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晨登海螺山 梅庆吉 我们的“孔子文化馆”已在磐安安文小学建成,开幕时间定在4月7日,我于4月5日下午从杭州乘高铁来到磐安。昨晚李春汉、黄鹤强、赵燕三人从曲阜出发,拉着展品,开了一晚上的车,今早到达磐安。在安文小学,我们见了面。我的展览“孔子一生行迹”已经上墙,做了一些小的调整。李春汉的尼山砚展品正在布置。晚饭后,县委宣传部把我们安排到艺珺酒店,我和李春汉住619房间。从窗户看出去,对面山顶有座高大的楼阁,灯火通明,上山的路有一溜呈S形灯带,十分好看。我跟他们商量爬趟山吧,没有人响应。 ![]() 第二天一早6点多我就起了床,想到外面走走,顺道看看昨晚看到的那座山。我们住的酒店后面是一条河,名字叫文溪河,流经磐安县城。河流不是很宽,但使磐安县城显得灵动而润泽,两岸建设的也很美丽,绿植、花坛随河流延伸,桥梁座座,各具特色。还有休闲步道,贯穿河的两岸,有人在散步,有人在慢跑,还有人在垂钓。 ![]() ![]() 河边有个仿古游廊,里面展示的是法制内容。旁边有个舞台,上面写着“三棵树大舞台”。根据名字,这附近应该有三棵古树。我在周围看了一圈,果然在路边看到了三棵古树,下面有栏杆围着,每棵树下都立着个牌子,上面写着“浙江古树名木”,树种为樟木,树龄为200年,树高19米,胸围334厘米,树冠幅11米。看到这个名字感到有几分亲切,因为哈尔滨曾经有个三棵树火车站,经常有人把三棵树与哈尔滨对不上号,旅客的误读引起麻烦,所以后来改名为哈尔滨东站。 ![]() ![]() ![]() ![]() 昨晚看到的那座山,在河的对面,要找到一座桥,才能走到山脚下。我沿河流上行,走了一段路,看到了一座桥,桥南东西两侧各有一尊不锈钢塑像,一男一女,男像写着“磐祇”,女像写着“安玉”。按当地的传说,他们是这一方水土的保护神,男为山神,女为水神,降妖除魔,种植五谷,发展生产,保佑这一带丰衣足食、幸福安康。为表示对两位保护神的敬重,他们取男神名字中的“磐”,女神名字中的“安”,将此地取名“磐安”。当然了这是传说,“磐安”的名称是很晚的事情。1939年,有人根据《荀子·富国》中“国安于盘石”的话,取名“磐安”,才开始设县。 海螺桥 ![]() ![]() 后来我把两位神灵的事跟宣传部副部长黄凌说了,她说,关于男神名字中的第二个字,到底读什么,在磐安一直有争议。我看到男神下面的名字,写的是“祇”字,发音qí,这个字的内容比较简单,一般指地神。《说文解字》:“祇,地祇,提出万物者也。”《玉篇·示部》:“祇,地之神也。”《尸子》卷下:“天神为灵,地神为祇,人神曰鬼。”另一个与之相近的字,只是在右边“氏”字下边加了个点,即“祗”。这个字有两个发音:zhī和zhǐ。读一声时,含有“敬”意。《说文解字》说:“祗,敬也。”读三声时,就成了副词,相当于仅仅、只是等。这种用法古已有之,如《诗经·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祗搅我心。” ![]() 因“祇”与“祗”偏旁都是“礻”,都与神灵有关,所以二字可以通假。《正字通·示部》说:“祗,与祇通。”《康熙字典》:“《韵会》孙奕《示儿编》曰:祇两音,音岐者,神祇之祇。音支者,训适是也,如诗亦祇以异。”有人则认为,这种通假,更应该是形近而讹。冯其庸、邓安生著《通假字汇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在解释“祗”时说: 通“祇”,地神,见《说文》。《墨子·天志中》:“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神祗,即神祇。按:祗、祇、衹三字音形俱近,古籍中多混用,亦可谓形讹。 这就是说,因“祇”与“祗”字形相近,故经常被混用。在《现代汉语辞典》里,对这两个字做了明显的区分,“祇”指地神,“祗”指恭敬。而今,“祗”又是“只”的繁体字。比如《马说》中的句子:“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这个“祗”,就是“只”的用法。只有两个读音,读三声时,就是上面说的用法;读一声时,则变成了量词,也有一个对应的繁体字——隻。隻、祇、只,在古代是完全不同的三个字,现在则统一归拢在了“只”下。那么磐安这个男性保护神,到底应该读什么呢?我认为若从神的角度说,应该读qí。但当地的官方发布,以及大多媒体和一些自媒体,读zhǐ者居多。像这种读音问题,也只能从众了。 两位保护神面对的那座桥叫海螺桥,从桥上走过,就到了河的北岸。沿河边向西走不远,就来到了昨晚看到的那座山的下面,有一道登山台阶,台阶前有座四柱三间牌坊,坊额上写着“螺山公园”四字,这时我才知道此山的名称。 ![]() 旁边有块宣传板,上面是海螺山示意图,下面是关于海螺山的介绍: 海螺山位于磐安县城文溪东,海拔393米,一峰凸起,延伸入城。原山顶有一座马殿,殿内塑有一匹大泥马,所以称为“马殿山”。后又因山形如海螺,渐渐被“海螺山”取代。山中森木茂盛,环境清幽,一直是市民和游客休闲健身、登高赏景的佳地。 在品质山城建设中,以“璀灿海螺山,休闲慢生活”为主题,融入地方历史文化为重点,对海螺山进行提升改造,通过原有游步道、登山入口完善,新建无阻碍栈道,与文溪绿道串联,并结合周边花台山、半月山等山体公园景观,营造悠然、恬静、舒适的城中“森林氧吧”。 海螺山所建无阻碍栈道1200m,平均宽2.4m,与原游步道形成有机路网,串联螺巘春云、清凉亭、飞来诗岩、螺山顶、蘑菇亭等节点,市民和游客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线路登山、观景。 ![]() 登山入口处牌坊的四根柱子上,书写着两副对联,中间的对联是: 文水如琴泉韵松声常悦耳; 螺湖似镜天光云影亦舒心。 两侧的对联是: 古松何处寻屠隆罗汉松孙绿; 新屋溪山绕陆宰山居诗意浓。 牌坊前有数级台阶,台阶的右侧有一幅浮雕,上面绘的是两株松树,上有题诗一首,为明代文学家屠隆的《罗山罗汉松》: 何年苍叟住禅林,百尺婆娑万壑阴。 四果总来成佛印,一官应不受秦侵。 灵根岁月跏趺久,老干风霜面壁深。 谡谡回飙响空谷,犹闻清夜海潮音。 ![]() 屠隆曾在磐安留下了脚印,诗题中的“罗山”,应该指的是这座海螺山。他来时,曾看到高大的罗汉松,写下了这首诗。不知道他写的罗汉松还在不在。这副画是配合外柱对联的上联。左侧也有一幅浮雕,内容应该是海螺山风光。上边也一首题诗,但没有拍照清楚,没有认出作者是谁以及诗的内容。根据右边浮雕的内容推测,这幅应该跟陆宰(陆游的父亲)有关,因为下联里有他的名字。 ![]() 登上台阶,走过牌坊,左右也各有浮雕。右侧的浮雕上写的是“诗画螺山”。画面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间有房舍若隐若现。有台阶山路直通山巅。有一官员骑在马上正从路上走过,后有跟随着童子。再往后还有僧人出门相送。左上角有明朝诗人陈逢春《螺山》诗一首: 层峦深护竹房幽,人在诸天最上头。 百折路从云际绕,半山泉旁石间流。 客逢谢脁能高咏,僧有丰千解并游。 一榻松阴清似水,不知身处有丹丘。 ![]() 另一幅浮雕为“少年陆游在磐安”。建炎四年(1130),年仅6岁的陆游随父陆宰避乱来到磐安,当时属东阳县,这个地方叫安文。绍兴三年(1133)金兵退去,陆宰携家眷重返老家山阴(今绍兴)。陆游在磐安生活了三年多时间。磐安秀丽的山山水水,给童年的陆游染上了瑰丽的色彩,写下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首诗《非乌诗》。南宋叶寘《爱日斋丛钞》卷二载: 左丞之孙是为务观待制,甫七岁,父少师指乌命赋诗,遽对曰:“穷达得非吾有命,吉凶谁谓汝前知。” 壁画的右上角,有陆游的《别僧诗》,又名《别安福寺僧》: 避乱到安福,与僧常往还。 东溪分别去,黄莺正鸣蛮。 ![]() ![]() 这是陆游9岁离开磐安时,向安福寺僧告别而写。有人说《非乌诗》为陆游的处女作,但没有全诗,有人则认为这首《别僧诗》才算陆游的处女作。继续拾级而上,迎面又是一面较大的壁画,上面全是陆游的内容,有“二进磐安”、“奉诏入蜀”、“参赞幕府”、“上书谏言”、“朝见宋帝”、“开仓赈灾”等,下面有两句诗:“六十年间万首诗,亘古男儿一放翁。”上句出自陆游的《小饮梅花下作》,下句出自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这幅壁画,相当于陆游的简史。 ![]() 到这个地方,有两条上山的路,一条向东,坡路较缓,但路长;一条从这直接往上,比较陡,但距离要短许多,为节省时间,我决定走西边这条路。 ![]() 攀爬一段台阶之后回头向山下望去,山脚下的磐安二中就整个展示在了眼前,尤其明显地看到了“放翁楼”三个字。校园内还有陆游塑像,以及放翁泉旧址。这些都说明,二中这个地方,跟陆游关系密切。6岁的陆游,随父避乱磐安,得到富绅陈彦声(字宗誉)的接待,并将自家祠堂腾出来给他们居住,其位置就在二中这个地方。后来为给陆游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又把他们安顿到了安福寺。之后陆游还曾来过磐安,两次还是三次,说法不一致。 ![]() 再往上就看到了绿树掩映中的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六根石柱撑起六角亭盖,正面写着“清凉亭”三字,还有一副对联:“绿树层层千枝秀;台阶步步百里伸。”亭子后面有数条小溪哗哗流下来,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 ![]() ![]() 从清凉亭这再上一些台阶,就和无阻碍步道衔接,抬头上望,那座楼阁就在头上,路边还有个牌子,上面写着:“再坚持一下,马上登顶。” ![]() 走无阻碍步道,省了不少劲,尽管远了点。终于站到了楼阁的下面,抬头仰望,七层楼阁高入云霄,气势雄伟。楼阁通高36.98米,建成于2023年。 ![]() 站在这里向下望去,整个县城历历在目,拥挤在一个狭窄的山沟里。有人说海螺山在县城之中,我看了一下,山那边的建筑并不多。 ![]() 周围的栏杆上,刻着许多歌咏磐安的诗词。我围着楼阁转了一圈,也没看到楼的名称。后来黄凌女士告诉我,楼的名字叫“祗玉阁”,用的就是两位保护神名字的后一个字。我在网上查到,有人为这三个字加了注音,特意标注“祗”读qí。与其标音读qí,还不如直接把下面那个点去掉,来的更直接。 ![]() ![]() 2025年4月2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