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郑孝胥(1860—1938),字苏戡,号海藏,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著名诗人、书法家。早年仕清,官至湖南布政使,民国后以遗老自居,晚年因出任伪满洲国总理而备受争议。其书法取法欧阳询、苏轼,兼融北魏碑刻,形成刚健雄浑、朴茂峻拔的独特风格。《法书要录》是其行书代表作之一,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展现了碑帖交融的极高造诣。 郑孝胥早年学书受颜真卿、苏轼影响,后转向碑学,研习《张猛龙碑》《李超墓志》等北朝石刻,并借鉴汉简笔意。他主张“不能隶书者,其楷书、草书理不能工”,强调隶法对书法的重要性3。民国初年,他寓居上海,鬻字为生,与沈曾植、康有为并称“碑学三大家”,但其书风较二人更显帖学流畅,带有遗老文人的内敛气质。《法书要录》创作于这一时期,融合了碑的刚劲与帖的灵动,成为其书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法书要录》笔法以方笔为主,横画锐利如刀劈,捺笔似冰球棒般曲劲,整体字势开张,行气贯通。沙孟海评其书“既有精悍之色,又有松秀之趣”,恰如其诗“于冲夷之中,带有激宕之气”。相较于康有为的雄强、沈曾植的奇崛,郑孝胥的书法更显清刚,在碑帖融合中独树一帜。其行书节奏鲜明,字间疏密有致,既有北碑的骨力,又保留了帖学的流畅,堪称近代碑学实践的高峰。 尽管郑孝胥因政治选择饱受非议,但其书法成就不可否认。《法书要录》代表了民国碑帖结合的最高水准,影响了后来的书家如于右任、沙孟海等。其题写的“交通银行”沿用至今,成为近代书法的重要遗产。历史对郑孝胥的评价充满矛盾,但其书法艺术仍值得客观审视——在时代洪流中,他的笔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 郑孝胥行书《法书要录》高清大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