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作家||【吃鱼二三事】■术德刚

 齐鲁文学 2025-04-22 发布于山东

作者简介

术德刚,山东济南人,现为大健康产业从业者,执业药师,山东省功能医学与抗衰老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爱好者。


吃鱼二三事【原创】

周末买回家两条鲜带鱼烧了吃,吃鱼的记忆随之涌来:

小时候,吃的最多的鱼就是炸带鱼了。

炸得金黄的带鱼段,一端放口里一小半,牙齿轻咬进酥皮里面,用手再试着往外一拽,一块鱼的半个身子就白花花的露了出来,把鱼肉先放一边,口腔里先享受了炸鱼面糊的皮酥里嫩,喧腾咸麻,鼻腔也照顾到了,五香粉的香气,若有若无的酒香随着鱼肉的鲜香,使足了劲的在鼻子里打着旋儿。满足的让人禁不住闭上眼睛,嘴巴发出夸张的啧啧声。到该吃鱼肉了,挑战也开始了,一点也不敢马虎,小心翼翼的把鱼刺一根根的慢慢往外嗽,往往一块鱼吃完,累得半死,半杯茶的时间已过去了。

70、80年代,炸带鱼是个稀罕菜,见到它机会不多。

除夕的年夜饭,能见到它。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年集,父母会买上几条冻带鱼。买多少,那是事前经过精心盘算的——除夕的年夜饭,无论如何要有一盘,年后有几家要登门的贵客,就得备几盘。如果这一年年成比较好,就会多买上一条备用,招待意外登门的亲朋。炸带鱼,外面要挂上发酵后醒发完全的面糊,这样出锅后的带鱼,像极了穿了厚厚的棉服的胖娃娃,一个个裹得严严实实,鼓鼓胀胀的,让人分不清哪块是鱼肉哪块是鱼尾,不大的一条鱼就这样变成了满满一盘压得住场面的硬菜。

除了春节,在农村婚事的大席上也能见到它。婚礼当天,一个大人会带一个孩子去吃席,如果你带两个孩子,那就需要心理足够强大,得经受主家背后的白眼或其他食客的指指点点。

农村的规矩,菜不上齐不能开席。孩子们只能眼巴巴看着一个个菜慢腾腾的往桌摆,口水也不知吞了多少,屁股在凳子上转来转去,像个猴子似的坐不住,时间更像是冻住了不走了。

好不容易菜齐了,大人们开始动筷了,孩子们的比拼也开始了,连夹带掉往自己嘴里塞,嘴里的还没咽下,筷子已伸到另一个盘里去了,大人在旁边笑着假装训斥着自己的孩子没吃相,筷子却也诚实的把刚夹到的荤菜悄悄放到自己孩子面前。没多久,桌上的盘子就快见底儿了。

一桌菜加起来也没有炸带鱼给我的诱惑大。但是,吃鱼危险又费时,一块鱼还没吃完,其他好菜早被小伙伴们落了肚了。我只得强忍馋虫,舍鱼不顾而风卷其它。即使最后吃不到鱼,砸摸着口舌上的奢华余味,饱腹后的充实感,却比刚娶了媳妇的新郎还要满足。现在才知道,那是放弃了一棵树,得到了一片森林。

一直以来,我爱吃鱼,也喜欢做鱼,自觉厨艺尚可,家人吃得也香甜。

年前的一次大家族聚餐,选在了某大酒店,等最后所谓的压轴鱼端上来,观色、形没入眼,香气也不正,刚拿起的筷子又放下了,为厨师浪费了一条好鱼感到少许遗憾,摇了一下头,这一幕,恰巧被坐对面的母亲看到了,母亲对我笑了笑。

“妈,知道我为什么没吃那鱼吗?”回家后,我想贬评下那道菜,顺道再吹看嘘下自己的厨艺,对着母亲,不无得意的准备说下去。

“知道,知道,你怕嗽鱼刺,耽误了吃其他菜”,母亲接着我的话,慈爱的对我笑着。

无论我长到多大,在母亲眼里,永远都是那个长不大,又嘴馋的孩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