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言道,在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当中,带有“胶东”元素的故事不在少数。上一次我们曾以故事“成仙”举例(主人公为文登县的“成生”和“周生”),此次要讨论的故事则为“海公子”。 “海公子”属于短篇作品,全文只有三四百字,其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大体经过是: 话说东海上有座“古迹岛”,岛上人迹罕至但有五色耐冬花的奇景,“登州张生”心生好奇,便乘船上岛游览。在游览过程中,五色耐冬花丛中突然冒出一位妙龄女子,自称跟随一位“海公子”来到岛上,张生迷恋其姿色,逐渐神魂颠倒。就在其忘乎所以之际,狂风大作,女子声称海公子已来,随即闪身不见。稍后,一条巨蛇冲出来将张生缠绕住,并开始吸食其血液。危急之时,张生想起身上带有毒药,便拼命弄破药包,将毒药撒入流出来的血液中,将巨蛇毒死。逃过一劫的张生,载着巨蛇的尸体回到陆地,过了好长时间之后才身体康复。事后反思,他怀疑那位妙龄女子即是巨蛇成精所幻化。 上述故事中的“胶东元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故事发生的地点东海“古迹岛”。 ![]() (▲长门岩的位置示意) 所谓“古迹岛”,按照研究者的考证,就是即墨东南海域中的“长门岩”(系无居民岛)。清代《即墨县志》写作“谷积岛”(“古迹岛”与之谐音),称“上多耐冬”。根据《即墨海洋与海岛志》的记载,长门岩周边共有四岛(北岛、南岛、七星岩、西砣子),以长门岩北岛为主岛,其南北长0.45公里,东西宽0.25公里,面积0.111平方公里,岸线长1.47公里,主峰在岛的中央,海拔高度84.7米,距大陆最近点22.5公里。有名的耐冬树,就集中生长在这座岛上。 ![]() (▲长门岩实景,图片来自中国海警官方公众号) 故事里另外一处“胶东元素”,显然就是主人公“登州张生”。从这个称谓来看,他来自半岛东部的登州府辖区无疑(注:即墨县当时属莱州府),但具体哪个州县并未提及。 按照古人行文惯例,在不详细标注县籍而笼统称某“州“”的情况下,有较大概率是指代“某州”的驻地。不过,登州府的驻地蓬莱县地处胶东半岛北部,距离半岛南部的即墨县距离较远,张生专门从蓬莱划船绕过成山头漂泊近千里前往长门岩的可能性不大。从地域相近来推测,张生多半是来自与即墨县接壤的海阳、莱阳南部区域。 就现在的区划而言,海阳市的海岸线漫长,莱阳市的海岸线则仅限于丁字湾内一隅,以之推断,“登州张生”来自现海阳地界的可能性较大。但在蒲松龄生活的年代(主要是清康熙年间),海阳尚未建县,其现有辖区总体仍属老莱阳县,换言之,当时的“张生”多半系“莱阳县籍”。综合历史和现实,不妨概称为“海莱区域”。 《聊斋志异》中的故事虽然多系神鬼怪诞,但地点和人物也不乏现实原型。不知海莱两地朋友,是否听闻过“张生”之传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