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在香港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主论坛暨数智论坛上,《以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正式发布。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委会成立后发布的首项研究成果,报告旨在为弥合智能时代的全球南北差距、推动技术红利普惠全人类、加速实现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贡献。 报告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程、当前进展与现存问题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指出人工智能在为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亟待解决的挑战。如何在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妥善应对这些挑战、引导技术的正向赋能,是推进全球人工智能治理的关键任务。为此,报告得出如下结论和行动建议: ![]() 图1: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关联 其一,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紧密相互关联;人工智能有能力为促进各个目标实现作出重要贡献,但仍需要妥善治理,为上述赋能过程提供引导与保障。报告引用的研究表明,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深度关联,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可能潜在带动若干其他相关目标。同时,人工智能已经在经济、社会、环境和科学等多个领域展现出了其巨大的应用潜力。报告分析了183000多篇高引用人工智能文献,研究结果显示,在所有高引用的人工智能文献中,超过一半对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具体而言,52.6%的高引用人工智能文献对至少一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并且在人工智能各研究方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所有可能排列组合中,有91%的组合具有相应的高引用文献作为支撑。这一数据有力地证明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普遍贡献不容忽视。然而,人工智能的应用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例如能源负担、算法偏见和结构性失业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 图2: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联图(基于文献分析) ![]() 图 3:人工智能赋能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文献占比 为此,报告建议,国际社会应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当前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状况不容乐观,超过三分之一的可持续目标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尽管人工智能具备为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的潜力,但目前国际上对于这一领域的关注和合作还远远不够。因此,报告呼吁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企业和学术界加强对此议题的关注度,深化多方合作,共同促进人工智能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潜能得以稳健释放。同时,建立健全引导和保障机制,确保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始终朝着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其二,智能鸿沟是数字鸿沟的新形态;在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弥合数字与智能鸿沟要求实现更加开放与包容的多方参与,充分释放人工智能的赋能潜力。弥合数字鸿沟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与重大挑战,在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领域,数字鸿沟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不均衡:一是在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关注度和投入度存在差异。在商业激励、社会激励等多重因素影响下,更多资源倾向于投入具有成熟技术与成熟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二是相关数据的不充足和不均衡。联合国报告指出,区域和国家间存在数据不均衡,不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数据也存在不均衡。三是技术适配度的不均衡。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人工智能技术高度适配,如产业、创新和基础设施(目标9),而另一些可持续发展目标,如无贫穷(目标1)、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目标6)等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如何通过技术赋能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数字鸿沟向智能鸿沟转变,与传统形态相比,智能鸿沟不仅体现在技能和知识上,还对理解、态度和数字素养提出要求。因此,弥合新型数字鸿沟要求塑造数字与智能环境,培育普遍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为此,报告建议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包容性。这一建议强调广泛参与和多重路径。一方面,报告呼吁营造良好环境,提升公众素养,以保障发展中国家和弱势群体在各环节的代表性与话语权,从而平衡各方利益,保障各方参与。另一方面,报告倡导多方共治,推进不同合作机制间的有机协同和包容性框架;同时呼吁探索不同的技术实现路径,寻求多元化的技术解决方案。 其三,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开源(Open Source)的定义逐渐演进为开放资源(Open Resource),涵盖了源代码、数据、算法、模型、标准、知识和内容等多方面的开放共享,强调更广泛的互通与开放。这种开放资源模式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在政务、教育、医疗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多样化的解决方案,创造了经济与社会价值的良性循环,为全球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开放资源的普惠性使得技术红利能够更广泛地惠及全人类,尤其是帮助资源受限的南方国家更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可持续发展。然而,开放资源也带来了新的滥用风险,需引起广泛关注并加以有效应对。 为此,报告建议推进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普惠性。该建议关注收益与成果共享,倡导跨国界、跨领域的广泛合作,鼓励开放资源,降低技术壁垒,促进互联互通。生态社区间应构建去中心化的互联网络,加强交流与协作,实现各参与主体的协同创新与资源高效整合。这些举措能够帮助构建一个既灵活安全又开放自组织的开放资源生态系统,确保人工智能的发展成果能够平等惠及全人类。 其四,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加速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机遇。人工智能能力建设的意义在于,通过“授人以渔”,从根本上改变发展中国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方式。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能力建设提升技术实力,缩小数字鸿沟,释放人工智能在推动经济增长、改善公共服务和应对全球挑战方面的潜力,同时保障合作的长期效益和系统性成果,确保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真正惠及长远。伴随着联大决议和中国提出的能力建设普惠计划,当前推进人工智能能力建设成为国际合作的关键议题,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期。同时,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历史积累薄弱、发展情况复杂,因此在开展能力建设国际合作中,需要避免合作机制异化为新的发展负担,对此应遵循主权尊重、本土适配、循序渐进、平衡推进和创新培育等一系列原则开展合作。 为此,报告建议与中低收入国家共同探索可负担、可持续的能力建设模式。国际社会应给予中低收入国家特别关注与支持,充分考虑其实际情况和自身利益。在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本土化、低门槛的能力建设国际合作模式,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其五,深化人工智能治理,加速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进程,需要更广泛和深入的国际对话与合作。在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深化全球治理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北方国家凭借技术和资源优势,有能力承担更多国际责任;而南方国家面临资源匮乏、技术薄弱等挑战,亟需获得针对性支持。双方需要通过互补性合作,共同应对人工智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之间的共性挑战,共同构建包容共享的全球治理体系,确保技术红利惠及全人类。同时,人工智能的多个关键领域,如技术标准、能力建设、生态系统、社区参与和伦理规范等,也需要全球范围内的深度合作,以实现技术共享和规范统一。 为此,报告建议进一步完善国际治理多边合作机制,为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各国应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框架下,共同构建一个包容普惠的国际治理框架,重点关注能力建设、风险监测评估、安全管控、伦理规范共识及技术标准互操作等关键领域。发达国家应通过技术转移、资金援助、人才培养等方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人工智能研发与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人工智能生态体系,共享发展成果。 总之,报告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议题,提供了宝贵的洞察与行动建议。在全球人工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各国需秉持开放合作的态度,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协作,共同应对挑战,共享发展成果。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实现人工智能技术的普惠包容,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达成,为全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曾毅 ,系世界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全与治理推进计划牵头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 点击查看报告原文: 《以普惠包容的人工智能治理赋能全球可持续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