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王司马越讨伐成都王司马颖失败后,河间王司马颙仍旧坐镇长安当关中王,派大将张方镇守洛阳。成都王司马颖则带着皇帝司马衷以邺城为首都继续执掌晋朝大权,司马越则逃回封地东海国面壁思过总结教训去了。 事后司马颙不计前嫌,主动上表司马衷,要封司马越为太傅,诚挚邀请司马越来长安共同辅政。司马越哪里肯去寄人篱下,面壁期还没到呢,于是婉拒。 大战之后的西晋暂时消停了。 不过确实只是暂时,而且名副其实,因为这次消停的时间还不足一个月。 谁又搞事情啊? 两个新人。一个叫王浚,时任幽州刺史,一个是东瀛公司马腾,时任并州刺史。幽州,大致今天的北京、河北中部一带。并州,大抵是现在的山西。 王浚,男,52岁,汉族,山西太原人,属太原王氏。 王浚一直驻守幽州。因为西晋皇室内斗,全国各地尤其是边境地区到处是民变和匪盗,王浚指望不上中央,为了自保只能结交当地豪强。 王浚结交的豪强叫段务勿尘,段氏鲜卑首领,也是王浚的女婿。封段务勿尘封号辽西郡公,管理辽西郡,现在的辽宁西部到秦皇岛一带。 之前秃发鲜卑狠狠的露过一脸,现在段氏鲜卑也露脸了。 301年齐王司马冏发檄文号召天下讨伐司马伦时,王浚支持司马伦,所以就把发往幽州的檄文全扣下了,也不让辖区内的人去帮司马冏,这激怒了驻守邺城的司马颖。不过当时司马颖正忙着打仗,顾不上搭理王浚。 后来司马颖掌权,腾出手后就开始收拾王浚了。 司马颖先把王浚幽州刺史的职位给撸了,让下属和演去当幽州刺史,还给和演安排了一个任务:刺杀王浚,然后收编王浚人马。 和演到了幽州以后势孤力单,于是收买了乌桓首领审登,二人合谋刺杀王浚。 有一次王浚带人在蓟城南边一个风景秀丽的景点旅游,审登准备趁机刺杀王浚。可惜当天突然下雨,刺客携带的弓箭全被淋湿无法使用,审登只得放弃。 蓟城,幽州治所,蓟城的城址大概在今天北京市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古代弓弦一般是动物筋或植物纤维制作,不能沾水,下雨天无法使用。 事后总结教训时,审登认为下雨是天意,王浚定有神灵保佑。于是不但放弃了刺杀王浚,反而还主动结交王浚,把和演要刺杀王浚的计划合盘托出。 王浚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于是和演卒。 杀了和演后王浚再不管什么朝廷了,就自封为幽州刺史。咱这叫武装割据。 这还不够解气,王浚接着就联合并州刺史司马腾,一起攻打司马颖。 东嬴公司马腾,高密王司马泰的次子。司马腾的亲哥哥当然就是司马泰的长子,即司马越。 在司马颖和司马越之间,司马腾当然选择哥哥司马越了。所以王浚一说要打司马颖,司马腾立即同意。 304年8月,司马越兵败还不足一个月。王浚即以幽州兵,加段务勿尘的鲜卑兵,还有乌桓兵,合计2万人马,以司马腾为后援,向邺城杀来。(刘渊传里记载王浚总兵力是十万人) 得知王浚来攻,司马颖立即以大将石超,以及新委任的幽州刺史王斌等北上抵抗。 王浚的前锋部队,则由主簿祁弘率领。 主簿,掌管文书的官员,相当于秘书,当年杨修就是曹操的主簿。主簿都带兵打仗,可见多才多艺。 祁弘和石超在平棘(石家庄赵县)遭遇,结果这位秘书出身的祁弘太生猛了,久经战阵的石超都不是对手,逃回邺城。 原以为王浚很好对付,现在一看石超都败了。司马颖急了,立即召集将士商讨。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这个人就是刘渊。 刘渊,男,年龄不详,匈奴人。 刘渊祖上是西汉的冒顿(mò dú)单于,因为和汉朝联姻,被赐姓刘。后匈奴分裂,北匈奴一路往西去祸害西亚和欧洲去了,南匈奴则归附汉朝。 曹操统一北方后,为了更好的控制匈奴,把南匈奴一分为五,各自为政,还把匈奴首领或子女接到首都,名为做官,实为人质。刘渊就曾是人质。 刘渊的父亲刘豹是匈奴五部之一的首领。刘豹死后刘渊继承了父亲匈奴左部帅的职位。 刘渊自幼聪明好学,读的都是儒家经典,完全是个汉化的匈奴人。关于刘渊,以后再细说。 此时刘渊在司马颖手下做宁朔将军。 刘渊说:“王浚十万大军来势汹汹,幽并二州的士卒本就强悍,咱们恐怕不是对手啊,不如让我回去说服匈奴五部派兵来援助您”。 “你们匈奴人能打败鲜卑和乌桓骑兵吗?” “东胡自古就不是我们的对手”。 刘渊说的没错,匈奴驰骋草原时,鲜卑就臣服匈奴,充当匈奴人的打手。匈奴退出草原后鲜卑才强大起来。关于鲜卑,之前说秃发树机能叛乱时专门介绍过。 司马颖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同意了。 不过刘渊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 关注本号,感受两晋烽烟,品味乱世风云,历史的精彩就在这里。内容完全尊重史实,写作不易,非常需要您的点赞或留言,感谢您对原创的支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