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仁者爱人”,“忠”是为他人负责,是“爱人”的具体表现;“孝”是“爱父母”,也是忠的基础;正所谓“求忠臣必于孝子之家”,意思是一个能做到孝的人,是不会犯上作乱的。 一次,孟懿子请教老师“具体什么才是孝”。孔子回答:父母生前,能精心侍奉;父母去世,能以礼安葬;父母不在了,能时常祭拜怀念。----“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子路负米】 性格直率的子路,一直很孝顺父母。年轻的时候,因为家里穷,子路常常要自己吃糠咽菜,却从百里之外背回粮食侍奉双亲。父母死后,子路做了大官,常常怀念双亲:即使我再想吃野菜,为父母背米,却哪里能做得到呢。 孔子评价子路: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孝、死后怀念了! 子路“为亲负米”的故事,也被列入元代人编纂的《二十四孝》。后人有诗:负米供旨甘,宁辞百里遥。身荣亲已殁(mò),犹念旧劬(qú)劳。 (敲黑板:”旨甘“,美好的食物;常指养亲的食品) 【子欲养而亲不待】 我们的父母,也年轻过。年轻的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做子女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孔子熟知人性,他认为:做子女的,不应忘了父母的年纪;一方面为父母的健康长寿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为父母的日益衰老感到恐惧,真是两难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一天,孔子见到贤人皋鱼在路上哭,就过去问:您咋了? 皋鱼:因为我犯了三个错误(“皋鱼三失”) 第一,我从小出门游学多年,等学成回来却发现双亲已经去世了。 第二,我自认清高,执意寻找明君,直到今天也没找到,以至一事无成。 第三,因为一点小事,我就与交情深厚的好朋友绝交了。 哎,树木本想获得安宁,却狂风不止;我终于想起侍奉双亲,双亲却舍我而去。时光不能倒流,我也再见不到我的父母了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说完竟死去了。 (敲黑板:“树欲静而风不止“,指树想要静下来,风却不停地刮得它乱晃。比喻客观形势的发展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敲黑板:“风树之悲”、“皋鱼之泣”,形容对父母去世的悲伤,和自己来不及尽孝的遗憾) 这个故事告诫我们做子女的,要抓紧时间,趁父母健在的时候尽孝,免得抱憾终生。 或许是有感于皋鱼的遗憾,孔子经常教导学生:父母在世的时候,子女最好不要出远门。如果非要出远门的话,一定要有明确的理由、目的地、来去时间、并安排好父母的生活,让父母放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孝易顺难】 我们常说“孝顺、孝顺”,实际操作起来,孝相对容易一些,顺却很难。 子夏曾向老师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答:能始终对父母和颜悦色,才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只是有事情替父母办,有好吃好喝先敬父母,难道就是孝了吗?----“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敲黑板:“色难”,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指对待父母要真心实意,不能只做表面文章) 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经常见到有些儿女对父母很孝,给钱、买东西、带父母旅游,可一旦意见不合,就给父母甩脸子;可能是跟自己父母不外道,我们往往对外人彬彬有礼,却对自己的父母缺乏足够的耐心。 2500年前的孔子,自然也洞悉我们的这种人性,提出: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要婉言相劝;如果父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还是要对他们保持恭敬,不要当面违背;即使个人犯难,也不要有怨气。----“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时代在变迁,对父母一味委曲求全倒也不必;但我们应该意识到,两辈人所经历的时代不同,所受到的教育程度不同,所见识的世界不同,接触的人和事情都不同,有不同的观点实在是太正常了;现在的年轻人普遍比自己的父母更有学识、更有眼界,也更应该对父母宽容大度一些才好。 在“哄”父母开心这方面,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楚国隐士老莱子做得绝了。70多岁的老头子,还经常穿着花衣裳,手拿“拨浪鼓”,像孩子一样在父母面前撒娇打滚,逗父母开心。一次,为父母端水,不小心摔倒了,竟躺在地上装小孩儿“呜呜”哭,惹得父母开怀大笑。 老莱子的“戏彩娱亲”也入选了《二十四孝》。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当然也有“犟种”。曾参(曾子)小时候,帮家里干农活。因为耽误了种瓜,气得老爸曾点揍他。曾参也知道自己有错,可倔劲上来了,站着一动不动,就让你打。这样一来,老爸更生气了。 爷俩都是孔子的学生。孔子非常生气,声称不再认曾参这个弟子,还举了舜的例子,说当年舜对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打得轻,就忍着;打得重了,赶快跑! 跑了,既使自己免受皮肉之苦,又不至于让父亲因为将儿子打得过重,而陷入不义的境地。 【芦衣顺母】 曾点、曾参是亲父子,爷俩的事情还多少有点”喜剧“色彩。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骞(闵损),就更坚忍一些了。 子骞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生了两个弟弟,后妈虐待子骞。冬天,后妈生的两个弟弟都穿着棉花做的棉衣,子骞的“棉衣”却塞满芦花。 一天,子骞为父亲赶车。因冻得发抖,马鞭掉在地上,遭到父亲的鞭打。“棉衣”被打破,芦花飞了出来,父亲才知道儿子受虐待,气得要休了后妻。子骞却跪着求父亲: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挨冻;母亲走了,三个孩子都要挨冻啊----“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父亲十分感动,后妈也悔恨知错,一家人都到处夸子骞孝顺。孔子评价: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意思是,闵子骞确实孝顺。他爸妈、兄弟夸他,别人都挑不出毛病。 闵子骞被后世尊为“闵子”,”芦衣顺母“的故事也入选了《二十四孝》。 【慎终追远】 父母生前,要孝顺;父母去世,更要怀念。曾子认为:慎重对待去世的人,经常缅怀先祖,民风就会越来越淳厚。----“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敲黑板:“慎终追远”,慎重办理父母丧事,虔诚祭祀远代祖先。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讲究礼仪的孔子,自然也对如何处理父母身后事非常关注,主张子女要认真操办父母的丧事,还要守孝三年,三年后也要经常祭祀怀念。 鲁国有一个人三年守孝期满,白天脱了丧服,晚上就开始吃喝玩乐。子路听说了,很是不忿。孔子评价:这个人服丧三年,已经做得很好了。当然,如果能守孝期满,过一个月再恢复正常生活,就更好了。 【宰予不仁】 宰予(子我)却对守孝三年很不理解:守孝三年,是不是太长了?君子三年不修礼乐,礼乐一定会败坏。守孝一年就够了吧。 孔子:父母去世,你吃香喝辣,心安吗? 宰予:那有啥心不安的啊?! 孔子:既然心安,那你就去做吧。为父母守孝,吃美食不觉得香,听音乐不觉得快乐,是因为不忍啊! 宰予退出后,孔子对别的学生说:宰予这小子不仁义!孩子生下来,三年才能稍离父母的怀抱;父母去世,子女守孝三年,难道不应该么?! 不过,生前尽孝最实际,死后守孝是必要的礼仪,但也无需过度。孔子也不赞成过度哀伤。他的妻子去世一年,儿子孔鲤还是每天悲伤。老爸教育儿子:你老妈已经走一年了,你还这样,过度了吧。” 【继承父志】 在孔子眼里,评价一个人是否孝,要在他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去世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能长期坚持父亲生前正确的原则,这样的人就可以说是尽到孝了。----“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对于假孝顺,孔子是不屑的。有个叫做直躬的楚国人,向楚王举报自己的老爸偷人家的羊。楚王要杀他老爸,他又提出替老爸受刑。 临刑时,直躬:我举报我老爸,是诚实尽忠;我替老爸受刑,是尽孝。我这样又忠又孝的人都被杀了,那楚国还有好人么?! 楚王:好吧,放了他! 孔子听说了:直躬这种人,不过是利用他老爸,沽名钓誉罢了! 【关于复仇】 子女尽孝,在中国古代还体现为一句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也是古人的复仇原则。 子夏请教如何为父母复仇,孔子答:儿子要睡在草垫子上,枕着盾牌;不和仇人同朝为官;随身带着家伙,走大街上遇到仇家,不用回家现取,拔刀就干!----“寝苫(shān),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遇诸市朝,不反兵而斗” (敲黑板:“不共戴天”,不愿和仇敌在同一个天底下并存;形容仇恨极深) 《礼记》也详细规定了各种复仇原则:杀父之仇,不能在一个天底下共存;杀兄弟之仇,要随身携带兵器,见到仇人不用回家取;杀朋友之仇,不能跟仇人共处一个国家。----“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不过,《公羊传》却认为:父亲无辜被杀,儿子可以复仇;父亲有罪被杀,儿子复仇只会导致“冤冤相报何时了”。----“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子复仇,推刃之道也” (敲黑板:“推刃”,兵刃一来一往,指循环复仇) |
|
来自: 新用户7842qWV8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