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未来5年,“学生在校自定义学习”将大规模发生丨头条

 课程教学研究 2025-04-23 发布于浙江
图片

作者丨张凯

新校长传媒系执行主编

到2030年,根据教育部的部署,全国中小学已基本普及AI教育。届时,AI的进化必定以摧枯拉朽之势重构学校教育。

不妨想象一下五年后的学习生态:学生基于兴趣发起探究项目,通过小组共创、人机协同淬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在思维跃迁的关键隘口,为学生提供成长脚手架和个性化辅导。

当然,也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形:AI沦为应试教育的超频引擎,学生被困在永远刷新的智能题库,算法的精准投喂让个性化学习变成认知牢笼,育人本质被压缩成分数竞赛的冰冷博弈。

AI浪潮之下,学校教育范式面临惊险一跃——既可能见证普罗米修斯之火点燃人类认知的原野,也可能陷入福柯笔下的'全景监狱'式规训。

当下,中小学校站在了“教育 AI”的十字路口。

图片

站在“教育 AI”的十字路口

对未来学习的3个追问


AI时代,学习将朝着怎样的方向进化?这不是一道技术选择题,而是价值判断题。

学习环境:走向高管控,还是自主生长?


学校的价值空间不是要学生学的更多,而是学的更多样;不是要学生学得更快,而是要学生更快乐。如果单纯追求学的更多、更快,效率至上,“教育 AI”很容易走样。

未来或许会呈现这样的图景:AI系统像一位永不知疲倦的严师,用即时生成的考题筑起铜墙铁壁,高结构的课程和精密的算法化作悬在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从高管控走向自主生长,让AI成为拓展认知边疆的望远镜,让数据洞察辅助教学设计,而非取代教育者的悲悯之心,才能避免“教育 AI”变成穿新鞋走应试教育的老路。

图片

学习主体:成为被动学习者,还是学习的“深度玩家”?


当AI大幅降低知识获取的门槛,教育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每一天学习、每一次作业、每一个学习任务的意义。没有意义就没有学习,已经代替了传统工业社会的教育理念。

过去,为分数而学习只是一种有限游戏,其价值止步于任务完成的瞬间;而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学习,是一种无限游戏,将自由创造的基因注入其中,学习升华为自我超越的修行。

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需要有游戏精神,将学习任务转化为有意义的挑战,在目标拆解与即时反馈中激发内在动力。这也是他们面对未来不确定世界的一大精神支柱。

学习目标:依赖“认知外包”,还是锻造“元能力”


有了AI助手后,认知外包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途径。但如果长时间依赖认知外包,容易导致思维“短路”。再加上AI存在一定量的“知识幻觉”,可能会陷入'学得越便捷,认知越脆弱'的困境。

教育的破局点,在于从知识传输跃向元认知锻造。正如以DeepSeek为代表的生成式AI,将思考推理过程呈现出来,其实体现的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培养复杂问题解决的“元能力”成为教育变革的核心命题:通过建立认知监测机制,帮助学生识别知识获取中的思维断层;辨析AI生成内容的逻辑漏洞;在信息洪流中构建个人知识筛选框架。

图片

技术越擅长“知道”,人类越需要学习“如何超越知道”。今天的教育者需要成为思维的雕塑家,在AI浇筑的知识基石上,培育更具韧性的认知根系。

图片

AI时代,

什么才是最科学有效的学习?


对未来学习进化的追问,需要始终把握“第一性原理”——教育培养的是能驾驭AI的智慧生命,而非被算法驯化的'完美应试者'。

那么,AI时代,什么才是最科学有效的学习?怎样才能让AI成为通向学生成长的阶梯?

事实上,学习是镌刻在人类基因里的密码。当婴儿睁开双眼打量世界的第一刻,生命便启动了永不落幕的探索之旅。几个月的孩子,就具备获得语言、视觉和社会知识的能力,学习速度超过目前的人工智能算法。

一个5岁的孩子,一年会提成百上千个问题。恰似投向世界的思维箭矢,在追问中构建认知的城堡。脑科学研究表明,主动学习时大脑神经连接密度高,学习知识比较快。

这种基于天性本真的学习模式,原本就是进化赋予我们最高效的认知路径——就像春日嫩芽无需督促便会向阳生长,孩童在入学前几乎都保持着纯粹的内在驱动力。

当然,过去仅靠学生自己学习,或者完全依靠天性学习,效率并不高。这就需要成人引导,所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仍然必不可少。

然而,工业时代的教育齿轮,曾将这股生命原力困在标准化的模具中。当整齐划一的课桌椅取代自由探索的草地,标准化教案覆盖思维原野的多样性,学习就从“学生的事情”变成了“老师的事情”。

图片

但学校教育也从未停止破冰尝试。比如,一些学校探索小先生制,以教促学;推行费曼学习法,学生因为“输出”获得成就感,从而爱上学习;成立学生自治社团,学生用兴趣编织课程图谱……

这些星星点点的微光,都在试图找回天性中永不停歇的求知引擎。只是囿于种种原因,真正从天性出发的学习,始终未能完全大规模发生。

AI的降临,为这场静默的革命提供了量子跃迁的契机。

不久前,在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五洲小学体验了一堂语文课。老师利用多款AI工具搭建了“课堂上的苏轼”智能体,学生直接与用AI生成的“数字诗人”苏轼对话;课堂练习环节,老师用手机拍下学生习题,一键投屏发起互相讨论;再利用coze平台生成题库,进行针对性辅导。

大规模个性化学习迎来曙光,学校将求解新的时代课题:“教育 AI”,如何通过顺天性引导,实现学生逆天性生长?

图片

教育新纪元:

走向大规模的“学生自定义学习”


顺天性引导,是走向基于天性的学习,学生成为自己智力进化的园丁;逆天性生长,是在AI浇灌的生态中,让好奇心生根、创造力开花。一个全新教育纪元即将到来:走向大规模的学生自定义学习。

当前,一线教育实践中已涌现不少创新案例。但'学生自定义学习'从局部探索走向系统性实践,还需内在动力与学习生态、学习场景的有效共振。

学什么:基本学习任务 学生发起探究项目


过去,学生所学的是相对静态的“预设课程”。AI时代,在基本学习任务过关后,学生更多会学习动态的“生成式”课程。这一方面是来自AI的生成,更重要的是由学生发起学习任务和探究项目。

生成式课程主要以项目方式开展,以兴趣主导、自我驱动为特点。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起学习的项目,他们面对的不再是单一学科,而是一个个真实学习任务。

图片

比如杭州云谷学校,学生基于真实问题和兴趣驱动,开发了校内以物换物平台、教师家访路径设计系统等。当学生成为学习内容的发起者,学习从被交付的任务转变为基于兴趣的探索,学习效率可提高几倍。

和谁学:小组共创 AI学伴


学生发起项目后,将围绕小组进行共创,合作探究,形成人机共生的新型学习关系。学生团队在协作探究中,AI不仅是知识库工具,更是具备对话能力的思维伙伴。

在澳门培正中学,学生设计小型机器人的过程就体现了这种学习方式——既需要协作完成硬件组装,又要与AI进行编程逻辑的多轮对话,在不断调试迭代中完成项目。

这种'涌现式学习'模式突破了传统师徒制的线性传承,形成了人机互构的螺旋上升认知路径。

在哪学:校内大领域主题学习社区 校外真实场景


教育即生活,未来学习场景的演进会呈现'双螺旋'结构:校内,融入AI的主题学习社区重构知识聚合方式;校外,在真实场景的无缝融合中打破学习边界。

比如北京第一实验学校,已经没有了传统“教室—走廊”的空间布局,变成由公共空间连接起来的学习社区。每个学习社区可以实现20种以上的不同学习方式。所有学习以学生创变为指向,所有学习结果都能交易售卖。

图片

怎么学:任务分解 学习支架


走向学生自定义学习,教师的价值则体现跟进学习进程,敏感地提供不同的资源工具脚手架,包括任务分解工具包、思维可视化支架、元认知训练模块等支持。

比如,在项目启动阶段提供'问题树分析工具',在实施阶段推送'跨学科知识图谱',在反思阶段生成'认知路径热力图'。有人需要逻辑框架的支撑,有人依赖案例库的灵感激发。

这种脚手架式支持既保障学习深度,又保留探索自由度,使教育回归'助产士'的本质。

学的怎么样:学习量规 多方辅导


学习质量的评估需要构建动态量规体系,如同随身携带的指南针,帮助学生在探索中校准方向。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的历史课上,学生围绕“运用AI大模型创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为主题的历史剧本”进行学习。教师则提供了关于好剧本的评价量规,学生对照量规修改AI生成的剧本。

而在学业辅导方面,AI也带来了新的可能。比如沈阳浑南九中的老师们,利用AI进行全学科辅导——语文老师不仅辅导本学科,还跨界给孩子们讲解数学、物理、化学等。这不是让教师精通所有学科,而是借由AI重新建构一种共学共研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育 AI”背景下,学校正以学生自组织、自定义学习为内核,通过技术适配重塑教育基因,走向'天性驱动 智能引导 高互动 无边界'的学习生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