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后金铁骑如秋风扫落叶般席卷辽东,明军主力在辽东被打得满地找牙,就在这片哀鸿遍野中,毛文龙横空出世。毛文龙带着几百号人就敢闯辽东,竟然还神奇地在皮岛站稳了脚跟。皮岛是个啥地方?一个鸟不拉屎的荒岛,连草都长得稀稀拉拉,但毛文龙愣是把这里建成了'敌后抗金总部':他招募辽东难民,老弱种田,精壮从军。 毛文龙就是带着这样一支“杂牌军”搞起了游击战,时不时骚扰一下后金的后方,在后金的地盘上抢粮抢物资,搞得后金焦头烂额,每次出兵还得防着毛文龙在后方搞事情,有句话是这样形容毛文龙:'毛将军之患,犹人身之有蚤虱也。 ![]() 毛文龙仅仅凭借一个皮岛就让后金如此难受,如果要是再加上登莱(今山东登州、莱州一带)的支持,那后金恐怕真得喝西北风了。可问题是,毛文龙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威胁到了明朝某些人的“生意”,为什么这样说?那得从袁崇焕说起。 与毛文龙的游击战理念不同,袁崇焕的策略是:修墙筑堡垒,死守不出。这听起来挺怂的,但在当时,这确实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以当时大明军队的实力跟后金硬碰硬,那就是鸡蛋碰石头,可问题就出在这里。袁崇焕确实搞出了宁锦防线,但这可是花了大价钱的,宁远城墙升级费用:初报20万两,决算80万两,锦州堡垒群建设:初报200万两,结果实际翻倍至400万两,附带裁军3万人,但军费反而增加。 ![]() 要知道,天启年间,东江镇年均军费仅20万两白银,却牵制了后金1/3兵力,反观袁崇焕,光是关宁铁骑每年烧掉就烧掉500万两白银可是,这些超支的钱真的都用在刀刃上了吗?关宁铁骑,再加上重金打造的关宁锦防线,看起来挺唬人,结果都知道,依然架不住被后金一次次偷袭劫掠。你说这事儿怪谁?怪后金太狡猾?怪毛文龙没守住?还是怪袁崇焕修了个豆腐渣工程?所以,巨额的军费支出到底都用在哪儿了,恐怕只有袁崇焕和他背后的文官集团心里清楚。其实,修墙筑堡垒就是一场生意,修堡垒是做给崇祯看的,至于修墙筑堡花的银子,今天挪用一点,明天挪用一点,等到后金打过来的时候,早就变成某些人腰包里的银子了。 ![]() 在这场生意里,袁崇焕赚到了,后金抢到了,文官集团也捞够了,唯独朝廷亏了个底朝天。而毛文龙的存在更是让袁崇焕和背后的文官集团更加坐立不安,毕竟毛文龙带着皮岛那帮“杂牌军”就能把后金折磨的不要不要的,要是等崇祯反应过来:原来20万两就能解决这么大问题,那袁崇焕可就傻眼了,背后的文官集团也就傻眼了。所以,毛文龙必须被除掉,袁崇焕仅仅是那个执行者而已。与此相似的还有另一件事,那便是蓟州兵变,这事儿跟毛文龙被杀其实是一码事,道理都一样。戚家军是大明王朝的精锐部队,战斗力杠杠的。 ![]() 可就是这么一支部队,最后却被文官集团给干掉了,为啥?蓟州兵变,说白了就是士兵们饿极了,实在受不了才发生哗变的,其实戚家军的想法很简单:给我发饷银,你大明王朝连士兵的饭都管不起,还要我打个啥仗?单是这样,也不足以导致戚家军被团灭,更关键的原因依然是文官集团的钱袋子受到了威胁。因为戚家军只要足粮足饷,就能打胜仗,军纪还好,这在文官们看来是不能存在的事情。 ![]() 为什么?因为要是让皇帝知道了足粮足饷就能募到好兵,就能打胜仗,万一皇帝以此为核心把银子全砸在练兵上,那文官集团还怎么捞?所以,戚家军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那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大明王朝末年特有的“生意”,文官集团要的是花大钱办小事,这才有的捞,谁要是敢坏了规矩,花小钱办大事,那就得付出代价。这样的明朝,能不灭亡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