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官德修养

 老玉米棒 2025-04-22

     《后汉书·酷吏传》中记载这样一个事例:董宣任洛阳县令时,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的仆从大白天当街当众杀人,然后躲到公主府中拒不出来,致使董宣长期捉拿未果,社会影响很大。一次这个仆从随湖阳公主驾车外出,董宣当街拦车拿下这个仆从砍头示众。湖阳公主非常生气,跑到光武帝刘秀跟前又哭又闹。光武帝刘秀大怒,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希望乞求说一句话再死。光武帝说:想说什么话?董宣说:皇上你因德行圣明而中兴复国,却放纵家奴杀害百姓,将来拿什么来治理天下呢?我不需要鞭打,请求自杀。当即头撞柱子血流满面。光武帝让宦官扶着董宣,要他给公主磕头谢罪,董宣不答应,光武帝命宦官强迫他磕头,董宣两手撑地,终不肯就范。公主说,过去弟弟做百姓时隐藏逃犯,官家不敢追捕,现在做了皇帝,难道还治不了一个县令吗?光武帝笑着说,做皇帝和做百姓不一样。于是下令放了董宣,说他是“强项令”,赏三十万钱。董宣把这些赏钱全部分给了手下众官吏。从此董宣声名大震,捕捉打击依仗权势横行不法之人,没有谁不害怕发抖。人们称董宣为“卧虎”,在任时社会清明安定,没有百姓击鼓喊冤。

       董宣主政一方,不畏权势,敢于为老百姓主持正义,特别是面对光武帝怒颜不惜拿生命陈述己见,最后感动了光武帝,受到光武帝的赞扬,并给予赏钱。董宣的所作所为,正是展现出了其高尚的官德。
       戏剧《七品芝麻官》中有一句著名台词:“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话听起来好像粗俗了点,但是却实实在在的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做官就要通民意,讲官德。
       德,人之资,政之基,才之帅,官之魂也。
       纵观历史,大凡被民称颂,流芳千古的官吏人物,都是有着良好的官德,因为他们有着良好的人品和修养,有着维护社稷安定的强烈情怀,有着为民生计的浓浓情感,有着匡扶正义的所作所为。同样,那些没有官德,碌碌无为,饱食终日,鱼肉百姓,祸国殃民的官吏,虽然他们跋扈一时,但终遭到历史的唾弃,在历史上留下丑陋形象,为历代百姓所不齿。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要狠抓官德修养。领导干部官德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着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影响着工作效率的高低。教育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注重道德修养,明白官德的内在涵义,树立正确的官德,显得尤为重要。
        一、良好的官德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念
       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对于领导干部来讲,信念就是政治,就是前进坐标和做官基础。政治信念的坚定程度,决定着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高低,决定着其官德的好坏。历史上大凡官做的比较好的,受到人民群众拥护爱戴的,都是有着比较坚定的政治信念。特别在我党的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像焦裕禄、孔繁森等党的优秀干部,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时刻把党的奋斗目标作为个人的前进方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表现出了高尚的官德,充分印证出他们政治信念的坚定性。相反,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在新的形势面前,世界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政治信念动摇,忘记党的宗旨。有的意志衰退,思想空虚,沉淀于花天酒地;有的在拜金主义面前随波逐流,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有的工作不求进取,政绩平平,无所建树。剖根析源,正是他们政治信念不坚定所致。因此,教育干部树立良好的官德,首先要教育干部坚定政治信念。我们讲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就是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上下功夫。要十分明确,讲政治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只要我们注重从每一个方面、每一件具体事上都从讲政治的高度去认识和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政治信念就不会发生动摇,就会树立起良好的官德。
       二、良好的官德必须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和思想境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从根本上讲,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态度问题和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毫无疑问,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不讲政治,不讲官德。就会失去广泛的社会基础,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于领导干部来讲,首先是责任。谓之责任,就在于我们党的宗旨决定了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身体力行去实现党的宗旨。有了这种责任意识,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在其位谋其政,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党的形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是一种境界。谓之境界,就是要求每一个领导干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精神追求和奋斗目标。 有了这个追求和目标,就有了精神支柱,就有了做好工作的动力和源泉,才能不怕艰难困苦,不计名利地位,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事事处处显示出良好的官德。反之,如果没有这个追求和目标,就会淡化党的宗旨意识,脱离人民群众,不为人民群众办事,高高在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严重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利益,损害党的形象,也就不会有什么好的官德。
       领导干部把责任意识和思想境界很好的统一起来,是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官德的根本所在。只要我们有了强烈 的责任意识和不懈的境界追求,那么,我们就会时时刻刻感到身上责任的重大,严格要求自己和激励自己,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树立牢固的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直接接触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解群众之所忧,帮群众之所难。在工作实践中,显示出良好的官德。
       三、良好的官德必须要有少说空话、多办实事的行为方式
       实事求是,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做人和为官的根本信念。作为领导干部,必须要把实事求是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处事标准,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领导干部少说空话,一是要少说官话。官话说多了,就疏远了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和感情,就把自己摆在了特殊的位置上,拉远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就会高高在上,成为人民群众的“官老爷”。二是要少说假话。不能为了个人利益,为了自己的前途形象,不顾实际,说假话,办假事,搞形象工程,编造所谓政绩,瞒哄上级,欺骗群众,那样,就会严重伤害人民群众的感情。三是要少说虚话。虚话是做官的大忌,说虚话,轻则反映自己对工作心中无数,重则反映自己思想意识不纯。说虚话,一旦被群众所识破,就会被人民群众所唾弃。有的干部在工作中,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不顾实际,不择手段,空话连篇,这那里还有官德可言呢。
      领导干部多办实事,重在自己要实干。实干是办实事的基础,只有实干,才能把事情办实办好。要认识到实干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实干是做好工作的根本途径,实干是赢得人民群众信任的重要法宝,实干是铲除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有力武器。如何办实事,一是要多办大多数人受益的事。摒弃小圈圈的利益,想到广大人民群众,把要办的事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致起来。如果要办的事,涉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要下大力去办,敢于冒风险,不怕艰难困苦,把事情做大做好。二是要办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事,发展是第一要务。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人民才会幸福安康。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铲除一切私心杂念,切实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装在心中,不要为了自己的前途或政绩,搞那些虽轰动一时、但没有生命力的“形象工程”。而是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下大力气做好那些虽不显赫一时,但对一方的发展有着长远大计的基础工作。三是要办好解群众燃眉之急的难事和急事。有些事情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想方设法帮助群众解决好,决不能认为是小事敷衍搪塞。须知,敷衍群众一时,失去的是一世民心。四是要下力办好那些久拖不决的热点事和麻烦事。不能怕麻烦,不能绕着矛盾走,要敢于迎着困难上,取于去碰硬。只要我们解决了这些问题,办好了这些难办的事情,必将取悦于民,取信于民。
       四、良好的官德必须要有清正廉洁、严于律已的行为准则
       严于律已,清正廉洁是领导干部的根本行为准则。领导干部的形象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严于律已和清正廉洁。做到这一点,重在制欲。
      欲望,人所固有。它可以激人进取,但也可以诱人步入歧途。作为领导干部,必须头脑清醒,辨明是非,提高制欲本领。要切实做到三个“慎”:一是慎权。领导干部手中都握有一定的权力,运用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管理社会,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权力的大小,决定了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和范围。权力越大,为人民服务的责任就越大,为人民群众做的事就应该越多。因此,运用权力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把权力作为个人资本滥用,做有悖于人民群众利益的事,做有损于自己形象的事。历史上,多少显赫一时的达官显贵的反面教训应该时刻记取。要时刻牢记,权力是属于人民的,我们只有为人民服务的权利,而决没有为自己谋私利的权利。二是慎财。当官不发财,发财不当官,领导干部处在特殊的岗位上,思想稍有偏差,就有被金钱所俘虏的危险。多少官员被拉下马,大多是在钱财上出了问题,栽了跟头的。“手莫伸,伸手必被捉”。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像孔繁森、郑培民那样,想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不当金钱财物的奴隶。三是慎色。色是一把锋刃剑,作为领导干部,如果被色所迷,下场必然可悲。以色诱你上钩,是要你用权力作交换,形成权色交易。成克杰、胡长清等一批腐败分子的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所以,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时刻一身正气,拒恶守正,不贪色,不被诱,树立良好形象。
      五、良好的官德必须要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
      形成完善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是法律完善的必然结果。能否勇于接受监督,是衡量官德好坏的重要方面。
       领导干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如同加固滔滔河流两岸河堤,保证权力完全服务于人民群众,服务于社会进步和发展。作为领导干部,一是要正确认识社会和群众的监督。权力必须要有制约和监督,如果没有制约和监督,权力就会发生质变,就会成为少数人谋取个人私利的工具。要认识到监督和制约对权力的作用,自觉把自己置于监督和制约之中,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用权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二是要疏通监督和制约的渠道,监督和制约的渠道,首先是上级监督,但更主要的是社会和群众的监督。要自觉使这些渠道畅通,不能不重视或人为的去堵塞。要非常清楚,监督和制约渠道不畅通,就会放松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放纵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多少干部失足落马,正是他们不接受监督和制约的结果。因此,我们一定要主动梳理监督和制约渠道,保证其畅通无阻。三是要正确对待群众和社会的批评。群众和社会的批评是一面镜子,通过群众和社会的批评,我们就会发现身上的问题,警钟常鸣,保证我们不犯错误。决不能听不得群众和社会的批评,老虎屁股摸不得。否则,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就会犯错误。
     总之,官德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政以德”,每个领导干部,都要注意自己的官德修养,任何时候都要讲官德,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讲官德一致起来,让良好的官德溶入到施政行为中,树立良好形象,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公仆。

(此文写于十多年前,地方刊物曾登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