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说起不少人见夜间发热即作阴虚,开口就是XX地黄丸。实际上,所有发热皆因卫气稽留。若下午傍晚至夜间更甚,是因天时主降,加重了卫气稽留;若凌晨更甚,是因天时主升,阴火外显。 见到夜间发热或汗出,仍须两线兼顾,以解除卫气稽留。 我在整理陆氏与罗天益案的时候,发现陆氏有不少夜间发热的案例,总体质量不错。因而将其涉及的全部十则医案作了本期类案,我们或许会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在我们身边,夜间发热出汗的,以小孩子为最多,往往是痰湿食积所致,偶夹风邪。本就肺脾气虚,如是当成所谓的阴虚发热而径用滋阴药,则戗伐少年的生生之气,不可不慎也! 陆氏案1: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瘀血阻滞 病人小腹有气上冲,热壅头面,身似战栗,难以安睡。饮食比之前要多,但肌肉却日益消瘦。白天发热不定,凌晨1点左右开始发热更甚,直至凌晨五点。每次发热时,腹中似乎有块升起的感觉。月经先期,还总是淋漓不尽。 又是半夜发热,又是消瘦,又是与月经有关,前医们总以阴虚治之,连治数月不效。 陆养愚诊其脉,数而弦,左关尺为甚。便说这不是阴虚,而是气郁。 既然是气郁不能畅茂条达,郁火内伏,那么到了凌晨子时一过,正好是少阳之气发动之时,少阳升发则郁火发于外,这才发热更甚。 既然病人感觉到腹部有块,且月经异常,陆养愚便认为是气郁造成了肝血凝滞成瘕,瘕又反过来阻气,形成气郁血瘀的局面。 因此,仅仅调气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有形之瘀血去掉才可以,而后再以缓法调气,“必先去瘀,令有形消,而后无形可调也”。 于是在病人刚好行经期间,以“女金丹”数服进之。病人服用后随月经得下瘀块甚多,自此夜间再无腹块升动。 此女金丹大概率参考的是《韩氏医通》里的那个版本: “香附子,去皮毛,以米醋浸三日,略炒,为细末,为十五两; 当归、赤石脂(赤白均可)、白芍药、人参、白薇、川芎(不见火)、牡丹皮、桂心、白芷、白术、白茯苓、元胡索、没药、甘草(以上各一两)十五味,除石脂、没药另研外,余皆以醇酒浸三日,烘晒干,为细末,以上共十五两; 上十六味,和合,重罗数过,炼蜜丸如弹子大,瓷器封收。“ 趁经期服用以助下瘀,是个很妙的手法。 瘀块得以大下后,陆养愚再以他自己的“达气养荣汤”(人参、黄连、归身、白芍、川芎、茯苓、木香、白豆蔻),进行调补兼清余邪。数剂后,病人再也不发热了,也能安睡了。 随后再加槟榔与人参,善后数剂而安,肌肉渐长。 陆氏案2: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食积阻滞 有位14岁的少年,某次感冒咳嗽,发寒热,服药后症状一时皆除,但很快就复发了。夜间热甚,白天也有点微热,小便色黄。前医认为是之前过用了表散,导致气血不足引起的,于是大补气血,病人服用后发热更甚。 夜间发热始终不好,前医就想到了“阴虚发热”,而改用滋阴降火。这下好了,病人肚腹越来越胀,肌肉却越来越削瘦,饮食渐减,成了“越用阴药而阴越亏”的典型案例。 陆养愚诊其脉,人迎颇和,气口紧盛,两尺洪滑,这哪里像是阴虚啊?! 就在这时,病家询问他,既然滋阴无效是不是可以用参术大补? 陆养愚说你家公子一肚子的食积在里面塞着,消导都还来不及,怎么能用补? 病家一听要用驱邪便吓坏了,说这孩子已经瘦弱成这样了,还能用消导? 陆养愚表示植物也有施肥太多反致贫瘠的道理,你家公子就是肥料过多不能再施肥了。病家听了觉得有道理,这才放心交予他。 陆养愚予以“枳实、黄连、槟榔、神曲、麦芽、山楂、茯苓、泽泻、炙草”,数剂而病人腹宽,白天不发热了,又数剂后,晚上也不发热了。于是去掉“槟榔、泽泻、麦芽,加人参、白术、姜、枣”,再数剂而全愈。 给陆氏案作评注的卢绍庵表示,凡是小儿夜热,要么是以为外感而纯用发散,要么是认为夜间发热属阴虚而用养血滋阴清火等,常常百无一效… 看来这医界弊病,几百年来都不曾改善过。 陆氏案3: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过劳,痰热&食积阻滞 某年夏天病人操劳过度,一天夜间忽而头痛如破。内热如火,通宵不寐,汗出如流,小便短赤,舌苔黄色,右胁胀痛。 不堪忍受,半夜就派人来请陆养愚了。 陆养愚忙完事情,黄昏才赶到病人家中。见其身热喘急,语言似不能出,气乏不足以息。诊其脉浮数,按之不甚有力。便说这虚象是热伤元气所致。 此证实际上是痰热与食积阻滞太甚,郁火升逆。正确的治法应该是消食导滞化痰清降,引领实邪下行而出,同时顾及元气不足,可辅以人参之类。 陆养愚的第一方用了桂苓甘露饮加人参一钱,顾及到了降气与元气,但不是针对实邪之积的。看看会有什么后续发生? 病人服用后,汗止、热减、喘定,能言语。当天夜晚紧接着又进一服,终于安睡,至凌晨才醒。 陆养愚诊其脉,浮按已平,沉按弦而有力。 邪随气降,但仍未出。所以,虽然病人喘热减自汗止,却胁腹尚有微痛。 陆养愚明白还得给实邪以出路,于是以令其空腹服用当归龙荟丸,而后再喝粥。当天下午,病人大便通下,色黑,胁腹疼痛当即大减。之后陆养愚以参麦散调理一二日而得以恢复。 陆氏案4: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过劳,外感,痰热&食积阻滞 陆氏第二世陆肖愚的这则医案,与他父亲陆养愚的上案非常相似。甚至俩人在中间的未尽之处都刚好一致,一开始都未能充分顾及到三焦的实邪。 病人远途归家,路上受寒,到家后即发热,昼夜不止。鼻干口干,呕恶,胸胁痛满,小水短赤,大便直泻。前医以柴苓汤投之,病人服用后诸症更剧,还添加了头痛如破的症状,晚上更严重到睡不着。 如此三日后请来了陆肖愚,脉左弦右洪,寸关数,两尺稍和。 此案虽仍有寒热往来之寒,但实邪较甚,郁热较甚,柴苓汤并不吻合。 还是要消食导致化痰清降,稍辅以一两味有能力达表之药即可。 其中,实邪是此案之主,表证与无形之热是此案之次。 这几个因素,陆肖愚基本都看到了,但主次颠倒了。 他予以“柴胡、葛根解表为君,黄芩、石膏、知母清腑为臣,枳壳、桔梗宽中为佐,竹茹、甘草平逆为使。” 两剂后病人呕止痛减,看来整体气机是有所降行。 但主次倒置会有什么结果呢? 病人热势仍未退,卧仍未安,溺赤便泻尚如故。 实邪仍阻滞于里,气机怎么能顺利外达? 陆肖愚意识到了气机尚未外达,因而把重点又放在了解表上,还是搞反了里外的主次。他去掉了知母、黄芩、竹茹,倍柴胡、葛根,再加生姜五片,且一日二剂。 病人服用后,热退,夜即安卧,泻亦止矣,看来表证已罢。陆肖愚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就主以气阴两护兼顾湿热余邪,善后几天便离开了。 不解决内部实邪,而仅仅解表清热,此案能自行彻底转安么? 看来不行。 几天后病人某次饮食后,身热谵语,如见鬼状,舌苔色黑有刺。期间大便已三日不通,症状日轻夜重,又请来了陆肖愚。 陆肖愚诊其脉,沉按有力,两尺带弦。 本号虽然一直都在更新认知版本及配套语言,但许多基本内容始终没有变过,比如三焦层面的用药不可轻忽!无论是外感内伤,人们见热,或是侧重于用解表药或是侧重于用清热药,或是两者都用,但唯独很少会主以三焦用药。 而这往往是诸多发热病迁延或反复的一个主要原因。 尤其是病人很快食复的,我们就需要反省自己:之前有没有着重使用化痰消食导滞等药? 陆肖愚的这则医案,看似是食复,实际上是医者处理未能到位的必然结果。 三焦实邪此时已随气降而下行至腑,于是陆肖愚以“枳壳、黄连、瓜蒌仁、桃仁、白芍、槟榔、元明粉”。可惜此方凉润有余,消导通下不足。两剂后病人症状虽减,却大便仍未通。 陆肖愚以桃仁煎汤下前药,送服陆氏自创的通下丸药“润字丸”(具体组成请参附录)。终得病人大便通下而诸证皆除。后以“清气养荣汤”(归身、白芍、川芎、茯苓、木香、白豆蔻、陈皮、黄连)善后而安。 陆氏案5: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痰热阻滞 如果说第3案陆养愚一开始未能以实邪为主,那么此案他治得非常漂亮! 病人每天从下午开始发热,直到天明才热退,期间夜里发热尤甚。咳嗽,但无痰。每次咳嗽时,痛引胸胁。越热咳得越厉害,咳得越厉害胸胁痛得越厉害。 前医先以发散治之,导致喘嗽更剧,又以化痰降气治之不效。 不是化痰降气本身不对,而是用药不够到位有力。痰结甚重,不是几剂寻常宣肺药就可解开的。 看似无痰实则有痰的,要比痰象外露的,胶结的程度更为严重。 发散宣肺化痰都不效后,前医便以阴虚治之。如此数月后,病人饮食渐减,肌肉羸瘦。大家都以为他是得了劳瘵,命不久矣。 呵呵,这又是一个“越用阴药而阴越亏”的案例。 最后一位前医发觉病人脉弦数,左关尤甚,认为此是肝火所致,便用“柴胡、青皮、黄连、赤芍药、山栀仁、白芥子”等,数剂后丝毫不效。 经过好几个月的折腾,痰热胶固,非一般寻常行气化痰之汤剂可解。 病家最终找来了陆养愚,此时病人“六脉沉数而滑,右关尺更有力”。这哪里是什么阴虚啊。 陆养愚确定为痰积,但用什么药好呢?他想到了仲景的十枣汤,可若是说出服用此汤,病家必然会因其太峻而拒绝。 另一方面,痰结胶固,确实也非汤药可涤荡,还得以丸药的剂型,缓攻才行。 于是陆养愚以自家的润字丸料再加入甘遂作丸,令病人每服二分,一日二服,之后每日加一分。待到五分一服,即第四天后,病人通下了稠痰碗许,当即胸胁不再作痛,晚上热嗽也减轻了六七成。 而后陆养愚以人参、白术、归、芍、茯苓、贝母、甘草为煎剂,送服丸药。且丸药每日减一分,直至通下的大便中再无痰,才彻底止服丸药,纯用煎剂。煎剂每日一帖,调理月余,终于嗽热彻底不作,肌肉恢复如故。 陆养愚此案用的丸药让我想起了,朱丹溪那则以十枣汤粥饭丸噙化法,治上焦痰热胶结阻气致寒热往来的经典案例。 此案之前没少用过宣肺化痰,可见正确的剂型至关重要,却是后世往往忽略的。 陆氏案6: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过劳,外感,痰热阻滞 病人烦劳加外感风寒,咳嗽无痰,夜间发热。 前医先以疏风之药欲治其外感,病人服用后反增恶心呕吐。前医又以二陈导痰之剂令服,病人服用后不但呕嗽不减,晚上还睡不着了,似失神志,烦乱不安。 痰结较甚,辛温燥散只能升动其气而已。 陆养愚诊其脉,沉弦而数,便说此证气郁为甚,中气又伤。因此以陆氏的“清气养荣汤” (归身、白芍、川芎、茯苓、木香、白豆蔻、陈皮、黄连),再加黄芩、前胡、薄荷、杏仁、苏叶二剂。 病人服用后咳嗽减轻五成,吐呕烦闷减轻二成,睡卧未甚安,其脉微浮而数。 看来之前肺气未宣。 表证似解,但里证未去。 陆养愚去掉“苏叶、前胡、杏仁”,另“加贝母、知母、山栀、枣仁、竹茹、大枣”,是些比较典型的痰热用药。 病人服用二剂后,诸症俱愈,夜卧稍安。唯独四肢懈怠,气乏不足以息,其脉浮数而弱。 中气不足开始浮出水面。陆养愚仍用清气养荣汤,再加贝母、枣仁,更加人参一钱五分,扶正兼清余邪,数剂而全愈。 陆氏案7: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外感,痰热&食积阻滞 病人某年十月患咳嗽,身热胁痛,日轻夜重,寝食俱废。 由于年纪大了,大家都担心出什么问题。陆肖愚诊其脉,左手浮弦,右手弦滑。便说着说“内有食积痰饮,外感风邪所致”,“少为消导而疏散之即愈矣”。意思是内化痰邪,外疏其表。 于是以“苏叶、柴胡以解其表,青皮、白芥以治其胁,桑皮、前胡、杏仁以治其嗽,陈皮、半夏以清其痰,山楂、枳实以消其食”。此方组成还是不错的,表里兼顾。 二剂后症状减轻,四剂后痊愈。 看来并不是年纪大就一定病情重难治愈,每个人的禀赋不同。 陆氏案8: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痰湿阻滞三焦与经络 病人起先在怀孕七个月的时候,忽有一天两足痿软,不能履地。分娩后顿愈,但一个月后,又重新出现了症状,还额外多了胸胁作痛,夜间发热。 丹溪曾说过,女子在怀孕期间一身之气因须另外供给胎儿,以致自身升发之气不足,从而出现痰湿食瘀等实邪阻滞。 此案之所以突然痿弱,主要是实邪阻滞,加重了气行不利。气行则N行,气不通利于四肢则四肢痿弱。 产后短暂的症状消失,是因分娩而三焦一时畅通。但导致问题的实邪并没有清除,因而积蓄稍久后必然再次复发。 前医以为是血虚,便以四物汤杂以牛膝、木瓜、虎骨、鹿角胶等补药出入加减。服药的半年期间,似有好些的时候,但疗效总是很快消失。痿弱、胸胁痛、发热,始终没有真正好转。 前医见状转用人参白术等补脾,病人服用后胸胁胀痛得更厉害了,几至闷绝。前医再急用调气之品,病人总算胀痛稍宽,但元气不相接续,懒于言动。 如此补养气血,症状却是不进不退。迁延一年多后,病家找来了陆养愚。 陆养愚得知病人饮食如常,肌肉如故。但足胫浮肿,胸胁揉按则微痛,不揉不按则痞闷,其脉沉缓而滑。 陆养愚说此证是湿痰积在胸胁,后流入四肢,因而胸胁痛而四肢痿软。既然是痰湿,那么当然滋阴也好补气也好都是不对证的,只会更加添乱。 于是陆养愚用二陈汤,加苍术、威灵仙、黄柏、白芥子。化痰,行经通络,数剂后,病人胸胁之气滞顿失,夜热亦除。之后去掉白芥子,加薏苡仁,十剂后病人步履如故。 看来此人素体是非常强壮健康的,尤其是脾胃中气的禀赋极强,否则不会经过如此蛮治一年多后,还能饮食如故。这也是她一服用正确的药,便能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 陆氏案9: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过劳,湿邪阻滞 病人十八岁,新婚期间过劳,加上外感,出现了寒热。 前医以九味羌活汤治之,升动其气,病人出现了呕吐。后来改用藿香正气散,呕吐虽稍减轻,但身体极其倦乏。呕吐还是会呕而发作,饮食不进。若是勉强饮食,则腹中饱闷,有漉漉水声。四肢微厥,小便短赤,大便或溏或秘,口渴而不喜汤水。昼则轻而安静,夜则重而烦闷。 中气较虚,湿滞阻气,郁热在里,气不达于外。 之后各路医者们各显神通,有主调气的,有主清火的,有主滋阴的,百投不效。 其中用滋阴的,症状最为严重,“而滋阴尤为不便”。 陆肖愚诊其脉,寸关沉缓而弱,尺脉颇和。 说这是烦劳伤气,中气不运,不是阴虚。于是以四君子汤加枣仁、豆蔻、木香、姜、枣,煎服数剂后,病人的病情没有明显改善。陆肖愚令其倍加人参,再加熟附子五分。丹溪说什么来着,气虚太甚的人,要稍加附子才能顺利转运起来。 果然,病人服用后胸膈觉宽,饮食稍进。服至二十剂,得以痊愈。 陆氏案10: 卫气羁留的主要原因:痰热瘀血阻滞,气逆 病人咳嗽,吐痰有血,有时纯血,有时纯痰,有时痰血相半。夜热头眩,胸膈不舒,脚膝无力。 看起来似乎是很典型的阴虚,至少前医是这么认为的。于是径用滋阴降火之药,连续已半年。 有效么?呵呵。病人不但已有的症状未减,还出现了“饮食渐少,精神渐羸”。 陆养愚诊其脉,两寸关沉数而有力,两尺涩弱而反微浮。说这是“上盛下虚之症也”。 上盛,是心肺间有留饮瘀血;下虚,是肝肾之气不足。 于是分别以汤药和丸药治之。 汤药为:“贝母、苏子、山楂、牡丹皮、桃仁、红花、小蓟,以茅根煎汤代水煎药”。这是要化痰下瘀。 丸药用的是人参固本丸,令其空腹时服之。(人参固本丸:人参、地黄、熟地黄、酒制山茱萸、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麦冬、天冬) 如此十天后,病人痰清血止。 陆养愚之后改用清气养荣汤与固本丸,两者间隔服用。调理三月后,病人痊愈且成功受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