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茶之源 【原文】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榈(bīng lǘ),蒂如丁香,根如胡桃。 【译文】茶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优良树种,树高一尺到数十尺不等。在巴山峡川一带,有树干粗到需两人合抱的古茶树,需砍下枝条才能采摘嫩叶。茶树外形似瓜芦,叶片像栀子叶,花朵如白蔷薇,果实类似棕榈籽,果蒂状如丁香,根部纹理与胡桃树根相似。 【原文】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其名,一曰茶,二曰槚(jiǎ),三曰蔎(shè),四曰茗,五曰荈(chuǎn)。 【译文】“茶”这个字,古代写法有的带草字头,有的带木字旁,也有草、木并用的结构。茶的名称有五种:一是“茶”,二是“槚”,三是“蔎”,四是“茗”,五是“荈”。 【原文】其地,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瘕(jiǎ)疾。 【译文】茶树生长的土壤品质分三等:最上等的生长在风化碎岩壤土中,中等的生长于栎树林腐殖土,下等的生长在黏重黄土里。若种植方法不当(如播种过密或覆土不实),茶树便难以茂盛。栽培方式类似种瓜,三年后可采摘。野生茶叶品质最佳,人工园栽次之;生长在向阳坡面且有林木遮阴的茶树,紫色嫩叶为上品,绿色次之;芽头肥壮似笋者优,细弱单芽者次;叶片反卷的茶青优质,平展的稍逊。至于背阴山谷的茶树,茶叶质地凝滞,饮用易引发腹中结块的病症,不宜采摘。 【原文】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 【译文】茶作为饮品,性味极寒,最适合品行高洁、崇尚俭德之人饮用。若遇暑热烦渴、胸闷头昏、眼睛干涩、四肢酸重或周身关节不适时,轻啜几口茶汤,其清润之效堪比佛经中的醍醐(酥油精华)与甘露(天降甘霖),能涤荡身心。 【原文】采不时,造不精,杂以卉莽,饮之成疾。茶为累也,亦犹人参。上者生上党,中者生百济、新罗,下者生高丽。有生泽州、易州、幽州、檀州者,为药无效,况非此者!设服荠苨(jì nǐ),使六疾不瘳(chōu)。知人参为累,则茶累尽矣。 【译文】若采茶不合时令、制茶工艺粗劣,或混入杂草,饮用后会引发疾病。茶的品质差异如同人参:上品产自上党(今山西长治),中品产自百济、新罗(今朝鲜半岛),下品产自高丽(今辽东至朝鲜北部)。至于泽州、易州、幽州、檀州(今华北地区)所产人参,药效微弱,更别提其他地区了!若误将形似人参的荠苨(桔梗伪品)当药服用,疾病难以治愈。明白人参因产地优劣而影响药效的道理,便知劣茶危害的根源。 二、茶之具 【原文】籝(yíng):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 【译文】籝(采茶竹器),又称篮、笼、筥,是用竹篾编织的容器,容量有五升、一斗、二斗、三斗等规格,采茶人背负着它来采摘茶叶。 【原文】灶:无用突者。 【译文】(制茶用的)炉灶:不需要设置烟囱的。 【原文】釜:用唇口者。 【译文】(煎茶用的)锅:须选用口沿外翻的(便于倾倒茶汤)。 【原文】甑(zèng):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芽笋并叶,畏流其膏。 【译文】(蒸茶用的)甑:用木或陶制成,腰部不用箍泥加固。内置竹编蒸屉(箅),用篾条固定于甑内。蒸茶时,鲜叶铺于屉上;蒸熟后取出。当锅底水将烧干时,需向甑内补水,并用三叉构树枝翻动蒸透的茶芽与叶片,以防茶汁流失。 【原文】杵臼:一曰碓(duì),惟恒用者为佳。 【译文】杵臼(捣茶工具):又名碓,以长期使用、磨合顺手的为佳。 【原文】规:一曰模,一曰棬(quān)。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 【译文】规(制茶模具),又称模、棬,用铁铸造而成,形状有圆形、方形或带花纹的样式。 【原文】承: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 【译文】承(制茶台座),又称台、砧,通常用石材制作。若不用石制,则选用槐木或桑木,将其半截埋入地下,确保稳固不晃动。 【原文】襜(chān):一曰衣。以油绢或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襜置承上,又以规置襜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 【译文】襜(制茶衬布),又称衣,用油绢、防雨布或破损的旧单衣制成。使用时将衬布铺在台座上,再将模具置于衬布上,以便压制茶饼。茶饼成型后,提起衬布即可轻松脱模更换。 【原文】芘(pí)莉:一曰籝子,一曰蒡莨,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箩,阔二尺以列茶也。 【译文】芘莉(晾茶竹器),又称籝子、蒡莨,用两根小竹竿制成:竹竿全长三尺,其中主体部分长二尺五寸,手柄部分长五寸。以竹篾编织成方形网眼,形似园丁用的土筐,筐体宽二尺,用于摊晾茶叶。 【原文】棨(qǐ):一曰锥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穿茶也。 【译文】棨(制茶穿孔工具),又称锥刀,刀柄用硬木制成,用于在茶饼中心穿孔(便于烘干或穿绳成串)。 【原文】扑:一曰鞭。以竹为之。穿茶以解茶也。 【译文】扑(制茶拍打工具),又称鞭,用竹子制成,用于穿透茶饼以便分解。 【原文】焙: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 【译文】焙(烘干茶饼的设施):在地面挖凿深二尺、宽二尺五寸、长一丈的坑道,上方砌筑高二尺的矮墙,墙面抹泥加固。 【原文】贯: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 【译文】贯(穿茶竹签):用削制的竹条制成,长二尺五寸,用于串起茶饼以便烘焙。 【原文】棚: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 【译文】棚(烘干架),又称栈,用木料搭建于焙坑上方,分上下两层,每层高一尺,用于分层烘干茶饼。茶饼半干时移至下层,全干后移至上层。 【原文】穿: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山峡川,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四五十斤为小穿。穿,旧作钗钏之“钏”字,或作贯“串”。今则不然,如“磨、扇、弹、钻、缝”五字,文以平声书之,义以去声呼之,其字以“穿”名之。 【译文】穿(茶饼穿串工具):江东、淮南地区剖竹制成;巴山峡川一带则用榖树皮搓绳制作。江东地区以一斤茶饼为一大串,半斤为一中串,四五两为一小串。峡中地区以一百二十斤茶饼为一大串,八十斤为一中串,四五十斤为一小串。“穿”字旧时写作“钏”(钗钏的“钏”),或作“串”。如今不再如此,而是像“磨、扇、弹、钻、缝”五字,书写为平声,读音为去声,字义以“穿”为准。 【原文】育: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塘煨火,令煴煴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 【译文】育(茶饼储存器):用木料作框架,竹篾编织器壁,外糊纸密封。内部设隔层,顶部有盖,底部有托架,侧面开一门,可关闭一扇。内置一容器,盛放炭火灰烬,保持微温状态。江南梅雨季节,需生火驱湿。 三、茶之造 【原文】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寸,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之芽者,发于藂薄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译文】采茶通常在二月、三月、四月间进行。茶芽如笋者,生长于风化碎岩沃土中,长至四五寸,形似薇、蕨初抽嫩芽,趁晨露未干时采摘。茶芽生于灌木丛中,有三枝、四枝、五枝并生的,选择其中挺拔者采摘。采茶当日,雨天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唯有晴朗天气方可采摘。采后依次进行蒸制、捣碎、压模、烘焙、穿串、封装,直至茶叶完全干燥。 【原文】茶有千万状,卤莽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fēng)牛臆者,廉襜(chān)然;浮云出山者,轮囷(qūn)然;轻飙拂水者,涵澹然。有如陶家之子,罗膏土以水澄泚之;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有如竹箨(tuò)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籭簁(shāi shāi)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译文】茶叶形态千差万别,粗略而言,有的如胡人皮靴,褶皱紧缩;有的似野牛胸肉,纹理分明;有的如浮云出山,盘旋卷曲;有的如微风拂水,涟漪荡漾。这些茶叶如同陶工筛洗细腻陶土,或如新垦土地经暴雨冲刷后留下的精华,皆为茶中上品。有的茶叶形似竹笋壳,枝干硬实,难以蒸捣,故其外形粗糙松散;有的如霜打荷叶,茎叶枯败,形态萎靡。此类茶叶皆属粗老劣质。 【原文】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或以光黑平正言佳者,斯鉴之下也。以皱黄坳垤(dié)言佳者,鉴之次也。若皆言佳及皆言不佳者,鉴之上也。何者?出膏者光,含膏者皱,宿制者则黑,日成者则黄;蒸压则平正,纵之则坳垤;此茶与草木叶一也。茶之否臧,存于口诀。 【译文】从采摘到封装,茶叶需经七道工序。从“胡靴”到“霜荷”,茶叶形态分为八等。仅以外观乌黑平整评判优劣,是低级的鉴别方法;以皱缩黄暗、凹凸不平为佳,是稍高明的鉴别;若能全面评价茶叶优缺点,才是最高明的鉴别。为何?因茶汁外溢则显光泽,内含茶汁则显皱缩;隔夜制作则色黑,当日制成则色黄;蒸压紧实则外形平整,任其自然则凹凸不平。茶叶与普通树叶并无本质区别。茶叶品质优劣,关键在于制茶技艺的掌握。 四、茶之器 【原文】风炉: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厚三分,缘阔九分,令六分虚中,致其杇墁。凡三足,古文书二十一字。一足云:“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云:“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云:“圣唐灭胡明年铸。”其三足之间,设三窗,底一窗以为通风漏烬之所。上用古文书六字:一窗之上书“伊公”二字;一窗之上书“羹陆”二字;一窗之上书“氏茶”二字,所谓“伊公羹,陆氏茶”也。置嵽嵲(dié niè)于其内,设三格:其一格有翟焉,翟者,火禽也,画一卦曰离;其一格有彪焉,彪者,风兽也,画一卦曰巽。其一格有鱼焉,鱼者,水虫也,画一卦曰坎。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兴火,火能熟水,故备其三卦焉。其饰,以连葩垂蔓、曲水方文之类。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其灰承作三足,铁柈(pán)抬之。 【译文】风炉:风炉用铜或铁铸造,形如古鼎。炉壁厚三分,口沿宽九分,炉内留六分空腔,便于涂抹耐火泥。炉有三足,每足铸有古文字,共二十一字。一足刻:“坎上巽下离于中”;一足刻:“体均五行去百疾”;一足刻:“圣唐灭胡明年铸。”三足之间开三窗,底部一窗用于通风漏灰。炉口上方铸六字古篆:一窗上刻“伊公”,一窗上刻“羹陆”,一窗上刻“氏茶”,合为“伊公羹,陆氏茶”。炉内设三格:一格绘翟(火鸟),旁画离卦;一格绘彪(风兽),旁画巽卦;一格绘鱼(水虫),旁画坎卦。巽主风,离主火,坎主水,风能助火,火能煮水,故以三卦象征烹茶原理。炉身装饰以连枝花卉、垂蔓藤纹、曲水方纹等图案。风炉可用熟铁锻造,也可用陶土烧制。灰承(接灰盘)为三足铁盘,托于炉下。 【原文】筥(jǔ):以竹织之,高一尺二寸,径阔七寸。或用藤,作木楦如筥形织之。六出圆眼。其底盖若利箧(qiè)口,铄之。 【译文】筥(茶具筐):用竹篾编织,高一尺二寸,直径七寸。也可用藤条,以木制模具辅助编织,筐身有六角形网眼。筐底与筐盖如利箧(箱箧)般平整,边缘打磨光滑。 【原文】炭挝:以铁六棱制之。长一尺,锐上丰,中执细,头系一小(钅展),以饰挝也,若今之河陇军人木吾也。或作槌,或作斧,随其便也。 【译文】炭挝(拨火工具):用六棱铁条制成,长一尺,前端尖细,中部握柄较细,末端系一小环作装饰,形似河陇地区军人用的木吾(木棒)。也可制成槌状或斧状,依个人习惯选用。 【原文】火筴(jiā):一名箸,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薹句鏁(suǒ)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 【译文】火筴(火钳),又名箸,形似日常使用的长筷,通体圆柱形,长一尺三寸(约43厘米)。顶端平直无装饰,无葱头状凸起或钩锁等附件,用铁或精炼铜制成。 【原文】鍑(fù):以生铁为之。今人有业冶者,所谓急铁,其铁以耕刀之趄炼而铸之。内抹土而外抹沙。土滑于内,易其摩涤;沙涩于外,吸其炎焰。方其耳,以令正也。广其缘,以务远也。长其脐,以守中也。脐长,则沸中;沸中,末易扬,则其味淳也。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但涉于侈丽。雅则雅矣,洁亦洁矣,若用之恒,而卒归于铁也。 【译文】鍑(茶釜):用生铁铸造。如今有专门从事冶铸的工匠,选用所谓“急铁”(即废耕犁回炉重炼的铁料)铸造。釜内壁抹耐火泥,外壁抹沙。内壁光滑便于清洗,外壁粗糙利于吸热。釜耳设计为方形,确保放置平稳;口沿宽大,便于倾倒;釜腹深长,利于集中火力。腹深则水沸于中心,茶末易扬,茶汤滋味醇厚。洪州(今江西)用瓷制釜,莱州(今山东)用石制釜。瓷釜与石釜虽雅致,但质地脆弱,难以持久。银釜洁净,但过于奢华。雅致固然雅致,洁净也足够洁净,但若长期使用,终究以铁釜最为实用。 【原文】交床:以十字交之,剜中令虚,以支鍑也。 【译文】交床(茶釜支架):用两根木条十字交叉,中间挖空,用以支撑茶釜。 【原文】夹:以小青竹为之,长一尺二寸。令一寸有节,节以上剖之,以炙茶也。彼竹之筱,津润于火,假其香洁以益茶味。恐非林谷间莫之致。或用精铁、熟铜之类,取其久也。 【译文】夹(茶夹):用小青竹制成,长一尺二寸。竹节以上一寸处剖开,用于夹取茶饼烘烤。嫩竹在火烤下渗出竹沥,其清香可增添茶味。若非山林间,恐难觅此物。也可用精铁或熟铜制作,取其经久耐用。 【原文】纸囊:以剡(shàn)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译文】纸囊(茶饼储存袋):用剡溪所产藤纸(质地白厚者)双层缝制,用于存放烤好的茶饼,防止香气散逸。 【原文】碾:碾以橘木为之,次以梨、桑、桐、柘为之。内圆而外方。内圆,备于运行也;外方,制其倾危也。内容堕而外无余。木堕,形如车轮,不辐而轴焉。长九寸,阔一寸七分。堕径三寸八分,中厚一寸,边厚半寸。轴中方而执圆。其拂末,以鸟羽制之。 【译文】碾(茶碾):碾槽以橘木制作,次选梨木、桑木、桐木、柘木。碾槽内圆外方:内圆便于碾轮运转,外方防止倾倒。碾槽内壁与碾轮(堕)紧密贴合,外壁无多余部分。碾轮形如无辐车轮,中心贯轴。碾槽长九寸,宽一寸七分。碾轮直径三寸八分,中心厚一寸,边缘厚半寸。轴中部为方形便于固定,两端为圆形便于手持。拂末(扫茶工具)用鸟羽制作。 【原文】罗合:罗末以合盖贮之,以则置合中。用巨竹剖而屈之,以纱绢衣之。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高三寸,盖一寸,底二寸,口径四寸。 【译文】罗合(茶粉筛具):将筛好的茶末放入盒中,盒内置茶匙(则)。罗筛用粗竹剖开弯曲成圈,覆以纱绢作筛网。茶盒用竹节或杉木弯曲制成,外涂漆。盒高(深)三寸,盖高一寸,底高二寸,口径四寸。 【原文】则:以海贝、蛎蛤之属,或以铜、铁、竹匕、策之类。则者,量也,准也,度也。凡煮水一升,用末方寸匕,若好薄者减之,嗜浓者增之。故云则也。 【译文】则(茶匙):用海贝、牡蛎壳或铜、铁、竹制匕、策等材料制作。则,意为量取、标准、度量。通常煮一升水,取一方寸匕的茶末,口味清淡者可减少,喜好浓茶者可增加。故称“则”。 【原文】水方:以椆(chóu)木、槐、楸(qiū)、梓等合之,其里并外缝漆之。受一斗。 【译文】水方(盛水容器):用椆木、槐木、楸木、梓木等板材拼合,内外接缝处均涂漆。容量为一斗。 【原文】漉水囊:若常用者。其格以生铜铸之,以备水湿,无有苔秽、腥涩之意;以熟铜,苔秽;铁,腥涩也。林栖谷隐者或用之竹木。木与竹非持久涉远之具,故用之生铜。其囊,织青竹以卷之,裁碧缣以缝之,纫翠钿以缀之,又作绿油囊以贮之。圆径五寸,柄一寸五分。 【译文】漉水囊(滤水器):形似日常用具。滤网用生铜铸造,以防锈蚀,避免滋生苔藓或产生腥涩味;熟铜易生苔,铁质易腥涩。山林隐士或有用竹木制作者,但竹木不耐久且不便携带,故以生铜为佳。滤袋用青竹篾编织成卷,裁碧色细绢缝制,缀以翠钿装饰,另配绿油布套收纳。滤网直径五寸,柄长一寸五分。 【原文】瓢:一曰牺杓(sháo),剖瓠为之,或刊木为之。晋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páo)。”匏,瓢也,口阔,胚薄,柄短。永嘉中,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茗,遇一道士云:“吾,丹丘子,祈子他日瓯牺之余,乞相遗也。”牺,木杓也。今常用以梨木为之。 【译文】瓢(舀水勺):又称牺杓,用葫芦剖开制成,或以木料雕刻。晋代舍人杜毓《荈赋》云:“酌之以匏。”匏即瓢,口阔、壁薄、柄短。永嘉年间,余姚人虞洪入瀑布山采茶,遇一道士自称丹丘子,嘱其日后以瓯牺之余茶相赠。牺即木杓,今常用梨木制作。 【原文】竹筴:或以桃、柳、蒲葵木为之,或以柿心木为之。长一尺,银裹两头。 【译文】竹筴(搅拌器):用桃木、柳木、蒲葵木或柿心木制成,长一尺,两端包银。 【原文】鹾簋(cuó guǐ):以瓷为之,圆径四寸,若合形。或瓶、或罍,贮盐花也。其揭,竹制,长四寸一分,阔九分。揭,策也。 【译文】鹾簋(盐罐):用瓷制成,直径四寸,形如盒状。或为瓶形、罍形,用于盛放盐花。其揭(盐匙)用竹制,长四寸一分,宽九分。揭即盐匙。【煮茶之时,需备鹾簋以贮盐,用以调和茶味。】 【原文】熟盂:以贮熟水。或瓷、或砂。受二升。 【译文】熟盂(盛沸水容器):用于存放沸水。材质或瓷或陶,容量二升。 【原文】碗:越州上,鼎州、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则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晋杜毓《荈(chuǎn)赋》所谓:“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越州也,瓯越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以下。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红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译文】碗(茶碗):越州(今浙江绍兴)所产最佳,鼎州(今陕西泾阳)、婺州(今浙江金华)次之;岳州(今湖南岳阳)所产亦佳,寿州(今安徽寿县)、洪州(今江西南昌)次之。有人认为邢州(今河北邢台)瓷优于越州瓷,实为谬误。若邢瓷似银,则越瓷似玉,此邢不如越之一;若邢瓷似雪,则越瓷似冰,此邢不如越之二;邢瓷白而茶汤显红,越瓷青而茶汤显绿,此邢不如越之三。晋代杜毓《荈赋》云:“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瓯即越州,越州瓷最佳,其碗口沿不外翻,底足外翻且浅,容量不足半升。越州瓷、岳州瓷皆呈青色,青色衬托茶汤,茶汤呈红白色。邢州瓷白,茶汤显红;寿州瓷黄,茶汤显紫;洪州瓷褐,茶汤显黑,皆不适宜盛茶。 【原文】畚(běn):以白蒲卷而编之,可贮碗十枚,或用筥。其纸帊(pà)以剡纸夹缝令方,亦十之也。 【译文】畚(碗篮):用白蒲草编织而成,可存放十只茶碗,或用竹筥代替。其衬纸用剡溪纸双层缝制,裁成方形,亦以十张为一组。 【原文】札:缉栟榈皮,以茱萸木夹而缚之,或截竹束而管之,若巨笔形。 【译文】札(洗刷工具):用棕榈皮搓成绳,以茱萸木夹紧捆扎,或截竹管束成束,形如大号毛笔。 【原文】涤方:以贮洗涤之余。用楸木合之,制如水方,受八升。 【译文】涤方(废水容器):用于存放洗涤废水。用楸木板拼合,形制如水方,容量八升。 【原文】滓方:以集诸滓,制如涤方,受五升。 【译文】滓方(茶渣容器):用于收集茶渣,形制如涤方,容量五升。 【原文】巾:以絁布为之。长二尺,作二枚,互用之,以洁诸器。 【译文】巾(茶巾):用粗绸布制作。长二尺,备两条交替使用,用于擦拭茶具。 【原文】具列:或作床,或作架。或纯木、纯竹而制之;或木或竹,黄黑可扃漆者。长三尺,阔二尺,高六寸。具列者,悉敛诸器物,悉以陈列也。 【译文】具列(茶具架):或制成床形,或制成架形。材质或纯木、纯竹;或木竹混制,可涂黄黑漆并加锁。长三尺,宽二尺,高六寸。具列用于收纳所有茶具,整齐陈列。 【原文】都篮:以悉设诸器而名之,以竹篾,内作三角方眼,外以双篾阔者经之,以单篾纤者缚之,递压双经,作方眼,使玲珑。高一尺五寸,底阔一尺,高二寸,长二尺四寸,阔二尺。 【译文】都篮(茶具提篮):因可收纳全部茶具而得名。用竹篾编织,内层为三角形网眼,外层以宽篾为经线,细篾为纬线,交替编织成方形网眼,结构精巧。篮高一尺五寸,底宽一尺,底高二寸,长二尺四寸,宽二尺。 五、茶之煮 【原文】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biāo)焰如钻,使凉炎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候炮出培塿(lǒu)状虾蟆背,然后去火五寸。卷而舒,则本其始,又炙之。若火干者,以气熟止;日干者,以柔止。 【译文】炙烤茶饼时,切勿在有风吹动余火的场所烘烤,火苗如锥刺般飘忽,会导致受热不均。手持茶饼贴近火源,反复翻转,待表面烤出如土丘状凸起的蛤蟆背般小泡时,将茶饼移至离火五寸处稍烘。若茶饼卷曲处重新舒展,需移回原位复烤。火烘茶饼以水汽散尽为度,日晒茶饼则以质地回软为佳。 【原文】其始,若茶之至嫩者,蒸罢热捣,叶烂而芽笋存焉。假以力者,持千钧杵亦不之烂,如漆科珠,壮士接之,不能驻其指。及就,则似无穰骨也。炙之,则其节若倪倪如婴儿之臂耳。既而,承热用纸囊贮之,精华之气无所散越,候寒末之。 【译文】(炙茶时)若为极嫩的茶叶,蒸青后趁热捣碎,叶片虽烂但芽尖(芽笋)仍保持完整。此时芽尖质地坚韧,即使壮汉用千钧重的杵也无法捣烂,如同涂漆的圆珠,壮士触碰亦难握稳。捣制完成后,茶叶已无硬梗残留。炙烤时,茶饼表面形成的纹路如同婴儿手臂般柔嫩。炙好后立即用纸囊包裹,锁住茶香精华,待冷却后再碾成茶末。 【原文】其火,用炭,次用劲薪。其炭曾经燔炙,为膻腻所及,及膏木、败器,不用之。古人有劳薪之味,信哉! 【译文】煮茶用火,首选木炭,其次选用坚实耐烧的硬木柴。若木炭曾沾染过油脂腥膻,或含油脂的木材(如松柏)、腐朽的旧木器,皆不可用。古人所谓“劳薪(反复使用的旧柴)有异味”,确实如此! 【原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又水多流于山谷者,澄浸不泄,自火天至霜郊以前,或潜龙蓄毒于其间,饮者可决之,以流其恶,使新泉涓涓然,酌之。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水,取汲多者。 【译文】煮茶用水,以山泉水为最佳,江水次之,井水最次。山泉水中,应选择钟乳石间渗出的泉水或石池中缓慢漫流的活水;瀑布急流处的水不可饮用,长期饮用易患颈部疾病。若山谷中有积滞不泄的静水,自盛夏至霜降前,可能滋生毒素,饮用前需开沟疏导,排尽污水,待新泉涌流后再取用。江水应取远离人居的江段,井水则选常被汲取的活井。 【原文】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卤舀)鹼”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筴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译文】水沸腾时,初现如鱼眼般的小泡并伴有轻微声响,为第一沸;锅缘水泡如泉涌连珠,为第二沸;水面翻腾起浪,为第三沸。三沸之后,水已过老,不可再用于煮茶。初沸时,按水量比例调入盐调味,舀去浮沫(避免茶汤含咸涩杂味)。第二沸时,舀出一瓢沸水备用,用竹筴在锅心快速搅动形成漩涡,将茶末对准漩涡中心投入。待水势如奔腾的波涛溅起沫子,倒入先前舀出的沸水止沸,以保留茶汤精华。 【原文】凡酌,至诸碗,令沫饽均。沫饽,汤之华也。华之薄者曰沫,厚者曰饽,轻细者曰花,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其沫者,若绿钱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樽俎之中。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若积雪耳。《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烨若春”,有之。 【译文】分茶入碗时,须使茶沫均匀分布。茶沫是茶汤的精华:稀薄者称“沫”,厚重者称“饽”,轻盈细腻者称“花”。“沫”如绿萍浮于水岸,又如菊花瓣飘落杯盏;“花”似枣花轻漾于环池水面,或如曲折潭渚初生的青萍,亦如晴空下片片鱼鳞状浮云;“饽”则是茶末煮沸后反复激荡出的厚重泡沫,洁白如积雪。《荈赋》所言“明亮似积雪,灿烂如春日繁花”,正是此景。 【原文】第一煮水沸,弃其沫,之上有水膜如黑云母,饮之则其味不正。其第一者为隽永,或留熟盂以贮之。以备育华救沸之用。诸第一与第二、第三碗次之,第四、第五碗外,非渴甚莫之饮。凡煮水一升,酌分五碗,乘热连饮之,以重浊凝其下,精英浮其上。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 【译文】初次煮沸的水,需撇去浮沫。此时水面若形成如黑云母般的薄膜,饮用则茶味不正。第一道煮出的茶汤最为醇厚(称为“隽永”),可舀入熟盂备用,用于后续止沸或增添茶味。茶汤品质依次递减:第一、二、三碗尚可饮用,第四、五碗滋味寡淡,若非极度口渴不必饮用。通常一升水煮茶分五碗,需趁热连续饮用,因茶汤中厚重物质沉底,精华浮于上层。若茶汤冷却,精华随热气散失,即便饮用也难以吸收其养分。 【原文】茶性俭,不宜广,广则其味黯澹。且如一满碗,啜半而味寡,况其广乎! 【译文】茶的本性适宜少量水冲泡,不宜用过多水,水量过多则茶味淡薄无味。好比一大碗茶,喝到一半时滋味已寡淡,更何况水量过多呢! 【原文】其色缃也,其馨也,其味甘,槚也;不甘而苦,荈也;啜苦咽甘,茶也。 【译文】(茶汤)色泽浅黄,香气清雅,滋味甘甜者,称为“槚”(嫩茶);滋味不甜而显苦涩者,称为“荈”(老叶茶);入口微苦而后回甘的,方为真茶。 六、茶之饮 【原文】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 【译文】有翼能飞的(鸟)、有毛善走的(兽)、开口能言的(人),这三类生命皆依存于天地,靠饮食维系生存,而饮用的意义何其深远!解渴时饮水,消愁时饮酒,驱除困倦时饮茶。 【原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俞间,以为比屋之饮。 【译文】茶作为饮品,起源于神农氏,周代鲁国公时已有记载。春秋齐国晏婴、汉代扬雄与司马相如、三国东吴韦曜、晋代刘琨、张载、陆纳、谢安、左思等名士,皆有饮茶记载。饮茶之风渐入世俗,至唐代臻于鼎盛,长安、洛阳及荆州、渝州一带,家家户户皆饮茶成习。 【原文】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痷(ān)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 【译文】饮茶方式有粗茶(叶茶)、散茶(散叶)、末茶(茶粉)、饼茶(茶饼)之分。制茶时需经砍碎、熬煮、烘干、舂捣等工序,将茶贮于瓶罐中,以沸水冲泡,称为“痷茶”(类似浸泡茶)。或加入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等配料,长时间熬煮至百沸,或搅拌令其顺滑,或撇去浮沫,这等茶汤无异于沟渠废水,然民间却沿袭成俗。 【原文】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凡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 【译文】唉!天地孕育万物,皆有精妙之处,而人类所掌握的技艺往往流于浅易。居所追求房屋之极精,衣着追求服饰之极精,饮食追求酒馔之极精;而饮茶则需攻克九大难关:一为制茶,二为鉴茶,三为择器,四为选火,五为择水,六为炙茶,七为碾末,八为烹煮,九为品饮。阴雨天采摘、夜间烘焙,违背制茶之法;仅凭咀嚼辨味、嗅闻判香,并非鉴茶正道;沾染腥膻的锅与碗,绝非合宜茶器;油脂木柴或厨房炭火,不可用作茶火;急流积水,非烹茶良水;外熟内生的茶饼,炙烤不当;茶末粗若青粉、细如浮尘,碾制失度;匆忙搅动茶汤,烹煮技法谬误;夏日狂饮、冬日停饮,背离饮茶时序。 【原文】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座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译文】茶品珍稀鲜美、香气浓烈的,分茶三碗;品质次一等的,分茶五碗。若座中有五位客人,分三碗;七位客人,分五碗;若客人在六人以下,不必限定碗数,但按实际人数减少一碗,用预留的“隽永”茶汤补足缺少的一碗量即可。 七、茶之事 【原文】三皇:炎帝神农氏。 【译文】三皇:此处指炎帝神农氏(传说中三皇之一)。 【原文】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 【译文】周代:鲁国公姬旦(周公)、齐国宰相晏婴。 【原文】汉:仙人丹丘子,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扬执戟雄。 【译文】汉代:仙人丹丘子、隐士黄山君,文园令司马相如,执戟郎扬雄。 【原文】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 【译文】东吴:归命侯孙皓,太傅韦曜(字弘嗣)。 【原文】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统,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稽内史俶,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新安任育长,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 【译文】晋代:晋惠帝司马衷,司空刘琨及其侄兖州刺史刘演,黄门侍郎张载(字孟阳),司隶校尉傅咸,太子洗马江统,参军孙楚,记室左思(字太冲),吴兴太守陆纳及其侄会稽内史陆俶,冠军将军谢安(字安石),弘农太守郭璞,扬州刺史桓温,舍人杜毓,武康小山寺僧人法瑶,沛国夏侯恺,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新安任育长,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之妻,广陵老妇,河内山谦之。 【原文】后魏:琅琊王肃。 【译文】北魏:琅琊人王肃。 【原文】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昭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 【译文】南朝宋:新安王刘子鸾,其弟豫章王刘子尚,鲍照之妹鲍令晖,八公山僧人谭济。 【原文】齐:世祖武帝。 【译文】南朝齐:世祖武皇帝萧赜(齐武帝)。 【原文】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 【译文】南朝梁:廷尉刘孝绰,隐士陶弘景。 【原文】皇朝:徐英公勣。 【译文】本朝(唐代):英国公徐勣(李勣)。 【原文】《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槚,苦荼。” 【译文】《神农食经》记载:“长期饮茶,可使人身体强健,精神愉悦。” 周公所著《尔雅》解释:“槚,即苦茶。” 【原文】《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译文】《广雅》记载:“荆州与巴蜀一带将茶叶制成茶饼,若茶叶较老,则以米浆黏合成型。煮茶时,先将茶饼烤至焦红,捣碎成末,置入瓷器中以沸水冲泡,并加入葱、姜、橘皮调味。此茶可醒酒,饮后令人精神振奋,难以入眠。” 【原文】《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译文】《晏子春秋》记载:“晏婴担任齐景公的宰相时,饮食简朴,仅吃糙米饭,配以烤三只鸟、五个蛋,以及茶(茗)和蔬菜。” 【原文】司马相如《凡将篇》:“鸟、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niè)、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蠊、萑(huán)菌、荈(chuǎn)诧、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莞、椒、茱萸。” 【译文】司马相如《凡将篇》列举药材:“鸟头、桔梗、芫花、款冬花、贝母、黄柏、蒌叶、黄芩、甘草、芍药、肉桂、漏芦、蜚蠊、萑菌、茶(荈诧)、白蔹、白芷、菖蒲、芒硝、莞草、花椒、茱萸。” 【原文】《方言》:“蜀西南人谓荼曰蔎。” 【译文】《方言》记载:“蜀地西南一带的人称茶为'蔎’。” 【原文】《吴志·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荈以代酒。” 【译文】《吴志·韦曜传》记载:“孙皓每次设宴,规定在座者必须饮满七升酒,即便不能喝完,也要强行灌尽。韦曜酒量不过二升,孙皓起初因礼遇优待,暗中赐茶给他代替酒饮。” 【原文】《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纳兄子俶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惟茶果而已。俶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译文】现代《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任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曾欲拜访他(《晋书》记载陆纳时任吏部尚书)。陆纳的侄子陆俶见叔父未做款待准备,不敢询问,便私下备好十余人份的宴席。谢安到来后,陆纳仅奉茶与果品招待。陆俶却摆出丰盛酒肴,山珍海味俱全。待谢安离去,陆纳以杖责打陆俶四十下,训斥道:'你既不能为叔父增光,为何玷污我素来清廉的作风?’” 【原文】《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惟下七奠柈茶果而已。” 【译文】《晋书》记载:“桓温担任扬州牧时,生性节俭,每次设宴待客,只摆上七盘茶点招待。” 【原文】《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译文】《搜神记》记载:“夏侯恺因病去世,其同族名为苟奴者能通灵见鬼,目睹夏侯恺的鬼魂归来牵走马匹,并使其妻患病。夏侯恺鬼魂头戴平上帻(一种头巾),身着单衣,坐在生前所用西墙边的大床上,向人索要茶饮。” 【原文】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需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致之。” 【译文】刘琨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中写道:“先前收到安州所产干姜一斤、肉桂一斤、黄芩一斤,这些都是我需要之物。我体内郁结烦闷,常需依赖真茶缓解,你可为我置办些寄来。” 【原文】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为廉事打破其器具。后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妪何哉?” 【译文】傅咸在《司隶教》中质问:“听闻南方有一蜀地老妇制作茶粥贩卖,负责监察的官吏却砸毁她的器具。后来她改在市集卖饼,为何又禁止茶粥贩卖以刁难这老妇?” 【原文】《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予,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余,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译文】《神异记》记载:“余姚人虞洪进山采茶,遇见一位道士牵着三头青牛,带虞洪到瀑布山,说道:'我是丹丘子,听说你善于备茶,一直想得你馈赠。山中有一株大茶树,可供你采摘,望你日后若有茶汤盈余,能赠我些许。’虞洪于是设立祭坛供奉丹丘子,后来常让家人入山,果然采得这株大茶树所产的茶。” 【原文】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皙。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蕙芳,眉目灿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荼荈剧,吹嘘对鼎䥶(lì)。” 【译文】左思《娇女诗》中写道:“我家有娇俏小女,肌肤白皙透亮。幼女名叫纨素,口齿伶俐清晰。长女名为蕙芳,眉目如画明艳。嬉戏穿梭于园林,未熟果实便摘下。贪看花丛冒风雨,片刻往返千百次。心念煮茶事急切,对着茶鼎吹火忙。” 【原文】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扬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hǎi),吴馔逾蟹蝑(xū)。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译文】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写道:“敢问此处可是扬雄旧居?遥想当年司马相如宅邸。程郑、卓王孙累财千金,骄奢堪比王侯。门前车马络绎,宾客锦带佩吴钩。珍馐玉鼎随时进献,百味调和精妙绝伦。穿林采摘秋橘,临江垂钓春鱼。鱼子酱胜似龙肉羹,吴地佳肴美过蟹酱。香茶冠绝六饮(水、浆、醴、凉、医、酏(yǐ)),醇味名扬九州。人生若求安乐,此方水土足可怡情。” 【原文】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恒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译文】傅巽《七诲》列举各地名产:“蒲陶(葡萄)、宛柰(宛地苹果),齐地柿子、燕地栗子,恒阳黄梨,巫山红橘,南中茶叶,西域冰糖。” 【原文】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羹各一杯”。 【译文】弘君举《食檄》载:“主客寒暄礼毕,应奉上如霜似雪的清茶;酒过三巡后,依次呈上甘蔗汁、木瓜露、元李浆、杨梅饮、五味汤、橄榄露、悬豹脯、葵菜羹各一盏。” 【原文】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蓼(liǎo)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译文】孙楚《歌》中写道:“茱萸生于芳树之巅,鲤鱼出自洛水清泉。白盐产自河东之地,优质豆豉源出鲁渊。姜、桂、茶、老茶皆出巴蜀,花椒、柑橘、木兰生于高山。蓼蓝、紫苏长于沟渠,精米稗子产自良田。” 【原文】华佗《食论》:“苦荼久食,益意思。” 【译文】华佗《食论》记载:“长期饮用苦茶,有益于保持思维清晰。” 【原文】壶居士《食忌》:“苦荼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 【译文】壶居士《食忌》记载:“长期食用苦茶可羽化登仙;若与韭菜同食,则使人身体沉重。” 【原文】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荼,晚取为茗,或一曰荈,蜀人名之苦荼。” 【译文】郭璞《尔雅注》解释:“茶树矮小似栀子,冬季生叶,可煮作羹汤饮用。今人称早采的茶为'荼’,晚采的为'茗’,或统称'荈’,蜀地(四川)人则称其为'苦荼’。” 【原文】《世说》:“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荼?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申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耳。’” 【译文】《世说》记载:“任瞻,字育长,年少时名声颇佳,渡江后便意志消沉。一次宴席间侍者奉上茶饮,他问道:'这是荼还是茗?’察觉旁人神色怪异,连忙改口辩解:'方才我只是问这茶是热的还是凉的。’” 【原文】《续搜神记》:“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余,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译文】《续搜神记》记载:“晋武帝时期,宣城人秦精常到武昌山采摘茶叶,一次遇见一个浑身长毛的野人,身高一丈多,野人带秦精到山下,指给他一片茶树丛后离开。片刻后又折返,伸手从怀中掏出橘子赠予秦精。秦精惊恐,背着茶叶逃回家中。” 【原文】《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 【译文】《晋四王起事》记载:“晋惠帝蒙难流亡,返回洛阳时,宦官用陶碗盛茶进献给他。” 【原文】《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每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余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译文】《异苑》记载:“剡县陈务之妻,早年丧夫与二子寡居,素爱饮茶。因宅院中有座古墓,每次饮茶前必先祭奠。二子厌烦道:'古墓无知,何必白费心力!’欲掘墓毁之,母亲竭力阻止方罢。当夜,陈务妻梦见一人说:'我居此墓三百余年,你的两个儿子屡欲毁墓,幸得你保护,又享你所祭茶茗,纵是朽骨,岂敢忘恩不报?’次日晨,庭院中现十万铜钱,似久埋地下,唯穿钱绳崭新。母亲告知二子,二人羞愧,自此祭祀愈发虔诚。” 【原文】《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zhí)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译文】《广陵耆老传》记载:“晋元帝时期,有一老妇人每日清晨独自提一茶器,到市集卖茶。市人争相购买,从早到晚,茶器中的茶汤丝毫不见减少。她将所得钱财尽数分给路边孤寡贫苦的乞丐。有人疑其行巫术,官府法曹官员将她拘捕入狱。当夜,老妇人手持所售茶的茶器,从牢房窗户中飞身而出,消失无踪。” 【原文】《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 【译文】《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惧严寒酷暑,常吞食小石子。他服用的药物散发松脂、桂皮与蜂蜜的香气,日常仅饮用茶苏(酥油茶)。” 【原文】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元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君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荼。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译文】释道该所著《续名僧传》记载:“南朝宋僧人法瑶,俗姓杨,河东(今山西)人。元嘉年间(424-453年)渡江南下,遇沈演之(字台真)后,受邀驻锡武康小山寺,时年已近七十。法瑶日常饮食仅以茶为食('饭所饮荼’)。永明年间(483-493年),南朝齐武帝下诏命吴兴地方官吏礼聘其入京,此时法瑶年七十九岁。” 【原文】宋《江氏家传》:“江统,字应元,迁愍怀太子洗马。尝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xī)、面、篮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译文】《江氏家传》记载:“江统,字应元,升任愍怀太子的洗马(官职)。他曾上奏劝谏:'如今西园(皇家园林)公然售卖醋、面食、竹篮、蔬菜、茶叶等物,实属有损国家体统。’” 【原文】《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荼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荼茗?’” 【译文】《宋录》记载:“新安王刘子鸾、豫章王刘子尚前往八公山拜访昙济道人。道人奉上茶饮,子尚品后感叹:'此茶犹如天降甘露,怎能仅以普通茶饮称之?’” 【原文】王微《杂诗》:“寂寂掩高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槚。” 【译文】王微《杂诗》写道:“寂然掩闭高阁门,空荡冷落广厦间。久待君归终不至,今束衣带就茶前。” 【原文】鲍昭妹令晖著《香茗赋》。 【译文】鲍照的妹妹鲍令晖著有《香茗赋》。 【原文】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译文】南齐世祖武皇帝在《遗诏》中说:“我的灵位前切勿用牲畜祭祀,只需摆放饼食与水果、茶饮、干米饭、酒和肉干即可。” 【原文】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zū)、脯、酢(cù)、茗八种。气苾(bì)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埸(yì)擢翘,越葺精之美。羞非纯束野麋,裛(yì)似雪之鲈;鲊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粮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 【译文】梁代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写道“承蒙传诏官李孟孙宣示殿下教令,赐赠米、酒、瓜、笋、腌菜、肉脯、醋、茶等八种物品。新城稻米清香扑鼻,云松佳酿醇厚芬芳。江畔新笋破土拔节,珍贵胜过昌蒲嫩茎;边地精选瓜果鲜嫩,精妙超越葺草之美。所赐肉脯非寻常捆束的野鹿肉,而如霜雪包裹的鲈鱼般洁净;醋渍鱼鲊不同于陶罐所贮河鲤,其晶莹似美玉璀璨。茶品堪比上等精米,醋香犹望柑橘之酸。免我千里奔波舂粮之苦,省却三月储粮之劳。小人感怀恩惠,殿下大德永志不忘。” 【原文】陶弘景《杂录》:“苦茶,轻身换骨,昔旦丘子、黄山君服之。” 【译文】陶弘景《杂录》记载:“苦茶能使人身体轻盈、脱胎换骨,古代的丹丘子、黄山君曾服用它。” 【原文】《后魏录》:“琅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羹。及还北地,又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译文】《后魏录》记载:“琅琊人王肃曾在南朝为官,喜好饮茶、食莼菜羹。后归返北地(北魏),又偏爱羊肉与酪浆(乳制品)。有人问他:'茶与酪浆相比如何?’王肃答:'茶不配给酪浆当奴仆(喻茶远不及酪浆)。’” 【原文】《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菝葜(bá qiā)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芼辈。” 【译文】《桐君录》记载: “西阳、武昌、庐江、晋陵等地盛产好茶,江东人善制清茶(不加配料)。茶汤浮有沫饽(茶沫),饮用有益健康。其他可制饮的植物,多取叶为用,如天门冬、菝葜则取根入药,均有益于人。巴东地区另有真茗茶,煎煮饮用会令人清醒不眠。民间常煮檀树叶与大皂李叶作茶,性寒凉。南方有瓜芦木,叶似茶而味极苦涩,将其捣碎制为屑茶,饮用亦可彻夜不眠。煮盐工多饮此茶,而交州、广州最重此俗,客至必先奉上,并添加香料调配。” 【原文】《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译文】《坤元录》记载:“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处有无射山,当地民族习俗每逢吉庆节日,亲族便聚集于山上歌舞。此山多生茶树。” 【原文】《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 【译文】《括地图》记载:“临遂县东面一百四十里处有一条名为茶溪的溪流。” 【原文】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荈。” 【译文】山谦之《吴兴记》记载:“乌程县西面二十里处有座温山,出产御用茶(贡茶)。” 【原文】《夷陵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州等山,茶茗出焉。” 【译文】《夷陵图经》记载:“黄牛山、荆门山、女观山、望州山等山脉,皆出产茶叶。” 【原文】《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译文】《永嘉图经》记载:“永嘉县东面三百里处有一座白茶山。”(永嘉县为隋代行政区划(今浙江温州),而“东三百里”的地理方向存在争议。现代学者陈椽、张天福等考证认为“东三百里”应为“南三百里”的笔误,实际指向福建福鼎的太姥山。) 【原文】《淮阴图经》:“山阴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译文】《淮阴图经》记载:“山阴县南面二十里处有一片茶坡(产茶的山坡)。” 【原文】《茶陵图经》:“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译文】《茶陵图经》记载:“茶陵这一地名,所指的正是山陵与深谷间生长茶树(茶茗)的地方。” (注:“茶陵”即今湖南省茶陵县,为全国唯一以“茶”命名的县级行政区。) 【原文】《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 【译文】《本草·木部》记载:“茗(茶),即苦茶。味甘带苦,性微寒,无毒。主治瘘疮,能利尿,消除痰热口渴,并使人减少睡眠。秋季采摘的茶味苦,主降气、助消化。《本草注》补充:'茶通常在春季采摘。’” 【原文】《本草·菜部》:“苦菜,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一名茶,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 【译文】《本草·菜部》记载:“苦菜,又名荼、选、游冬,生长于益州的山谷与道路旁,寒冬不凋谢。三月三日采摘,晒干。《本草注》补充:'推测此即现今的茶,可令人不眠。’” 《本草注》进一步解释:“按《诗经》所言'谁谓荼苦’(谁说荼味苦),又云'堇荼如饴’(堇菜与荼菜甘甜如饴),皆指苦菜。陶弘景称其为苦茶,属木本植物,非蔬菜类。茗(茶)在春季采摘,称为苦茶。” 【原文】《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敷之。” 【译文】《枕中方》记载:“治疗多年不愈的瘘疮:将苦茶(茶叶)与蜈蚣一同炙烤至香气透出、质地酥脆,取等量混合,捣碎过筛。以甘草煎煮的汤汁清洗患处后,将药末外敷。” 【原文】《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茶、葱须煮服之。” 【译文】《孺子方》记载:“治疗小儿不明原因惊厥:取苦茶(茶叶)与葱须一同煎煮,服用汤汁。” 八、茶之出 【原文】山南:以峡州上,襄州、荆州次,衡州下,金州、梁州又下。 【译文】山南地区茶叶品第:上等:峡州(今湖北宜昌);中等:襄州(今湖北襄阳)、荆州(今湖北荆州);下等:** 衡州(今湖南衡阳);更次:金州(今陕西安康)、梁州(今陕西汉中)。 【原文】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 【译文】淮南地区茶叶品第:上等:光州(今河南潢川);中等:义阳郡(今河南信阳)、舒州(今安徽安庆);下等:寿州(今安徽寿县);更次:蕲州(今湖北蕲春)、黄州(今湖北黄冈)。 【原文】浙西:以湖州上,常州次,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润州、苏州又下。 【译文】浙西地区茶叶品第:上等:湖州(今浙江湖州);中等:常州(今江苏常州);下等:宣州(今安徽宣城)、杭州(今浙江杭州)、睦州(今浙江建德)、歙州(今安徽歙县);更次:润州(今江苏镇江)、苏州(今江苏苏州)。 【原文】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 【译文】剑南地区茶叶品第:上等:彭州(今四川彭州);中等:绵州(今四川绵阳)、蜀州(今四川崇州);下等:邛州(今四川邛崃)、雅州(今四川雅安)、泸州(今四川泸州);更次:眉州(今四川眉山)、汉州(今四川广汉)。 【原文】浙东:以越州上,明州、婺州次,台州下。 【译文】浙东地区茶叶品第:上等:越州(今浙江绍兴);中等:明州(今浙江宁波)、婺州(今浙江金华);下等:** 台州(今浙江台州)。 【原文】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 【译文】黔中地区所产的茶,来自思州(今贵州沿河县周边)、播州(今贵州遵义市)、费州(今贵州岑巩县附近)、夷州(今贵州凤冈县周边)。 【原文】江西:生鄂州、袁州、吉州。 【译文】江西地区所产的茶,来自鄂州(今湖北鄂州)、袁州(今江西宜春)、吉州(今江西吉安)。 【原文】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其思、播、费、夷、鄂、袁、吉、福、建、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译文】岭南地区产茶地:福州(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韶州(今广东韶关)、象州(今广西象州)。至于思州(今贵州岑巩)、播州(今贵州遵义)、费州(今贵州思南)、夷州(今贵州石阡)、鄂州(今湖北武汉)、袁州(今江西宜春)、吉州(今江西吉安)及上述福州、建州、韶州、象州共十一州的具体产茶情况不详,但偶得这些州所产之茶,滋味极为上佳。 九、茶之略 【原文】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复以火干之,则棨、扑、焙、贯、棚、穿、育等七事皆废。 【译文】若在早春寒食节前后(禁火期间)制茶,茶农于山间寺庙或茶园中集体采摘鲜叶,经蒸青、捣碎后,直接以火烘干。如此,则棨(锥刀)、扑(竹鞭)、焙(焙坑)、贯(竹签)、棚(烘架)、穿(穿茶工具)、育(储茶器)等七道工序皆可省略。 【原文】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列具废。用槁薪、鼎䥶之属,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以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藟(lěi)跻岩,引絙(gēng)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筴、札、熟盂、鹾(cuó)簋(guǐ)悉以一筥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译文】煮茶器具的使用,依环境与人数可适当省略:若于松林间平坦岩石上设席,则风炉、灰承、炭挝、火筴、交床等器具可省。用干柴与锅釜直接烹煮即可。若临近泉水溪涧,水方(储水器)、涤方(废水器)、漉水囊(滤水器)可省。若饮茶者在五人以下,且茶末足够精细,则可省去茶罗(筛粉器)。若需攀藤登山、拉绳入洞,于山口烤茶碾末,以纸包或盒贮携带,则茶碾、拂末(扫茶器)可省。瓢、碗、筴(搅拌器)、札(刷器)、熟盂(沸水器)、鹾簋(盐罐)等可统一装入竹筥(筐篮),则都篮(专用茶具提篮)可省。在城镇之中、王公贵族府邸,必须严格备齐二十四种茶具,缺一不可,否则茶事无法完满。 十、茶之图 【原文】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译文】将《茶经》内容用素白绢帛分四幅或六幅书写,悬挂陈列于茶席四周。如此,茶的起源、制茶工具、制作工艺、烹饮器具、煮茶方法、品饮礼仪、茶事典故、产地品第、简略制法等章节,观者即可直观通览,整部《茶经》要义由此完整呈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