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的“虞夏万年论”,大禹治水是距今1.1万年以前发生的。大禹治水成功后,曾经在浙江会稽山大会天下诸侯,并诛杀了迟到的防风氏。这个大禹治水成功后大会诸侯的事情,在易传《大象》中记载下来:《周易》的《比》卦同时还记录了防风氏迟到被诛杀之事:同样记载了禹在会稽山大会诸侯并诛杀防风氏的古籍还有《国语·鲁语下》:“昔禹致群神于会稽之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骨节专车。” 《史记》里面也有更加详细的记载,是出自以博学好古著称的孔子之口: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於会稽山,防风氏後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足以纲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於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於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 如今大禹陵就在浙江,秦始皇时候还专程跑到会稽山祭大禹。湖州的德清就有一座防风山,古时候又称“封山”。唐《元和郡县志》就记载:“有封山在武康县东十八里,封、禺之山为防风国故地也。” 直到今天,浙江湖州德清县,仍然流传着大量与防风氏有关的传说和风俗,有着大量与防风氏有关的遗迹。首领防风氏治水有功,被封为“防风王”,立防风国。后因气候变暖冰雪融化,引发了一场大范围的洪水。防风王和“四弟相公”一起反复察看了地形地势,制定了一套治水的办法,带领大家在山坡上垒堰筑坝,在平地里挖沟疏导,建造了七十二道堰坝,开凿了八十一条河港,让沼泽之地变成旱地良田。 这个防风氏的传说指出,大禹治水时期,那场大范围的洪水,是因为“气候变暖冰雪溶化”造成的!抱雪斋已经指出,尧舜禹时期那场灾难性的大洪水,实际上是一场全球大规模灾难性的海侵,这次海侵造成了全球海平面大幅上涨了上百米,淹没了面积极其广大的三海平原,导致当时生活在三海平原上的最发达的虞朝文明被淹没。下图黄色部分就是在1.1万年以前被淹没的大片陆地。造成这次海侵的罪魁祸首,正是“气候变暖冰雪溶化”!冰盖融化产生的大量融水把全球海平面大幅度抬升,直到1.1万年以前才趋于稳定,也正好是大禹治水成功的时间。大禹治水成功后,大禹召集天下各路诸侯在会稽山开庆功大会。不料离会稽山最近的防风王却姗姗来迟,大禹对防风迟到格外恼火,下令杀掉防风,杀一儆百,以显示自己的威风。然而,防风氏的头颅被砍下后,却没见出血,大家正在惊异中,突然一股白血从防风颈腔冲天而出。大禹和各路诸侯都觉得不对劲,经过调查这才知道,防风氏在路上碰到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水急浪高,无法渡河。防风王因为救助被水冲走的百姓和大家一起排洪这才晚到。大禹懊悔不已,在防风国建立防风祠并亲自拜祭。从此留下了祭防风的习俗。 直到今天,浙江湖州还保存着全国仅有的防风祠和祭防风的传统。“祭防风”是防风氏文化中的重要一环。在每年三月初三和八月廿五会举行春秋两祭,吹防风古乐,跳防风古舞。期间,有庙会,演社戏,男女老少都云集在防风祠,热闹非凡。下图正是湖州祭防风的舞龙仪式(网图侵删)。 由此可见,防风氏自古以来就生活在浙江湖州德清县的防风山(封山),古称“汪罔氏”,完全吻合《史记》中孔子所说的“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为釐姓。在虞、夏、商为汪罔”。只不过,包括孔子在内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的是,治水功臣防风氏被大禹冤杀之事,发生在1.1万年以前的浙江会稽山!如今的考古发现已经证实,防风氏(罔氏)的所居的封山,距离大禹召集诸侯的会稽山不到200公里!抱雪斋曾经指出,考古学家们在太湖南部(下图红色标记位置)的一个编号WZ05的钻孔中,发现了一块上山文化特色的夹炭陶,上面有丰富的稻谷植硅体,经过测年可知,这块陶片距今约10563 年,属于上山文化(夏朝)的早期阶段。文章链接和图片如下:这个发现了10563年前上山文化陶片的地点,几乎就挨着防风氏所在的湖州德清县!实证防风氏在最晚10563年前已经居住在这里,而且受到上山文化(夏朝早期)的辐射! 浙江上山文化区,就是夏朝的早期王畿范围,距离湖州德清县同样不远!上山文化遗址群集中分布在钱塘江上游支流的金衢盆地及周边,如今已发现的几十处上山文化遗址中,与湖州德清县相邻的遗址有湖西遗址(永康市江南街道湖西村)、荷花山遗址(龙游县湖镇镇邵家自然村)、桥头遗址(义乌市城西街道桥头村)等。其中,浙江仙居下汤遗址,就是大禹建都的阳城,距离防风氏的封地也不足三百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