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济公圆寂前留下一首《辞世颂》,短短4句话,点醒无数人!

 一起成长一起学 2025-04-22
图片

济公,南宋传奇僧人,俗名李修缘,法号道济,浙江天台人。

虽然出身官宦世家,祖上显赫,却天生反骨,不屑权贵。

于是少年出家,先入国清寺,后辗转灵隐寺、净慈寺,师从高僧瞎堂慧远。

他破衣烂衫,酒肉不忌,疯疯癫癫,却医术高明,专治疑难杂症;看似狂放不羁,实则智慧超群,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百姓尊称“活佛济公”。

民间传说他是降龙罗汉转世,甚至被神化为“大慈大悲紫金罗汉”,佛道儒三教共尊。

济公的“疯”是表象,内核是不拘形式的大智慧。他喝酒吃肉,却比严守清规的僧人更懂慈悲。

他告诉世人:真正的佛,不在莲花座上,而在烟火人间。

图片

《辞世颂》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济公一生疯癫不羁,衣衫褴褛,喝酒吃肉,不守清规,被世人视为“癫僧”。

但他并非真疯,而是以狂放之态游戏人间,扶危济困。

这里的“狼藉”既指他外在的邋遢形象,也暗喻他在红尘中摸爬滚打、历经沧桑。

“东壁打到西壁”,字面意思是四处碰壁,实则是比喻人生兜兜转转,苦苦求索却屡屡受挫。

济公虽看破名利,但出家后仍不被传统佛门接纳,一生都在世俗与佛门之间挣扎。

从执着色相到参悟空性,最终打破对立,最终悟到“万法皆空”的真谛。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这是济公的终极领悟:折腾一生,到头来发现世界本无变化,山水依旧,只是人心在执着。

于是不再被情绪左右,而是以平和、通透的心态看待一切,回归本真,终得解脱。

图片

人生不过是一场“自我执念”的幻象

济公这首诗,表面写的是他自己,实则戳穿了所有人的困境——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和自己较劲。

大多数人活得像无头苍蝇,在“东壁”和“西壁”之间来回撞墙:年轻时拼命赚钱,中年焦虑地位,老年恐惧死亡。

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幸福,其实只是在填补内心的不安。

就像济公说的,折腾六十年,最终发现“水连天碧”从未改变,变的只是自己的执念。

现代人比古人更累,因为我们被灌输的欲望更多——要成功、要精致、要人设、要流量。

可这些东西,真的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吗?

济公早就看透:“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意思是盲目模仿外在形式毫无意义,真正的修行是放下执念,回归本心。

禅宗上讲,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第二重境界里打转——看什么都觉得有阴谋,做什么都怕吃亏,活得又累又拧巴。

他们以为看透世界就是“看破红尘”,殊不知真正的看透,是看破后依然热爱。

所以,别再被“狼藉”的表象迷惑。

人生真正的智慧,不是拼命向外求,而是学会“收拾归来”——看清自己的执念,接受世界的本来面目。

就像济公,虽然一无所有,实则早已自在逍遥。

亦如《道德经》里所传达的那样:“复归于婴儿”,这才是历经千帆后的纯真从容。

“水连天碧”从未变过,变的只是我们不肯放下的心。

图片

点个“看一看”吧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