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子而食,析骨而爨”解析

 心理咨询诊所 2025-04-22

​       “易子而食,析骨而爨”是中国古代形容极端灾难和残酷生存状态的成语,具体解析如下:

       一、成语本义

       1. 易子而食  

       字面意为交换孩子作为食物。古代战乱或饥荒时,百姓因极度饥饿被迫交换子女分食,以回避食用亲生骨肉的心理痛苦。

      2. 析骨而爨(cuàn) 

       "析"指劈开,"爨"指烧火做饭。指劈开尸骨当柴烧,形容物资匮乏到极致的状态。

       二、历史出处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记载的宋楚之战:

      楚庄王围宋九月,宋国"易子而食,析骸以爨",仍坚守不降。

       成语后被司马迁《史记》引用,成为描述惨烈围城战的经典意象。

       三、深层内涵

       1. 生存伦理的崩塌

       突破人伦底线,折射出极端环境对人性的摧残,常与"人间地狱""礼崩乐坏"并用。

       2. 政治批判隐喻 

      《公羊传》用以警示统治者:"君无厄(灾祸)而杀士,则大夫可去;君无厄而食子,则臣可弑。"暗含对暴政的谴责。

       四、文化影响

       1. 文学意象

       成为古代战争文学的标准场景描写,如《三国演义》徐州之战"城中粮尽,竟至相食"的描述。

       2. 现代转用

       当代多用于比喻恶性竞争或内耗,如"行业内卷到易子而食的地步",赋予成语新的时代解读。

       五、相关数据

     《二十四史》中共出现"易子而食"26次,其中19次与旱灾/蝗灾相关,7次与战乱相关。

       近现代使用频率在1938-1942年(抗战饥荒)、1959-1961年(自然灾害)达到高峰。

       这两个成语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黑色记忆符号",始终警示着粮食安全与政治清明的根本重要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