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渡舟说伤寒名方——温经汤

 昵称63003163 2025-04-22

温经汤

【组成用法】吴茱萸6-10g、当归10-12g、芍药10 -12g、川芎6-10g、麦门冬15-20g、半夏10-15g、人参10-15g、阿胶10-15g、桂枝10-12g、丹皮10-12g、生姜6-10g、甘草3-6g。水煎二次,温服,每日二次。

【来源出处】来源于《金匮要略》。

温经汤是《金匮要略》治疗妇人疾病的一张名方。是由吴茱萸、当归、芎䓖、芍药、人参、桂枝、阿胶、丹皮、生姜、甘草、半夏、麦冬十二味药物所组成。

【功能主治】治冲任虚损,月经不调,或来多不断,或过期不来,或崩中去血过多不止。又治曾经损娠,瘀血停留,少腹急痛,发热下利,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及治少腹有寒,久不受胎。

这个方子治疗冲任虚损、月经不调,或多不断,或崩中去血,以及半产瘀血停留,少腹急痛,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久不受孕等症,都有较好的疗效。

历代医家,多认为这个方子为温暖经寒而设,至于“瘀血停留”的病机,也认为寒邪客于胞宫,经血为之瘀滞所致。为此,沈金鳌就有“但此温剂,内冷者宜”的论断。看来,认为温经汤是以热治寒的方子,已成为天经地义,似无可非议。然而,我认为尚有进一步研究之必要。愿藉此机会和同志们共同探讨,以恢复温经汤的本义。个人认为温经汤的“温”,不应该当“热”字讲,应该当“和”字讲。就是说温经汤应该是温和经水的方子。为什么不作“热”解,而作“和”解?是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的。考《素问·离合真邪论》说:

“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

它说明了经水在温和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由此可见,张仲景取义于《内经》而名曰温经汤,自非仅是以热治寒而了事,应该说它有反映生理和治疗的双重意义在内。

下面分两个问题,加以阐述:1、温经汤证的病机妇人的月经疾患,多与冲任二脉不调有关。夫“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若冲任调和,则经水自利,而无复可言。如果寒暖失常,气血乖戾,而使任冲不调,则可发生月经方面的疾患。另外,肝经绕阴器而抵少腹,而与妇女生殖器官发生密切的关系。况且,肝能藏血,而气主疏泄,故有肝为妇女之先天的说法,反映了肝对妇女经水的影响是非凡的。然肝与胆配,厥阴与少阳为表里。这是由于厥阴肝多血而少气,少阳胆则又多气而少血。所以,肝胆阴阳表里以达成气血不偏,而各得其所,以为生理之常。《难经·二十二难》说: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为气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为血后病也。”

它说的“气主煦之”,煦,以温为义;“血主濡之”,濡,则以润为主。若结合肝胆而言,肝多血而能润,胆多气而能煦,如此,则经水调和,而何病之有?所以说,温经汤的作用,关键有气煦、血濡之效,而治妇女半产漏下等证如神。如果我们不从气血两方面的作用加以考虑,而单纯强调它的气煦为阳一面,则必失掉了血濡为阴的另一面。这样,对于治疗手掌烦热和唇口干燥等证,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严格地讲,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烁金为能事,两方的特点不同,所以证候亦各有所异。2、从药物结构进行分析温经汤的吴萸、桂枝、生姜以温寒通气为主;而阿胶、麦冬、丹皮、当归、芎䓖、芍药以润燥补血为主;人参、甘草则甘温以扶正;半夏则调和阴阳,和胃而致津。此方集温、润不同之药,而能阴阳兼顾,故寒者温而燥者润、瘀者行而下者断,务使气血温和,任冲得养,肝胆得润,为制方之宗旨。若局于以热治寒的一角,则以上诸义皆失。为了理论结合实践,兹举病例一则,以供参考:

芦某某,女,40岁,湖北潜江县人。

主诉:月经淋漓不止,经中挟有血块,色暗而少腹冷痛,兼有白带,腰腿发酸,周身无力,手心发热,而唇口干燥。

视其面黄白不泽,舌质淡嫩,苔白而润。切其脉则沉弦而无力。

辨证:此证为肝胆气不煦而血不濡,任冲失禀,则淋漓为病;少腹冷痛为寒,而手心发热,唇口干燥又为血虚不濡之候,面色黄白,知气血皆虚;脉沉弦无力,胞宫定有虚寒无疑。

证情如温经汤,治当温经止漏,和血益气。

处方:吴茱萸9克,川芎9克,白芍9克,当归9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阿胶(烊)9克,丹皮9克,麦冬30克,半夏9克,生姜9克,桂枝9克。

服此方见效。服至六剂,月经即止,手心不热,唇口不燥,惟白带仍多。

转方补脾运湿,滋血调肝,方用当归芍药散:

当归10克,白芍12克,川芎6克,白术20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

服至三剂,而带下已愈,此病全瘳。

根据个人临床经验,凡用温经汤,必须重用麦冬以滋肺胃津液,又能通心脉而益荣;又可监吴萸、桂枝之温燥以免耗阴,而避药后的头晕、咽干、心烦等副作用。

方中的人参,一般多以党参代用,若气血虚极,仍以人参为有效。亦不可不知。方中的吴茱萸为苦辛大热之品,南人和青年妇女用量应酌减,以免发生眩瞑等症。

【经验参考】

  《金匮要略》有关温经汤的条文为“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 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从“妇人年五十所”来看,本条文所述类似于更年期综合征,更年期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生殖器官开始萎缩的一个过渡时期,一般发生在45-55岁之间。部分妇女在此期可出现一系列以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为主的症候群,称为更年期综合征。本病与雌激素水平低落和身体衰老有关。“暮即发热”,“手掌烦热,唇口干燥”可能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少腹里急,腹满”可能为生殖系统萎缩,导致的生殖道和下尿道的感染症状。更年期也可出现功能性子宫出血,表现为下血数十日不止。“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这只是一种病机的推测。不排除其中有“半产”的病例,但温经汤证的瘀血在少腹不一定能触到实质性包块。如果把瘀血分为虚实的话,那么,本方所主就是瘀血的虚证。

  关于温经汤的方义,刘渡舟先生有深刻的认识。他认为温经汤的“温”不应该当“热”字讲,应该当“和”字讲。就是说温经汤应该是温和经水的方子。为什么不作“热”解,而作“和”解? 是有文献资料可以证明的。考《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座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它说明了经水在温和的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所以说,温经汤的作用关键在气煦、血濡之效,而治妇女半产漏下等证如神。如果我们不从气血两方面的作用加以考虑,而单纯的强调它的气煦为阳一面.则必失掉了血濡为阴的另一面。这样,对于治疗手掌烦热和唇口干燥等证,也就不能发挥作用。严格地讲,温经汤的治疗如春天的气候是温和而流畅.它不同于附子汤的治疗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为能事,两方的特点不同,所以证候亦各有所异(《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编者认为,刘氏的论述对于我们理解温经汤的制方立意是很有帮助的。胡希恕先生则认为,本方的应用面很广,并不限于此证。以其含有芎归胶艾汤、当归芍药散、吴茱萸汤、麦门冬汤诸方义及诸方的合并证,即本方的适应证。证情相当复杂,宜参照各方证而活用之,即可不误(《经方传真》)。其实,本方又何尝不含有桂枝汤、桂枝茯苓丸、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痕迹。结合这些方剂来理解本方,无疑是有裨益的。比如,本方证的瘀血证可以看作桂枝茯苓丸证之轻者,故去桃仁;月水过多,此胶艾汤证也;唇口干燥乃麦门冬汤证也;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此又是“内有久寒”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等等。

  应用温经汤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时会有一过性出血加重的现象,要给予足够认识。如岳美中治周某某漏下,经水淋漓不断,经色浅,夹有血块,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服本方20 剂后漏下忽见加重,夹有黑紫血块,血色深浅不一。岳老认为下血忽见增多,乃为佳兆,系服药之后体质增强,正气渐充而带血行之故。此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病亦难愈。嘱继服原方6 剂,隔日1剂。药后连续下血块五日,之后下血渐少,血块已无。又服原方5 剂,隔日服。药后下血停止(《金匮名医验案精选》)。

  其二,有文献表明,温经汤可作用于下丘脑,促进促性腺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具有调节性激素、改善子宫及周围组织的生理效应、促进新陈代谢等药理作用。温经汤可能具有促排卵作用。如果以促进排卵为目的使用,当于月经干净后服用为佳,避免本方对月经的影响。对于不同的治疗目的,应该选择不同的时机来用方。

  其三,慢性感染多有局部血瘀寒凝,而本方有散寒和活血作用,因此常被用于慢性盆腔炎等疾病。门纯德先生还把本方创造性地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收到良好效果(《名方广用)》)。近代研究本方可使气血流畅,局部营养代谢得以改善,对寒湿凝滞的慢性炎症具有治疗作用(《中医名方新解与应用》)。

  其四,注意腹证表现。温经汤腹证通常表现为腹部膨满,下腹部苦里急,有冷感,或触诊下腹部冷凉,但无腹中包块,腹肌软弱无力,或有腰腹冷痛,喜温喜按(《古方妙用》)。

  其五,从一些治验来看.本方所治的不孕症常伴有手指端粗糙、裂口而疼痛,或手掌、手背等出现湿疹,而且往往是手部症状先得到改善,其后才得以妊娠。我们不妨把这些手部表现称为温经汤证的“手证”,包括手掌烦热,手掌干而粗糙,擦之沙沙作响以及指甲边缘的肉刺等。这些都是手部血液循环障碍的表现,温经汤也可视为一张“美手剂”。其实,不论是经文中的“腹证”、“唇证”还是这里的“手证”,都是力求从客观上寻找用方的证据罢了.

  其六,和地黄剂的四肢烦热相比,温经汤证是上燥热而下寒冷。面目烘热,口唇干燥乃至起皮,手掌烦热乃至皲裂,但下腹部和腰部却是冷的,双脚也是冰冷的。这也是本方证特征之一。

  其七,治疗更年期综合征时需要和加味逍遥散证相鉴别。手足烦热、口唇干燥、暮即发热等瘀血证,不可误认作“逍遥热”。就虚实而论,本方证要比后者虚弱。体力和精力相对要差,精神状态偏于抑郁,而加味逍遥散证则偏于兴奋。本方证是深入血分,而彼证侧于气分。因为含有人参、麦冬和阿胶,因此,本方的濡润作用是加味逍遥散不能比拟的。相反,因为含有茯苓、白术这些燥湿药,加味逍遥散对于有水湿内停者更为适宜。

  其八,临证要灵活调整方中药物的剂量。血虛明显者,加大当归、白芍、阿胶的用量;瘀血甚者,加大川芎、丹皮用量;寒症明显者,加大吴茱萸、桂枝、生姜用量。刘渡舟先生根据临床经验,提出凡用温经汤,必须重用麦冬以滋肺胃之津液、又能通心肺而养营血,同时还能监制吴茱萸、桂枝等温燥而避免耗阴,可以减少服药后引起的头晕、咽干.心烦等副作用(《经方临症指南》)。温经汤的加味药多为香附、艾叶、熟地、桃仁等。

【注论精选】

  程云来: 妇人有瘀血,当用前证下瘀血汤。今妇人年五十,当天癸竭之时,又非下药所宜,故以温药治之,以血得温即行也。经寒者温以茱萸姜桂,血虚者益以芍药归芎,气虚者补以人参甘草,血枯者润以阿胶麦冬,半夏用以止带下,牡丹用以逐坚癥。十二味为养血温经之剂,则瘀血自行,而新血自生矣。故亦主不孕崩中,而调月水。(《金匮要略直解》)

  吴谦等: 妇人年已五十,冲任皆虚,天癸当竭,地道不通矣。今下血数十日不止,宿瘀下也。五心烦热,阴血虚也;唇口干燥,冲任血伤,不上荣也;少腹急满,胞中有寒,瘀不行也。此皆曾经半产崩中,新血难生,瘀血未尽,风寒客于胞中,为带下,为崩中,为经水愆期,为胞寒不孕。均用温经汤主之者.以此方生新去瘀,暖子宫补冲任也。(《医宗金鉴》)

  陆渊雷: 此条亦不似仲景辞气,《千金》主疗与此异,《外台》但引《千金》不云仲景方。然温经汤实妇科要药,不可废也。“五十所”,犹言五十许。旧注“所”字多属下为句,非。“下利”程氏(金鉴)并云当作“下血”,是。《千金》云“崩中下血,月经来过多”方药亦但调经止血,非所以治下利也。“带下”亦谓腰带以下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惟本方放能治赤白带下耳。本方主腹痛崩漏,略似胶艾汤,惟有唇口干燥等上虚热之证,与胶艾汤不同,其挛急痛又略似当归芍药散,惟无水气之变,与当归芍药散又不同......(《金匮要略今释》)#百万创作者计划#

温经汤女人(一个雌激素水平低下的干枯女人)

  1. 形体中等 偏瘦,或消瘦。

  2. 年50所的更年期妇女多见。

  3. 皮肤干枯 变薄(真皮层萎缩),发黄发暗,缺少光泽,或潮红 暗红。

  4. 口唇干燥 干扁 起皮 皲裂 菲薄而不红润(温经汤女人的唇)。“唇证”

  5. 头发干枯 脱落 发黄 质轻 易折断(温经汤女人的头发)。

  6. 腹壁菲薄(腹壁肌层变薄),腹肌无力,小腹部拘急 疼痛或腹胀感。“腹证”

  7. 性欲低下,易疲劳;腰痛 腿软;易头痛(内含吴茱萸汤);易产后面部 身体发热,易失眠 烦躁(雌激素水平低下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8. 手掌 脚掌皮肤干燥,摩擦后沙沙作响,有裂口 毛刺,或疼痛 或手心发热(温经汤女人的手,一双干枯脱水的手)。“手证”

  9. 小腿皮肤菲薄(真皮层萎缩)透明、干燥、无毛(温经汤女人的腿)。

  10. 月经周期紊乱,月经后错 稀发 量少,甚至闭经(卵巢功能衰竭);或不规则阴道出血,量或多或少,色淡或色黑。

  11. 或痛经 或不孕 或易流产。

  12. 阴道干涩 或外阴皮肤干燥 瘙痒 萎缩,白带减少。

  13. 全身各处皆衰老,胃腺萎缩,易出血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肠腺萎缩,出现吸收不良,腹泻不止,体重下降:大脑衰老,出现睡眠障碍。

  14. 见于产后大出血 过度生育 过度流产 过早切除子宫 长期腹泻 久病 营养不良 绝经 年老等导致的性腺机能低下,卵巢功能衰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