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文 化 学 长安风雨,宦海沉浮,总有那么一些诗句,能穿透千年尘埃,直抵人心深处,予人慰藉与启迪。 白居易,这位中唐诗坛的巨擘,其诗作既有《长恨歌》的缠绵悱恻,亦有《卖炭翁》的现实关怀。 在其众多篇章中,《问皇甫十》这首短诗,以其简练的语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与旷达心境,宛如一杯清茗,淡雅隽永,值得细细品味。 此诗非宏大叙事,乃是与友人皇甫十间的心灵对话,寥寥数语,勾勒出一种洞悉世事、安顿身心的生活态度。 《问皇甫十》苦乐心由我,穷通命任他。 坐倾张翰酒,行唱接舆歌。 荣盛傍看好,优闲自适多。 知君能断事,胜负两如何。 ![]() 1. 苦乐心由我,穷通命任他。释义: 感悟: 诗人将人生遭际清晰地划分为内外两个层面。“苦乐”关乎心境,是内在的主观体验;“穷通”关乎际遇,是外在的客观现实。 他明确指出,心境的主宰权在于“我”,而外在的命运流转,则非人力所能完全掌控,故当“任他”。 体悟此境,需有勘破表象、直抵核心的眼力,更需有坚韧的内心力量,不为外物所牵绊,不因顺逆而易其心。 这是一种内求诸己的修行,于纷繁世事中,守住一方心灵的宁静与自主,其气度何等从容,其襟怀何等开阔。 2. 坐倾张翰酒,行唱接舆歌。释义: 感悟: 张翰之酒,饮的是一份对故土的眷恋,一份对官场名禄的淡泊,一份回归自然的闲逸。接舆之歌,唱的是一份对时世的清醒认知,一份不与浊世同流的狷介,一份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白居易引此二典,意在借其精神内核,表达自己于“穷通”之外,寻得的那片精神家园。 坐时有酒,行时有歌,皆是内心丰盈、自得其乐的写照。这酒,这歌,是排遣,更是坚守;是闲适,更是风骨。 于此可见诗人虽“任他”命运,却未曾“任”己沉沦,反而在诗酒风流中,活出了一份独特的潇洒与通透。 ![]() 3. 荣盛傍看好,优闲自适多。释义: 感悟: “荣盛傍看好”,一个“傍看”,尽显其超然心态。他人的成功与显赫,他能欣赏,却不痴迷,不嫉妒,保持着一种审美的距离。这“好”,或许带着一丝旁观者的客观评价,甚至可能隐含着对那份喧嚣与束缚的了然。 紧接着,“优闲自适多”,一个“多”字,力重千钧,道出了诗人内心真实的价值判断。相较于外在的“荣盛”,内心的“优闲自适”才是更为丰厚、更为真实的获得。 这份“多”,非物质之多,非权位之多,乃是心灵空间之阔,精神自由之裕。诗人于此不是否定“荣盛”本身,而是强调了个体生命体验的独特性与内在满足感的重要性,展现了一种成熟平和的价值观。 4. 知君能断事,胜负两如何。释义: 感悟: “知君能断事”,既是对友人智慧的推崇,也暗示了皇甫十或许正身处某种需要“断事”的境况,或对世事有独到见解。 而“胜负两如何”这一问,看似平淡,实则蕴含深意。它将前文所述的个人选择——在“苦乐心由我,穷通命任他”的认知下,选择“优闲自适”——置于更广阔的“胜负”坐标中,邀请友人一同思考其终极意义。 这不仅是对友人观点的征询,也是对自己人生哲学的反刍与印证。问句之中,饱含着对友人的信任,以及在共同的人生求索中,寻求精神契合的渴望。诗意在问答之间流动,余味无穷,引人深思。 ![]() 结语白居易的《问皇甫十》,以其质朴的语言、深邃的哲思,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古代士人寻求内心安顿的精神图景。它所传递的,是一种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能够自主把握心绪、坦然面对命运、并在平凡生活中寻得真趣与丰盈的智慧。这种智慧,跨越时空,对于任何时代寻求内心平和与生命价值的人们,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品读此诗,如同与一位千年前的智者对话,感受其旷达胸襟与自适情怀,亦能反观自身,于喧嚣尘世中,探寻那份属于自己的“心由我”的境界。 ![]() 完 ![]() ![]() ![]() |
|
来自: 培训班背包 > 《易经 八卦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