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图片」专题为小编近期拍摄图片并整理资料编辑,大家有意见建议请文末留言!希望大家多多分享点赞,谢谢!需要照片联系小编,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蒲公英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 -Mazz.、碱地蒲公英Ta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黄花地丁、婆婆丁、蒙古蒲公英、灯笼草、姑姑英、地丁、华花郎、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内服:煎服,9-15g。外用:鲜品适量,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蒲公英与麻黄、金银花同时煎煮其溶液可产生浑浊,故不宜配制复方注射液。不宜与螺内酯、氨苯蝶啶等保钾排钠药合用,易致高血钾。不宜与磺胺类药物同用,蒲公英含有机酸,容易引起磺胺类药物在尿中结晶,增加肾脏的负担。
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呈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呈倒披针形,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下表面主脉明显。花茎1至数条,每条顶生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内面一层较长,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的可见多数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以叶多、色灰绿、根完整、无杂质者为佳。为不规则的段。根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多皱缩破碎,绿褐色或暗灰绿色,完整者展平后呈倒披针形,先端尖或钝,边缘浅裂或羽状分裂,基部渐狭,下延呈柄状。头状花序,总苞片多层,花冠黄褐色或淡黄白色。有时可见具白色冠毛的长椭圆形瘦果。气微,味微苦。多年生草本;叶倒卵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边缘有时具波状齿或羽状深裂,有时倒向羽状深裂或大头羽状深裂,顶端裂片较大,三角形或三角状戟形,全缘或具齿,每侧裂片3-5,裂片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通常具齿,平展或倒向,裂片间常生小齿,基部渐窄成叶柄,叶柄及主脉常带红紫色,疏被蛛丝状白色柔毛或几无毛;花葶1至数个,上部紫红色,密被总苞钟状,淡绿色,总苞片2-3层,外层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边缘宽膜质,基部淡绿色,上部紫红色,先端背面增厚或具角状突起;内层线状披针形,先端紫红色,背面具小角状突起;瘦果倒卵状披针形,暗褐色,上部具小刺,下部具成行小瘤,顶端渐收缩成长约1毫米圆锥形或圆柱形喙基,纤细;冠毛白色。产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北部、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广泛生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草地、路边、田野、河滩。1.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义补遗》)2.治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蒲公英三钱,香附一钱,羊蹄根一钱五分,山茨菇一钱,大蓟独根二钱,虎掌草二钱,小一枝箭二钱,小九古牛一钱。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3.治急性结膜炎:蒲公英、金银花。将两药分别水煎,制成两种滴眼水。每日滴眼三至四次,每次二至三滴。(《全展选编·五官》)4.治肝炎:蒲公英干根六钱,茵陈蒿四钱,柴胡、生山栀、郁金、茯苓各三钱。煎服。或用干根、天名精各一两,煎服。5.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二两,香附一两。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现代研究表明,蒲公英具有的抑菌、抗肿瘤、抗氧化、抗炎、利尿、抗过敏、抗血栓、降血糖、降血脂、保肝利胆、健胃、免疫促进等作用。
春风的暖意把菜园子里的蒲公英都吹开了,相比之前拍摄的蒲公英,她们开得更多、更好,或许这才是她的季节。春寒未尽,锯齿状的叶片已伏地铺开,像大地随手勾出的素描,边缘带着细碎的锋芒,却又在时光里慢慢软化,托举出一根中空的花茎。某日清晨推门,忽见那茎顶举着盏金黄的小灯——花瓣整齐地蜷曲着,像孩童的笑脸,待阳光晒透,便倏地舒展成圆圆的笑脸,连带着周围的空气都亮堂了几分。
老人们管蒲公英叫"婆婆丁",说这草是土地赐给凡人的药。记得那年春天我得了腮腺炎,腮帮子肿得像含了颗核桃。奶奶蹲在菜地里挑拣最肥硕的几株,根须上沾着的泥土被她用指腹细细搓去,说:"这根越粗,火气越足。"洗净后整株入锅,水沸后转小火慢熬,黄绿的汤汁里浮着几星绒毛,喝起来微苦带甘,像春天里未化尽的霜。三日后肿消了,奶奶又把新鲜的叶子捣烂,用纱布裹了敷在患处,凉津津的,连梦里都飘着清苦的草香。后来读《本草纲目》,才知这草"性平味甘微苦,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原来早在千年前,医者便已读懂它叶片里藏着的消炎秘方。
蒲公英的妙处,全在一身随遇而安的风骨。你看它生在墙角砖缝,长在旷野荒坡,甚至在柏油路上的裂缝里,只要有一星半点的土,便能扎根。春日里开罢黄花,花托上便膨出个白球,细看是千百颗种子顶着雪纺般的冠毛,像芭蕾舞者披着月光的纱衣。儿时总爱对着它吹气,看那些小伞乘着风旋即升空,有的落在青瓦上,有的停在石阶边,还有的竟穿过篱笆,飘向更远的麦田。父亲说,这是蒲公英在写自己的游记——每颗种子都是一支蘸着阳光的笔,在天地间随性涂抹,遇土生根,逢雨发芽,从不挑拣土地的肥瘦。
去年在北方的草原遇见大片蒲公英,盛夏时节,白色的绒球在绿浪里起伏,像落在人间的云。牧人摘下绒球给孩子玩,说这草能治牛羊的外伤,若遇上火症,煮水灌服便好。他们不知《滇南本草》里早有记载,却在世代相处中悟透了草木的恩情。当城市里的绿化带开始遍植蒲公英,当中药房的抽屉里躺着晒干的全草,这株曾被视为"杂草"的植物,正以它独特的方式疗愈着人间:鲜叶可入菜,凉拌清苦爽口;根晒干后煮茶,竟有近似咖啡的醇厚;就连那随风飘散的种子,也在落地时悄然播撒着希望——原来最寻常的草木,往往藏着最直接的善意。
去年的秋天,看见过砖缝里的蒲公英举着新的绒球。阳光穿过冠毛,将每颗种子的影子投在地上,像落了一地的碎星。忽然懂得,这草的一生都在践行自由与奉献:年轻时借风远航,把生命播向四方;成熟后化身药材,用苦涩换得人间安康。就像那些在岁月里默默行走的医者,把草木的智慧编成歌,让平凡如蒲公英者,也能在风中写下属于自己的本草经——无需沃土,不必温室,只要天地间有一口气在,便能把根扎进时光深处,把药香散向更远的远方。本内容主要参考《中国药典》《中国植物志》等文献资料,仅供学习交流,若需用药,请遵医嘱。
小编水平有限,图片文字难免错误,欢迎留言探讨。
图片为小编现拍,需使用请联系小编。
本号致力于中医药文化知识的传播,文章可转载,但请注明出处,毕竟收集整理编排需要时间,谢谢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