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尝试启智探,涂色悟真章。 四学融课堂,思维跃如翔。 平台展细节,反馈促成长。 共研求精进,数学韵悠长。 一、缘起 跨塘实验小学与缪建平名师工作坊共同研修主题是“尝试反馈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以及“四学”策略在课堂的熟练应用。 尝试反馈教学法是一种以尝试为核心、以反馈为手段的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探索性,通过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等方式,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同时,该方法还强调反馈的重要性,通过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和进步情况,以便他们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尝试反馈教学法的学习路径是“四学”:读学、玩学、探学、写学。 ![]() 通过“读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课内书籍,学会收集整理和自主学习; 通过“玩学”,可以引导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探,培养学生数学自信与数学热情; 通过“探学”,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写学”,可以帮助学习提高反思总结能力,提高元认知素养。 ![]() “四学”关系密切,其中读学是基础,玩学、探学是关键,写学是升华。 顾小玮老师作为核心教改坊成员,大胆尝试,在课堂中大胆运用“尝试反馈教学法”与“四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合作共探,思维跃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先呈现的是顾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再是我的教学评析。 二、教学设计 ![]()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简单推理来探索几何图形的性质与规律。然而,对于复杂空间图形的切分及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与数量理解,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本节课将通过动手实践、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探索并掌握表面涂色正方体的切分规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经历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切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的过程,并探索这些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学生能够掌握一面、两面、三面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及所在位置的规律;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特定切割方式下不同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交流等活动,积累探索数学规律的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在探索数学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结构美,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不同面数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及所在位置的规律。 难点:理解并运用规律解决复杂问题,如棱份数较大时的计算以及将规律应用于类似的长方体切割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易加平台)用于展示切割过程和涂色情况,辅助学生理解。 正方体模型:供学生观察、操作和切割。 活动单:记录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结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5分钟) 1.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课题《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提问:“看到课题,你觉得本节课我们可能会研究什么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创设情境 教师展示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模型,提问:“如果我把这个正方体切成若干个小正方体,你们能想象出这些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经历过程,探究规律(25分钟) 1.活动一:棱分3份的正方体涂色情况探究 出示问题:“如果将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3份,然后切成小正方体,那么能切成多少个小正方体?这些小正方体中,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它们分别位于原正方体的什么位置?” 自主探究: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动手切割正方体模型或使用多媒体进行模拟切割,记录数据并填写在活动单上。 教师巡视指导,鼓励学生多思考、多交流。 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三面、两面、一面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及位置规律。 ![]() 2.活动二:棱分4份、5份的正方体涂色情况探究 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棱分4份、5份的情况,要求学生按照前面的方法进行切割、记录和汇报。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探究过程和困难点。 ![]() 比较讨论: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棱份数下的规律,思考“数”与“算”的优劣,选择更简洁、更快捷的方法进行计算。 ![]() (三)观察比较,发现规律(10分钟) 1.观察表格 教师出示学生填写的数据表格,引导学生观察数据,发现不同棱份数下涂色小正方体数量的变化规律。 2.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数学表达式来总结规律。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帮助。 ![]() 3.总结提升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三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恒为8个(位于顶点位置);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为12的倍数(位于棱中间),具体为12(n−2);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量为6的倍数(位于面中间),具体为6(n−2) 2。 (四)回顾探索,总结提升(10分钟) 1.回顾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整个探究过程,思考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体会。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2.总结提升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不同面数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及位置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规律应用于类似的长方体切割问题,为后续的延学任务做铺垫。 (五)检测反馈,拓展应用(15分钟) 1.基础练习 教师出示基础练习题:“一个表面涂色的正方体的每条棱平均分成10份,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答案。 2.拓展练习 教师出示拓展练习题:“一个表面涂上红色的正方体,每条棱都平均分成若干份,再切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已知两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36个,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没有涂色的小正方体有多少个?”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尝试解决。 3.延学任务 教师布置延学任务:“将一个长4分米、宽3分米、高3分米的长方体切割成棱长1分米的小正方体,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各有多少个?”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思考如何将所学规律应用于长方体切割问题。 (六)课堂总结,布置作业(5分钟) 1.课堂总结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强调探索数学规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2.布置作业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并尝试解决一些类似的数学问题。”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思考其中的数学规律。 六、板书设计 课题:《表面涂色的正方体》 1.探究过程: 棱分3份的切割情况 棱分4份、5份的切割情况 2.规律总结: 三面涂色:8个(顶点位置) 两面涂色:12(n−2)(棱中间) 一面涂色:6(n−2) 2(面中间) 3.延学任务提示:长方体切割问题 三、教学评析 有幸观摩了顾小玮老师执教的《表面涂色的正方体》一课,感受颇深。本节课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为基础,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不仅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创新,特别是利用易加平台进行数据反馈和难点突破,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顾老师在本节课中明确设定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展开了教学。她通过引导学生探究表面涂色正方体的切分规律,使学生不仅掌握了不同面数涂色小正方体的数量及位置规律,还发展了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通过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结构美,体验探索成功的愉悦,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手段创新,利用易加平台提升效率 易加平台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探究过程中,顾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将数据实时上传至易加平台。这不仅方便了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为学生提供了即时反馈的机会。 在难点突破方面,易加平台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顾老师利用平台展示了整个翻转的过程与细节,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不同面数涂色小正方体的位置和数量变化规律。这种可视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三、教学过程紧凑,注重学生参与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紧凑有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顾老师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探究规律、发现规律、回顾总结、检测反馈等环节,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表面涂色正方体的切分规律。特别是在探究规律环节,顾老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和记录,然后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和汇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四、课堂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利用易加平台进行数据反馈是本节课的又一亮点。通过对学生上传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顾老师可以迅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针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她及时进行了指导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了学习障碍。这种及时反馈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和积极性。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课堂时间的分配上还可以更加合理一些,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拓展练习的设计上还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今后的教学中,顾老师可以针对这些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