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华武魂》策划的系列有声书《武术文化地图》全新系列《岭南武术》近期在《中华武魂》全国联播广播节目上线。今天这一集,我们来聊聊“武状元”和“练功石”。 1 “武状元”有多强? 秦汉以前有一技之勇的人可以通过选拔而成为武将,但这种选拔没有形成一定的国家制度,一般在国家军事需要的时候才会选拔,而各国也都有一定的选拔标准。然而这一情形在隋唐得以改变,有武勇之人可以通过武举考试得以入仕。 武举科考创始于唐武则天长安二年,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皇帝颁布谕旨正式废止了武举制,武举制在我国历史上实行了1200年,经历唐、宋、金、明、清,如果再加上大西国、太平天国的武举科考,有案可稽者共有281位武状元,平均每不到5年才会有一位武状元。 ![]() 虽然,古代武举科考的内容不完全与武术吻合,但作为古代军事需要选拔的武举,对弓马以及勇力等武艺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尤其是经过层层选拔,最后得中“武状元”者凤毛麟角,更是武艺超群。 一般认为通过武举入仕为武生正途,武举促使了民间习武风气的形成,武举制在民间武俗中也留下了许多遗迹,对当地武风民俗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但为普通人家中具有技勇的平民之辈提供了一条仕途之路,同时也为民间有武艺志愿保家卫国者提供了一个机会。 2 凤毛麟角的“武状元” 中国历史上长期的重文轻武思想,使得武举资料的记载非常少,除非个别武将,比如说像郭子仪具有“再造唐室”之功者可以为史册所载而彪炳史册,大多数学者认为“武举不足道也”。加之武将多长期生活在生死之地的边疆战场,很少能衣锦还乡,而他们马革裹尸、战死沙场的英雄故事却受到家乡人民的崇拜,有的成为佳话在故乡广为流传。 据查王鸿鹏等著的《中国武状元》所载,属于岭南籍的武状元一共有六位,分别是明代的朱可珍,清代的林德镛、黄仁勇、李威光和姚大宁。另外还有太平天国时期的覃贵福。 ![]() 朱可贞,明代武状元,广东顺德县龙江人,南海籍,生卒年不详。《广州府志》卷四十七选举表上关于其记载:“朱可贞,崇祯元年戊辰科状元,留守守备。天启四年甲子科武举人”但是他中了状元之后的生平事迹就很难有见到记载了。 清代的四位武状元的事迹多见于县志,有关于他们的一些民间故事都在他们的家乡流传。 林德镛,字、号及生卒年不祥。广东揭西棉湖镇人,自幼好武,臂力过人,康熙五十六年乡试中武举人第二名。康熙六十年中会试第九名,殿试第一名,即武状元。康熙六十一年冬,康熙皇帝驾幸热河,林德镛以侍卫伴驾随往,不幸因感染了风寒而病逝。有关于林德镛的传说,至今仍然在揭阳的民间流传甚广,比如“寿至林德镛”、“状元巷”、“状元府马场门”、“状元踏头”等。新、旧《揭阳县志》以及新《汕头市志》都略有写道。 ![]() 李威光,出生在崇文尚武的客家习武风气颇盛的五华地区,是五华县华城镇黄埔村人,客家人十分重视文武兼备的人才,流传着“书要读,打要练,老婆不娶都随便”的俗话。乾隆二十五年考中了恩科武举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试武进士,殿试钦点武状元,授予头等侍卫,他是客家人中唯一的武状元。 李威光殿试时的“狮子滚球”的故事至今仍然在乡梓穿为美谈:殿试时有技勇之一的“掇石”,分别有石重200斤、250斤、300斤,李威光选择了300斤的石头,当他把石头举起托稳行走后,在准备放下,不料出现了意外,手中一滑,石条侧翻下落,李威光急中生智,随即一脚踢向了侧翻下落的石条,把石条给踢了出去,动作干净利落,一气呵成,手脚连贯,丝毫不露失手的痕迹,大受监考官的赞赏,名其为“狮子滚球”。乾隆四十二年,李威光调任广西提标左营游击。后来因为他比较熟悉沿海的地形,改认为浙江黄岩镇标水师中军游击,再升为福建烽火门参将。 李威光生前用过的全长250厘米、重64公斤的铁饼关刀一把,及清廷授予的“武状元及第”的镀金木质匾一块,至今仍然保留在他的家乡。李威光任闽安水师副将时,乾隆皇帝加封其父母的圣旨原件,2001年也在当地被发现。 ![]() 黄仁勇,广东潮安古仓镇海阳县孚中村人。他是先学文,在乾隆四十六年的时候得中文秀才,后来娶妻受到了其岳父的引导,开始学武,他的岳父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武师。黄仁勇本来身材魁梧,膂力过人是天生练武的好材料,经过他岳父的指导,他也是刻苦习练,在乾隆五十七年壬子,赴省参加了乡试得中武举人。嘉庆元年丙辰,为了庆祝嘉庆皇帝登基而举行恩科,黄仁勇再度赴试,遂得二甲第二名武进士,殿试时嘉庆皇帝钦赐黄仁勇为丙辰恩科会魁状元,授头等侍卫。上海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博物馆收藏有黄仁勇“武状元及第”的牌匾。 黄仁勇还有一段民间流传的“魁星踢斗”的佳话,殿试时,在舞 120斤大刀做胸前后舞花时,在做胸后舞花的时候,不慎一时失手,刀脱手悬空,黄仁勇情急生智,后脚一踢,将百斤的大刀顺势踢向了空中,转身将刀轻轻接住,由于其应变干净利落,赢得了在场的君臣赞不绝口,众多将士也是瞠目结舌,后来问到说这是什么武功,他命名其为“魁星踢斗”。黄仁勇中武状元之后,就被授予了福建金门镇中军游击一职。在职期间,保卫黎民,加强沿海边防,抵御外辱,尽心竭力。皇帝恩赐浩封四世武功将军,是一个从二品的官位。据说在黄仁勇以往练武的地方有一块练武石,上面刻着“三百一斤”字样。 3 “练功石”有何用? 武举制产生的影响至今遗存在民间乡村院落的练武石上,成为流传在民间茶余饭后兴趣盎然的谈资,化作岭南民间国广为传颂的武科佳话和传说,得以摆放在为人们永远铭记的家族祠堂里,化作岭南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影响着后人。 在20世纪80年代,广东进行文物普查及武术资料挖掘整理时,在广东发现了一些县市当中,不少地方遗存有古代练功用的练武石,当地人俗称的是叫“练武墩”。比如说在恩平、饶平县发现了16块清代先辈习练武术的时候用过的练武石,其中大的重约有五百斤左右,小的也有二百斤左右,其中一些就是曾经考取武秀才、武进士的先辈们曾经使用过的。这些练武时大多为大方块的石条凿成的长方形,两侧都有直径10多厘米的半圆凹形石孔,用于抓握。还有的练武石是经过精工雕刻的,表面磨制得较为光滑,上面雕刻有各种凸卷云状的图案,看起来非常精美。 ![]() 岭南民间武林前辈们把练武石俗称叫做“练武墩”。根据一些民间老拳师介绍说,练武墩是先辈们考取武具功名必备的练武器具,也是平时习武者练习力量臂力以及身体经常使用的助器具,在一些具有武术传统的乡村遗留着不少的练武墩。练武墩的练习方法大概有2种:一是练习的时候扎八字大马步,双手抓住练武墩的凹形手抓石孔,在胯下来回摆动,然后顺势把石头向头来挺举,并且用双手伸直手臂将石墩托举于头顶;而另一种是练习的时候丁字弓马步,双手抓住练武墩的凹形手抓石孔用力将石头提起来,置于前弓步的大腿上,并且利用大腿辅助用力将石头向头顶上方挺举,也要双手同时伸直手臂托举住练武墩。 ![]() 从“一登龙门”的一武进士,到“独占鳌头”的武状元,从平民布衣,到得以进入紫禁城的头等侍卫、御前侍卫,武举制产生的桂冠荣耀、地位显赫,极具诱惑力,极大刺激了广大民间习武者,把武举作为一种仕宦正途,同时也激发了广大乡村民间习武群体的积极性,促进了原本就民性强悍,具有深厚习武风俗的岭南武术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