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友们大家好,我是只讲干货的吕老师,今天跟大家说说入帖! 好多人练书法,吭哧吭哧写了好久,总感觉写起来很别扭。为啥?很可能是没搞懂入帖的门道! 记住,入帖可不是走个过场,它的进阶秘籍是对“笔法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才是真正入帖的关键,这就好比练武之人打通了任督二脉,是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 不少人觉得能把结构写写像了,就万事大吉。大错特错!这顶多算走了个流程,离真正入帖还差十万八千里呢! 打个比方,学乐器的人,会弹一首简单曲子就觉得自己行了,换首曲子就抓瞎,这能叫入门吗?显然不能!入帖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入帖得能举一反三。而这就在于对笔法原理的深度理解。 所谓笔法原理,是藏在每一笔画中的运笔逻辑,它决定了笔画的形态、质感和力度。提按、轻重,收笔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有着严谨的原理。 只有明白了这些原理,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运笔,才能在书写时心到手到,写出的笔画才有筋骨、有韵味。 入帖到底咋做?听好了,这可是我总结出来的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级入帖。 这个阶段就像小朋友参加书法“考级”,目标很明确——把字写像,再试着集字创作。 就好比学乐器时,能按要求弹出指定乐曲就算过关。在这个过程中,别小看对笔法原理的初步摸索。 ![]() 写像不仅仅是外形相似,更要尽量还原原帖的笔法动作,体会每一笔背后的发力方式。虽然刚开始可能只是依葫芦画瓢,但这是培养对笔法感知的重要一步。 第二阶段,难度直线上升。 有些书狠狠“钉”住一帖,临摹个几百上千遍。自我感觉越来越娴熟,结体也烂熟于心。可一到自己创作,还是感觉手忙脚乱,根本没法运用自如。 吕老师讲课手稿 这就是很多人卡在这儿出不去的原因,总感觉自己离不开字帖。其实,这是因为对笔法原理还没有真正吃透。 在这个阶段,每一次临摹都要深入思考笔法原理在不同笔画、不同结构中的运用变化。 比如说同样是横画,在不同的字中,由于字的整体结构和重心需求不同,起笔、行笔和收笔的笔法可能就会有所差异。把这些差异研究透彻才是最快的路径,而不是单纯地模仿。 第三阶段——分门别类,融会贯通。 分门别类,融会贯通这才是入帖的高阶境界!学乐器的人看到乐谱就能弹奏,咱们练书法的,也得有这本事! 比如说主攻行书,就把汉隶经典碑帖都找出来,像兰亭序、米芾蜀素帖、圣教序这些。这些帖的笔法、结体各有特色,都是学行书的“宝藏”。 你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得从不同类型里摸索用笔规律。而这个规律,本质上就是笔法原理在不同风格碑帖中的体现。 吕老师讲课手稿 像兰亭序笔法流利,但容易写得油滑,那就结合米芾的的灵活笔法,相互弥补;圣教序的张力和韧劲独树一帜但笔法看不清,你得结合王羲之手札和宋四家的墨迹来推导出笔法。 在这个阶段,要站在更高的层面去理解笔法原理,把不同碑帖中的笔法特点进行归纳总结,找到它们的共性与差异,这样在创作时,就能根据不同的需求,自如地运用各种笔法。 总之一句话,入帖是个技术活,不是按部就班走个流程就行的。别再盲目瞎练了,好好琢磨这三个阶段,把每个阶段对笔法原理的理解和运用都做到位,你的书法水平想不提高都难! 要是觉得这篇文章有用,赶紧点赞收藏起来,以后想看的时候随时重温一下,不断理解笔法原理,才能在书法路上逆袭! ●普通人和书法家写字的区别,这一点不改,练50年也白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