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种的个鬼田”, 李白“浪漫得要死”, 王之涣“狂得要命”…… 那些我们曾经应试背诵过, 实际却一知半解的古诗词, 在69岁“国民教授”戴建业 带有浓重湖北麻城口音的解读中, 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 在那些火遍全网的视频之外, 戴建业教授已经潜心研究古代文学40多年。 他和诗歌,缘起于中学时代的一场意外, 如今却已是“少年的夫妻老来伴”, 即将迈入“金婚”。 在戴教授看来, “今天或许不是诗歌的时代, 但恰恰是最需要诗歌的时代。” ![]() 在今年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 特仑苏携手戴建业和上海三联书店, 共同邀请年轻的朋友们, 翻开书与自然的诗篇, 在弥漫着内卷与无力感的时代, 从诗歌与自然中重新拥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 在随笔集《我的个天》中,戴建业坦言,自己的人生“比白开水还淡而寡味”。他1977年参加高考,此后在校园里一待就是三十多年。而进入中文系、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于他而言,完完全全是“无心插柳”。 坊间一直有这样一则传言:中文系的学生,往往数学不大好。戴建业却完全相反,读高中时最喜欢的科目是数学,成绩在班里独占鳌头,还拿过数学竞赛前三名,“不谦虚地讲,我算是个学霸。” ![]()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和班里的同学办黑板报,班主任希望增加诗歌的栏位,“临危受命”的他不会写诗,只能硬着头皮从报纸上找了几首,略作改动抄了上去。令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意外,开启了他今后四十多年和古典诗歌的缘分。 “大家夸我诗写得好,有才气,我自己也有点得意。”因为志愿填报的问题,他阴差阳错地去了中文系,“既然如此,当个诗人也不错。”自此之后,他便一头扎进了诗歌的海洋,一发不可收拾。“我和诗歌是先结婚后恋爱,而且没有离过婚,现在已经快要庆祝金婚了。” 从先秦到当代、从东方到西方,他从一众文学巨匠们留下的精神食粮中汲取养料。在他看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虽然那些经典作品和今天有着时代和语言上的隔阂,但背后所描绘的,无一不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和境遇。 ![]() 比如苏轼,一生被贬谪十多次,却仍保持着走入自然的心境,实现了精神的超越。某个春季的雨天,苏轼在林间徐徐漫步,听着雨水滴答地落在叶上,吟出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句诗如一句座右铭,持续地影响着数百数千年后的人们。五十岁后的戴建业,面对苦难,亦保持着这份随性洒脱,“我基本很少有隔夜的痛苦。” 戴建业感慨,我们身处的不是诗歌的时代,但恰恰是最需要诗歌的时代。“它们印刻在你的心灵深处,犹如拐杖一般,在许多个不经意的时刻抚慰着你的心灵,支撑、扶持着你一路走下去。” ![]() 曾经有位学生课后拿着《古文观止》问他:读这些到底有什么意义? 思索良久,戴建业用庄子的那句“无用之用,乃为大用”来回答这个问题:“被内卷、无力感所裹挟的当代人,缺少的正是一种源于自然的张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 那么生命力从何而来?古人给出的答案是,从自然中来。 杜甫在二十多岁人生得意时漫游齐鲁、登临泰山,写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青年豪气;王之涣游览鹳雀楼后,描绘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极目千里的视野背后,蕴藏着“更上一层楼”的野心…… 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第一句便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在戴建业的解读中,这恰恰契合了人类“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天性。 ![]() 自然成为古人诗歌创作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呈现的正是周朝五百多年间最为真实的社会风貌。戴教授告诉我们,《诗经》三百多篇作品里,写到了一百多种自然界的植物,它本就来源于泥土,来源于自然。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美好的邂逅与甜蜜的恋爱,发生在大自然里;思念“在水一方”的爱人,发生在秋意寒凉的“蒹葭苍苍”之下。 再比如《国风·周南》中的《桃夭》,全篇以桃花起兴,以桃花喻美人。 首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将春天里开得绚烂的桃花比作即将出嫁的新娘;而光彩照人的不止是花朵,树上的果实十分壮硕,连叶子也一幅繁密而青翠欲滴的样子,短短几行,已将对人生不同阶段的祝福网罗其间。 值得一提的是,从先秦到盛唐,先民们一直以桃花形容女性的健美和勃发的生命力,“去年今日此山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亦是对“寻春遇艳”中动人一幕的定格,后来还衍生出“人面桃花”的成语。 ![]() 这一意象甚至延续到了近现代,民国时期的结婚证上延用了桃花盛放的画面,可见《诗经》的影响深远。戴教授熟练地背诵起上面的证词:“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到了今天,《桃夭》这句诗,还出现在特仑苏「诗歌版」限定包装上。 不止桃花,诗歌承载世间万物。山花烂漫时,荷花别样红,明月松间照,青松挺且直……人类的本性中,一直都有着一种回归自然的冲动,而生命力的源头活水,正是自然万物。 ![]() 《论语》里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即是说以诗歌来感发意志,促使个体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戴建业教授携手特仑苏以及上海三联书店,共同邀请年轻的朋友们一起,既翻开实体书的诗篇,也去翻开大自然的诗篇,卸下人生的重担,整装待发,去游春、去尽情感受自然的灵气,拥抱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朱熹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组成我们生命的源头活水,正蕴藏于广袤的大自然中间。 ![]() 戴建业今年69岁了,去年,他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出版了一本新书,不断更新自己的“诗歌地图”专栏。他平日住在广州白云山脚下,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从未停下去自然中汲取灵感的脚步。 在他看来,读自己喜欢的书、看自己喜欢的风景,无论是物质食粮、还是精神食粮,正是这些不被“标准化”的东西,塑造出丰富的想象力,培养着独特的性格,也唯有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抵御AI的侵蚀。 戴教授号召当今的我们,回归自然、重新去读诗,不止读来自我们祖先的诗,也品读现代诗、外文诗,因为人类共通的情感,可以跨越时间和语言的隔膜。 特仑苏将这些富有生命力的诗歌,融入包装设计,限定推出有机纯牛奶「诗歌装」。它源于特仑苏限定专属的有机牧场,扎根于自然,每100毫升牛奶中含有3.8克天然优质乳蛋白及125毫克原生高钙,通过中国与欧盟有机的双重认证。 罗曼·罗兰说,真正的英雄主义是看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苏东坡穷其一生,也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却依旧活得有情有趣、有滋有味,因为他品味到了人生的“意思”。 戴建业在今年年初写道:人生的“意思”,才是我们生活的支点。每个人来到世间,都是来体验的,因此活得有意思,比活得有意义,可能重要得多。 特仑苏相信,无论你正处于人生的哪一阶段,尽情感受自然灵气,在诗歌中找寻健美的生命力,便会无惧人生中的烦恼和挑战。 在这个春天,一起重拾对生活的勇气,共筑未来向好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