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所学校的王老师和李老师

 灵璧家园 2025-04-24 发布于安徽

换语文老师之后

图片

文/谢均琴  

图片

随笔

图片



   韩愈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不仅阐明了为师的三大职责,也凸显了老师对学生的重要影响。承蒙师恩,我心中亦然有光,这束光带我冲破迷途,为我指引着人生的方向。我的那束光,便是王老师。

   时间回溯至二十多年前的初中时光,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王老师曾在我的每一篇作文末尾,都会留下两三行深情满满的话语,那不太像评语,更像是他的心灵感悟。他曾写道:“人生是各种选择的组合,每一种选择都有可取之处。相信自己,就能做出最正确的选择。”这些字句,于我而言承载着非凡的意义,犹如至理名言,值得一生去细细体味。同时,这些话语历经岁月,也如同晶莹的珍珠,镶嵌在我的记忆深处,永不褪色。

   那会儿虽还不太懂得文学之美,对那些诗词的理解也是半明半白的,但是对文字隐约有了朦胧的爱意。我很喜欢看课外书,奈何条件有限,很难看到一本课外书。闲来无事时,翻得最多的就是成语词典,细细品味那些成语解释,竟也能从中找到无尽的乐趣。我真的觉得造句很有意思,就像是派遣喜欢的字句组成队伍,顺便也表达内心的所思。我虽不善言辞,但表达欲极强。那些没有说却想说的话,都被我写进了一篇篇作文里,而这些恰好被细心的王老师看到。所以,无意中我发现桌上多了一本课外书,无意中被叫起来用成语造句,无意中我的作文被当成范文念给同学们听。当同桌跟我说王老师对你真好呀,我假装没听到,实则心里乐开了花。

   倍受王老师的宠爱,加之语文成绩的春风得意,使我对学习语文有了更浓厚的兴趣,也渐渐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看着数学分数一次次下滑,数学老师频频问话,我也是满心无奈。了解到这一情况的王老师,第一时间找到了我。得知我在数学方面比较薄弱时,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担忧,言语中更是劝我不要一心扑在语文上,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数学上。一位语文老师更希望我把数学学好,谁能体会这句话的含金量呢?要知道,别的科目老师一般只关心自己所教科目的学习情况,而他,却时刻心系着我整体的学习情况,更希望我全面发展。那一刻,我的内心除了温暖,还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幸福与感动。我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对我的那份深沉的关爱,他也成为了我最不想辜负的老师。

   一年以后,正当我还沉溺于王老师的宠爱时,我们班换了语文老师。一切事先没有任何预兆,就像一个突然的转身,而这个转身也让一切变得不一样了。

   新来的老师是李老师,一听她是美术专业出身,第一印象便大打折扣。后来,听她上课,发现她与王老师的教学风格截然不同。课上,她总是拿着教案逐字逐句地念,形同照本宣科。这种机械又呆板的教学方式,让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根本惊不起一丝涟漪。而王老师就不同,课堂上他鲜去翻阅教案。针对课本上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他也总能巧妙地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语,使我们茅塞顿开。我真不明白,为什么学校会安排一个美术专业的老师来教语文?何况通过李老师上课,我能感觉到她并没有那么喜欢语文。一个并不喜欢语文的老师,还能够引导我们去领略文学的魅力吗?我深表怀疑。

   这些陡然的变化,我都悄然写进了作文里,可这位李老师似乎从未留意。每次作文本批阅后发下来,末尾无一例外都是几个冰冷的字:“语句通顺,符合本次作文要求!”。我说不清为何会觉得这几个字如此冰冷,也许是因为通篇看不到一处有红笔勾画的痕迹,让我怀疑李老师根本没看。也许是因为想起前任王老师批改作文时,我的作文上总是圈圈点点,重点语句他还会画出红色波浪线,写上赏析。重点是,我知道他认真看过,不然怎会在我的作文后面留下一大段鼓舞人心的话语。那些话语就像寒冬里遇见一处炉火,一旦靠近整个人整颗心都跟着暖烘烘的。也许是因为曾经被温暖过,如今再被冷落,心里仿佛被泼了一盆冷水,难以适应。

   我也不明白自己为何会把老师有没有认真看过作文这件事看得如此之重,也许别的同学根本毫不在意,但我真的无法平静对待。我甚至在想,自己认真地对待每一次练习作文,可我写下的文字仿佛从未被看过,那我再那么认真又有何用?越想越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冲动,反正她都不在乎我写的,我也没必要在乎她的感受。所以后来,我甚至干脆不完成作文。有一次,我一个字也没写,老师点了我的名,我也被罚站了。但是被罚时,我的内心依然倔强无比,没有一丝悔意。我并非要引起她的注意,只是在绝望太久之后的一次抗争。然而,我的抗争,老师也许丝毫不曾察觉,我也没有与她熟络到可以诉说真心话的地步。从此,我们之间仿佛有了一道很深的隔阂,无法跨越。

   两周以后的一场考试,我觉得自己挺用心的。特别是写作文的时候,我写到作文纸上的格子都不够了,另加一张草稿纸写完整再提交。试卷发下来以后,李老师说有两个同学写得非常好可以当范文。结果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念完那个同学的作文后,就响起了下课铃,她说下节课接着念谢均琴的作文。我听了有点小窃喜,轻轻地把试卷整齐地折好夹在语文书里,满心期待着下节课能听到自己的作文被念。然而,下节课李老师可能忘了,开始评讲本单元习作。我失落地把试卷上末页我写的作文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叉,因为力度过大,有个地方纸都被划破了,我不管它就这样揉作一团胡乱塞进了书包。

   在课上,那张揉皱的卷子像个疙瘩一样横亘心间,使我无心听课。目光又无经意落到同桌正翻开作文本上,同样的习作,他只写了两页,还笑着说赶时间随便凑字数写的。我听后用力挤出一个苦笑,再悄然翻开自己的作文本,满满写了四页纸,写的时候还在草稿纸上认真修改过后再抄写到作文本的。不过那又怎样呢?我们得到的评语,都是同样一个字“优”。我付出的努力并未带来更多的肯定,我不甘心实在不甘心。

   这一桩桩事如同霜雪压在心上,使我内心的抵触情绪越来越重。上课的时候,我甚至常常幻想若王老师给我们讲课,应该是多么生动精彩呀。可是他被分到别的班教课,我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只能每天眼睁睁看着他从我们教室外经过走向另一班。每次看到他的身影,我的心里都会涌起一阵酸楚,感觉他已经离我越来越远,远到渐渐失去关联。一想到这里,心里仿佛侵入了凄寒的风,整个心境都沦为冬天。

   时间熬啊熬,终于熬过了半个学期。可能李老师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我们,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我心中的老师》。同学们如出一辙地都在写这位新老师,而我却与众不同,我写的是前任王老师。自从李老师来了之后,我写作文都是应付了事。但这次拿到这个作文题目时,我犹豫了。我的心告诉我,我还想认真地写一个人,那就是王老师。在写这篇文章的开头,我的内心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斗争。毕竟,现任是李老师,她布置这个作文,无非是想看看她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也曾努力过,可依我现在的情绪,写她的不好,我不敢;写她的好,又真心觉得虚伪。想着想着,我的意识自动屏蔽了她,脑海中开始浮现出前任王老师的身影。

   印象很深的是:王老师的板书工工整整,那苍劲有力的正楷字,一笔一划尽显丝滑,独具魅力。他讲课的声音更是抑扬顿挫,富有节奏和韵律,不知不觉就带我们进入主题。特别喜欢听他讲人物故事,那些人与事经由他声情并茂的讲述,总能频频感动我。尤其记得在他面前背诵《小石潭记》时,他捧着书,眼睛微微眯起,沉浸式地听着我背诵的课文,嘴角微微上扬。那满意的笑容,像阳光明媚了一整个季节。

   然而,一想到如今换了新老师,我的语文成绩也下降了,李老师也不再关注和关心我了,我的心就像被针扎一般。这种痛,也许在别人眼里不能称之为痛,更像是无病呻吟,但在我心中,它无疑是一种深深的痛楚,这是他人无法理解的。在这篇文章中,无不透露着我对前任老师的崇敬,以及对李老师的排挤。我也知道这些感受虽然真实,但交给现任李老师看,确实有点不友好。不过当我一提起笔整个人就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内心的呼声也随之变得特别大,根本就压制不住。最后,我还是没有顾忌这些,将自己的真实情感都如实写进了作文。

   然而,当我把作文写完交上去以后,心里就开始忐忑不安,这种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强烈。就像一个等待审判的犯人,充满了恐惧与不安。等呀等,终于,两天后作文本开始发下来了。可唯独我的作文本不见了。我正想问同学有没有看到我的作文本,李老师就来了。她径直走到我身边,我的心立马慌乱起来,就像做了亏心事一般。李老师的表情看上去跟平时差不多,她只是轻轻拍了下我的肩说:“中午到办公室来一趟。”她这一句话,让我的心更加紧张起来,以至于上午的后两节课我都无法集中精力。好不容易捱到中午,我鼓足勇气走进了办公室。

   一进门,李老师便抬起头看向了我,她的眼神平静而温和,轻轻用手示意我进来。随即,又递给我一个凳子,让我先坐下。接着,她缓缓地开口说道:“你这次的作文写得很好,是王老师批改的哈。”这句话如同一个小小的石子,投入我心湖之中,瞬间感觉心神不宁。我的脸刷地一下全红了,热度迅速蔓延至耳根。内心的慌张使我如坐针毡,手心不停地冒出细密的汗珠,怎么都擦不干。心想李老师接下来肯定会质问我为什么对她那么大成见,或者是一番严厉的教导。然而,她只是微微停顿了一下,拿起一本书一副欲走出办公室的样子,走时又对我说了一句:“你在这里等一会儿,王老师找你。”王老师?他找我?怎么回事?那一刻,我的心情又从慌张变成了疑惑与不安,我不知道等待我的将会是什么。

   几分钟后,王老师就从门口走进来,他的身影在阳光的勾勒下显得那么熟悉而温暖。他的手上拿着一个本子,当本子的封面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跳仿佛漏了一拍,那正是我的作文本。在四目相对的瞬间,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着我的内心。我就像古代一个含恨蒙冤的百姓,终于见到可以为自己申冤撑腰的明君。万千话语都涌上心间,却不知从哪句开始说起。这一刻,我有点想哭的冲动,不过我还是紧紧咬着嘴唇,努力将眼泪逼退。

   “谢均琴,你知道王老师为什么叫你来吗?”王老师的声音依旧温和。其实我大概知道,但我还是说了句“不知道”。他走到我面前的办公位置,缓缓坐下,那动作尽显儒雅与沉稳。他把手中的本子轻轻地翻开,一页一页纸张的摩擦声在寂静的办公室里显得格外清晰。我看到他翻到《我心中的老师》那页停下了,我的目光也随之停留在那一页。我侧目一看,本子上有好几处用红笔画出的波浪线,旁边还写了一段评语,那红色的线条如同温暖的火苗在我眼前跳动着。当王老师随手翻到最后一页文末处,我看到整整齐齐地写着一大段文字。我知道这是他用心写下的话语,依旧是醒目的红色,依旧是熟悉的正楷。这熟悉的画面,已经好久不见,有那么一刻让我觉得仿佛又回到了曾经,一切从未流逝。

   没等我细看那些文字的内容,眼里的泪水已经满溢,模糊了我的视线。王老师一边翻阅着我的作文本,一边轻声询问着我的近况。他的声音里能捕捉到一种不易察觉的关怀,每一个字都如同温柔的羽毛,轻拂心间。正说着,一抬眼看到我泪流满面的样子,他要说的话也只说出来一半,手上的动作也僵在那里。他看着我的时候,那眼神里满是心疼,仿佛在看一个受伤的孩子。那眼神中蕴含着无尽的慈爱与理解,让我的心瞬间融化。他的眼睛微微泛红,眼眶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

    他缓缓站起身,试图安慰我,一只手抬起又落下,落下又抬起最终也不知放到何处。他嘴唇微颤好似想说什么,却不经意让自己的眼泪落下来。此时的我,也同样手足无措。我们就那样静静地站着,相顾无言,唯有泪水从脸上滑落。半晌还是王老师整理好了情绪开了口:“这次的作文是我给你批改的,一字一句老师都有认真看过,说实话老师看了真的很感动。谢谢你对老师的这份感情,老师也因为有你这样的学生而感到高兴。但是回归现实,你还是要努力适应新老师。人生是充满变数的,我们只有适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适应你。……”他还说了许多的话,都是些鼓励、开导的话。言语中他摘取了我文章的语句着重解读,那认真的模样,就像在课堂上讲课一般。我认真听着王老师的每一句话,心想着只有他能认认真真看我写的文章,明白我文章里的好与坏。这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他还教我的时候,那是一种轻松又快乐的氛围。

   这篇文章就是我心的一面镜子,王老师全都看见了,也自然察觉到了我与李老师之间的那道看不见却很深的隔阂。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谢均琴,李老师刚接手这个班,或许不像我那样了解你们每一个人,但她也在努力,你要给她点时间。每个老师都有属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们不能因为一时不适应就全盘否定这个老师,这样无疑是伤害了老师也伤害了你自己。李老师也曾多次通过我了解你们班的学习情况,说明她也在默默地关注着你们。你是个有感情也懂事的孩子,要学会理解和包容她。给李老师一个机会,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好吗?”王老师的话还是那样深入我心,他的话就像海中的波浪,一点一点推着我成长。我开始反思自己,那些所做所为,似乎太过偏激,对李老师也太过苛刻了。

   此后,我就试着放下心中的成见,以一颗平和的心去发现李老师的优点。后来,我听说李老师也不容易,作为一名专业的美术老师改教语文,对她来说本来就是一大挑战。也听说,李老师在接收我们班以后,一直在努力向其他优秀的老师学习更好的讲课方法。但这些都不如那天我亲眼看到的那般深刻。

   那是一个很普通的下午,我抱着一摞英语作业本走进办公室,却看到办公室里空无一人,于是就把作业本直接放在英语老师的办公桌上。转身离开时,想起有一个同学没交,便想着给英语老师写张留言条,却奈何找不到笔。于是,我的目光转向后座李老师的办公桌,有一本翻开的书中躺着一支笔。正当我走过去拿起那支笔时,搁笔的那本书让我挪不开视线。仔细一看,原来是我们的语文书,目前摊开在我们即将要学的那一课。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笔记:有分段,有段落大意,有重点语句标注;符号有圈,有点,有波浪。看着这“惊鸿一片”,我愣住了。曾经的我,一直以为李老师讲课就是拿着教案念,却不曾想到幕后她竟然做了那么多功课。原来,是我用自己固执的偏见,亲手蒙住了自己的眼睛,让自己深陷迷雾看不清真相。原来我一直都是在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她,定义她,同时也在用自己的无知和狭隘深深囚禁着自己。

    离开办公室的前一刻,我把笔轻轻地夹在李老师桌上的书页间,顺便把周边稍显凌乱的物品一一归位。走出办公室时,柔和的阳光已洒满整个走廊,走在这亮澄澄光晕里,我仿佛看到心里那些偏见,那些迷雾已渐渐散去。

   经过这件事后,我也不再仅仅沉浸在对王老师的想念中,而是尝试接受李老师。而李老师似乎也察觉到了我的变化,她经常走到我身边与我谈心,会在我的作文中留下一些鼓励的话语,虽然不像王老师那般细致,但我也感受到了她的改变。

   如果说我的天空曾经经历暴雨,那么如今正是云开雾散之时。原来当一个人心境改变了,周遭的空气都变得新鲜了,呼吸也变得顺畅了。

   偶然的一天在操场遇到了王老师,他把我叫住了。他说:“谢均琴,有空把你写过的所有作文整理拿过来给我。”我听了很是疑惑,问到:“所有?”王老师很肯定地答了句:“是的,我想要把它收藏起来。”我听后激动万分,的确是莫大的荣幸,但同时我又有些为难。因为除了王老师教的那一年的作文,其余的我基本都撕掉了。因为我不想再看到它,那是一段情绪低落的日子。最后只收集到以前的两个作文本交给了王老师。我不打算把撕掉作文这件事告诉他,因为那一段满心灰凉的日子,都过去了。王老师给过我那么多温暖,从此以后,我只想让他看到我阳光朝气的模样。

   当拿着整理好的作文再次见到王老师时,他正在办公室批改作业。王老师接过那两个作文本,轻轻地翻开,手指触摸着页面上的文字,仿佛在用心感受着一段珍贵的回忆。他认真地望着我:“谢均琴,老师一直记得你写作文时的认真模样。你写文章是有天赋的,你的文字里有情感,有思考,这点难能可贵。”他的声音低沉而温暖,如同春日的微风。我静静地站在那里,看着王老师,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表的感动。他接着说:“每次看到你的作文,老师都会想起自己读书的时光,渴望理解,渴望被重视,渴望遇到心心相印的人能够懂你。即使现在老师不能教你了,但老师依然把你当成自己的学生,依然关注着你。不要觉得被冷落,只要你愿意,任何事情都可以来找老师。”我感觉自己都不能够再听下去,因为我的眼泪已经倾泄而下。原来,他一直都在默默地关心着我,也只有他懂我,而我却误以为他已经忘了我。王老师轻轻合上作文本,看着我,微笑着说:“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要泄气,一定要坚持你的热爱。”我用力地点点头,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鼓舞和动力。

   后来,学校有个征文,李老师第一时间找到我鼓励我参加,我没有推辞。不过总觉得自己忧郁得太久,对写作也懈怠了太久,肯定再也写不出好的作品。但是为了不让李老师失望,我还是沉下心来写了一篇名为《抒情曲》的文章。交上去以后,我的内心很平静,不再像以前那样奢求太多。于我而言,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本来就是一种情绪的释放。然而让人倍感意外的是,这篇文章竟被收录了,还上了书,同时得了稿费。这种感觉就像王维那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当一个人拥有了平和的心境对待当下的窘境,美好的事情偏偏赶来了。这篇文章,是我人生的处女作,是我走出消极与失落的见证,也是渴望拥有美好前景的一份真挚表达。写到最后,笔下的文字愈发光亮,那是冲破漫长黑暗后,乍见的一抹绚丽天光。

   世事漫随流水,一晃竟过去二十余年。往事如同走马一幕幕在脑海里闪现,最终浮于纸页。承蒙师恩,在那些困顿迷茫的日子,如同一盏明灯为我驱雾逐茫。老师的恩泽也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恒远,也将贯穿余生。


图片
图片

本文作者:谢均琴,女,1987年出生于重庆。在现实世界努力寻找六便士,在理想世界将文字筑成心中的白月光。喜欢音乐,诗歌和散文,有文字发表于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