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花15年讲完《资治通鉴》 现在已经坚持了6年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和我一起 《资治通鉴》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 西晋·晋惠帝永兴二年(乙丑,公元305年) 【原文】
【译文】
【解析】 上面材料说实话有点乱,展开来说容易跑偏。 简单的来讲讲吧。 八王之乱打到这个时候,阵营出现的分化,两边分别以司马越和司马颙为首。 材料里面提到的刘琨和兄弟刘舆是范阳王司马虓的部将,刘乔则站司马颙这边,之前文章提到过张辅,他的堂兄弟就是刘乔,而张辅站队司马颙,这个多少也影响了刘乔倾向。 最为关键的是,司马越让自己这边的司马虓领豫州刺史,等于是把刘乔给撂了,这导致刘乔彻底倒向司马颙。 两方人马在豫州地面开干,杀得你来我往。 材料里面的刘弘,之前文章提到过,他守着荆州对中原战局并没有介入。 又因为他手中的兵力,各方都想争取刘弘的加入。 正好司马颙手里有晋惠帝,于是以其名义让刘弘出兵北上进攻刘舆。 这就是上面材料的背景。 虽然有皇帝的诏令,但是刘弘并不看好司马颙,材料中没有写刘弘对司马颙的具体看法,而是通过司马颙用张方判断出,这家伙不行。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为什么刘弘通过张方就能看出司马颙成不了事,这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之前文章提到过,混乱是阶梯,对于底层寒门来说,越稳定越无法向上,只有混乱变化的时候才有机会。 比如春秋战国天下一片乱,各国为了求存对于人才非常讲究实际,大量庶族寒门底层但凡有才,统治者都不吝啬重用。 放在八王之乱时期这个道理也是如此,司马家的几个王爷为了搞死对方,自然是那些人才有用就用谁,司马颙的头号大将张方的出身就是底层。
要是没有这个大乱,张方是没有办法出头的,结局只会默默无闻。 张方靠着自己的勇武被司马颙赏识,也靠着八王之乱的战绩迅速成为司马颙手下的头号大将。 但张方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出身底层,没有缺少基本教育,对于政治朝廷规矩的了解几乎为零,这就导致了张方处理问题,随性随心,通俗上的来说就是军事上的狠人,政治上的蠢人。 刘弘通过张方看出司马颙的败亡就在这里。 问题的重点不在张方身上,而在司马颙用张方这件事上。 我觉得,这可以提炼出三个点。 首先,张方是司马颙头号大将,特别能打,但是除了张方之外还有吗? 几乎没有了! 试想,一个领导手下能用的人只有这么一个,万一这人没了怎么办?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当领导只有你一个能用的独苗,领导反而会被他“绑架”限制,成为其傀儡。 后来司马颙打算和司马越讲和,但是却担心张方不答应,就从这里已经发现问题,领导决策战略,还要担心下面开不开心。 这不扯淡吗?
其次,张方的做事肆意妄为,其实已经有失控的迹象。 当时司马乂还在的时候,张方攻入洛阳大肆劫掠。 后来,司马乂被司马越拘捕,张方干脆直接把司马乂给烧死。 之后,张方仗着兵权掌握朝政,更是暴力把晋惠帝劫持走人,甚至还想把洛阳烧了。 这些事都不是司马颙安排的,完全是张方自己想到就干的。 可以这么说,张方没有请示就干了,这个非常成问题。 虽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你不请示就直接干了,这多少也说明对上面这个领导没当回事,脑子里更没有为上面领导考虑影响。 现在,张方可能权力还不够大,根基还不足,一旦翅膀硬了,那司马颙算什么? 最后,司马颙对于张方做的事没有有效约束。 通俗的来说,张方就是司马颙的狗,司马颙却没有把这条狗训好。 如此的结果就是,这条狗到处咬人,主人却要为它擦屁股。 张方干得事,司马颙没约束住,那么因果、罪责就要算到司马颙头上。 站在刘弘的角度,张方的确能打,但同样给司马颙惹了不少事,在司马颙的内部也累积了不少矛盾,只差一个点爆发而已。 一旦司马颙把张方弄死,司马颙麾下将没有一个能打的,届时灭他小菜一碟。 【闲扯】 什么是因果? 很难讲得清,司马颙用了张方,那么就要接受张方带来的所有因果。 如果站在职场角度去看这事,无非是领导的御下术、平衡术,或者说对于有些下属要慎重使用。 像张方这样的下属我以前也遇到过,水平还行,但脾气很大,和其他部门沟通协调的时候,经常把人叫搞愤怒,小事也给搞成了大事,都是要我来给他擦屁股,最后我被搞得没办法,就把这家伙调离岗位了。 其实我是不想从下属角度去思考以张方为反面教材如何做一个好下属。 但如果站在个人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有两个方面值得思考。 第一个方面,如何判断一个领导是否值得跟随。 判断方法很多,其中有一个就是你可以看看这个领导手下受到重用的人都有什么特点,这个特点其实某种程度反应了领导这个人的水平。 比如,领导说重视人才,但有技术的你让人家天天干杂物,这算重视吗?如果你把自己定位走技术通道,这个领导就不见是好选择。 又比如,领导手下各个很滋润,说明这个领导对下面都不错,你跟着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第二个方面,识人就是识因果。 从刘弘的角度去看司马颙为什么会失败,这就是识人。 我们在看人的时候,通常只能够看到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最后的结果如何。 而我们判断别人的时候,也只是对于他们所做作为基于我们自己的评判标准来论高下。 实际上,我们能看到的并不是他们,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以为的他们。 人的行为背后其实就是认知思想的综合体现,所谓识人看物,并不是单纯给人贴一个标签就那么简单,而是你要能够通过看一个人做的事发现他背后的行为逻辑,然后你再通过这个逻辑来判断这个人算什么货色。 识人不是什么网络上的那些段子那么简单,因为人是会表演的。 甚至你看到的,极有可能是想让你看的。 但背后的逻辑却并无法作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