宁乡知县朱孙诒率300人驻守该城,后曾国藩闻太平军取道宁乡,急遣魏大升、伍宏鉴、郭鸿?率湘军三营驰援,驻城外文书山,企图堵截太平军。时湘军扎营甫定,太平军已分前后两路将湘军团团围住,一时间, “巨炮相轰击,烟尘散天,咫尺莫辨”“官兵未及阵,寇来如墙,遽崩溃。枪刃所及,呼号颠足音),流血成川,横填坑堑,千五百人一时俱烬”。太平军大获全胜,湘军三营宫除魏大升逃脱外,伍、郭二人均被击毙。 

宁乡一战,太平军粉碎了湘军的堵截计划,得以在4月24日迅速占领湘潭,完成对长沙的包围,形成了太平军南踞湘潭、北占岳州、靖港两面夹击长沙的有利用局面。 

太平军迅速进军,使湖南地方当局十分震动。省城长沙内官吏、士绅惊慌不安,“人自以为必败”,一部分官绅甚至携眷带银,逃往乡下。从岳州败归长沙的曾国藩,也极为惶恐,他一面令已发驰授宁乡的塔齐布改攻湘潭,一面召集湘军营官会议,商讨对策。曾国藩主张先攻靖港,认为靖港为太平军屯营之处,攻之可截断太平军后路。其他营官则主张攻湘潭,认为太平军主力均在湘潭,如果骤而歼之,靖港太平军不过是瓮中之鳖,垂手可得。会议最后决定全力攻湘潭,由彭玉麟先率水师十营,配合塔齐布陆师往攻湘漳,余部于次日继之。对这个计划,曾国藩感到没有多大把握,甚至设想一旦战斗失利,就退保衡州。 

彭玉麟率水师出发后,曾国藩准备第二天率五营湘军继援。正在这时,长沙乡团来报说: “靖港贼屯中数百人,不虞我,可驱而走也,团丁特欲借旗鼓以威贼,已作浮桥济师,机不可失。”听到这个报告,曾国藩忽然改变主意,决定率师亲往靖港,思图引湘潭太平军回援靖港,以解湘潭之围。当时正在曾幕的李元度感到此举过于冒险,因劝曾国藩; “兵之精者已调剿湘潭,早晚捷音必至,此间但宜坚守,勿轻动。”但对岳州、宁乡之败一直耿耿于外的曾国藩,急于求功。决心在靖港一显身于。为了表示决心,临行前还写下了遗疏和遗嘱。 

4月28日,曾国藩率领水师五营,战船40艘,队勇800人,向靖港太平军扑去,企图一举攻占靖港。他将部队屯集在距靖港20里的上游白河洲,光派水师“顺风驶至靖港”, “更番迭击”。 

靖港太平军守将石祥祯,部队很少,面对来势凶猛、几倍于己的敌人,率部沉着应战,以逸待劳。据参战的湘军营宫记载.是时,湘军“乘流直逼寇屯,冠指笑坐待,众不敢进”。长沙乡团从东岸搭浮桥,原为接济湘军渡河作战,但因桥面高低不平,湘水一路上桥面,板落桥坏,纷纷落入水中,溺毙淹达二百多人。只得另乘船只再向太平军屯营发动冲击。岸上太平军俟敌船接近时,骤然用重炮猛轰,一时间硝烟弥漫,水柱冲天,湘军不少船只当即沉没。有的急忙落帆收泊,欲逃往靖港对岸之铜官渚,时西南风大作,船易进难退。湘军只得政用纤夫牵船而行。太平军杀其纤夫,敌般失么牵力,在大风中转来转去,加之太平军炮火的轰击,湘军战船或沉或毁,或自相撞击失损近三分之一。余下的船只拼命逃往对岸。只见太平军小船二百余艘,四下围来,逼近湘军。湘军慌忙开炮阻击,但“炮高船低,不能命中,战船被焚十余只,随风飘散”,十分狠狈。 

曾国藩在白沙洲闻知败讯,异常恼怒,急督其余水师及陆营,火速增援,力图挽回败局。但增援水帅同样遭到太平军猛攻,岸上陆营见水师大败,也纷纷溃散,为争夺逃路,自相践踏,落水溺毙者无数。 

曾国藩原想在靖港讨个便宜,不想败得如此之惨重, “仅半顿饭久,陆勇奔溃,水勇办纷纷奔溃。二千余人,竟至全数溃散,弃船炮而不顾”。各船只水手自顾逃命,出队船上“竞无一人”。他的座船上山仅仅剩下三名水手。见此状况,曾国藩气急败坏, “仗剑督退者立令旗岸上曰: '过旗其者斩’士皆绕从旗旁过”。曾国藩鼓吹的那套“绝对服从”的治军纪律已完全失去约束。不待曾国藩再施招数,太平军船只已猛追过来,其中几艘“直犯帅舟”, “矢可及也”。曾国藩见平日所费心血、苦心经营的湘军竟在自己第一次亲征时获如此败局,羞愤交加,想到以后如何见任,愧然投水自杀。“将没顶矣,材官傔仆力挽”,拖其上岸,一副落汤鸡的模样。到此时,曾国藩已顾不上许多“体面”,破口大骂, “须髯翕张”,意似决死。幸而与其平时交往甚密的幕友邹寿璋自后舱突出,力拖而上,曾国藩才得免一死,赶忙收拾残兵败将,逃回长沙去了。太平军因兵力不多,随之收兵。靖港之役,太平军大获全胜。 

靖港之役,太平军以少胜多,以逸待劳,击败了湘军头目曾国藩亲率的水师五营、陆勇八百,共2000多人,40余艘战船也损毁大半,给湘军以沉重的打击,使太平军西征战用前景乐观。湖南巡抚骆秉章哀叹: “不独省城势成孤注,难以久存,即界连湖南之两粤、江西、贵州各省必次浸受其害。”早与曾氏存有龌龊的湖南地方官,则乘靖港之败攻击曾氏。布政使徐有壬与按察使文发趁机向巡抚骆秉章进言,要求参劾曾国藩。长沙士绅也对曾国藩大加奚落、嘲笑、攻击。曾氏本人山感到脸上无光,愧对“天子”的“钦命”,准备了遗嘱、遗疏,甚至让其弟购棺材,声称要自杀以谢湘人。总之,太平军的靖港大捷,沉重打击了曾国藩及其湘军的气焰,形成太平军入湘之役以来极为有利的局面,是西征军入湘战局全盛点的标志。 

然而,太平军主力在湘潭一役的失败,使靖港大捷带来的有利战机丧失殆尽。太平军再次被迫退出湖南,这是十分可惜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