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宜尧 在我的记忆中,父亲一直是个坚强而挺拔的人。他用宽阔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勤劳的双手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温暖的家。然而,岁月无情,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的身体大不如前,他的脚步也不再稳健。 不知从何时起,父亲开始迷上了读书。起初,我并未在意,只当那是他闲暇时的消遣。渐渐地,我发现读书对于父亲来说,已不仅仅是一种爱好,更像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拐杖”。 有一年过年,他竟然当着我们的面,背起了《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几乎把整篇诗背了一遍。小辈们个个摇头,自叹不如。大侄、外甥还都是高中生,一边不住地赞叹,一边竖起大拇指。就是那一年,家里读书氛围极其高涨,我们家过了生命中最充实的读书年。也是从那一年开始,我们互相赠阅并推荐阅读书目。 从那以后,父亲读书更加用心勤勉。每天清晨,父亲早早起床,坐在窗边的椅子上,手捧着一本书,静静阅读。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他单薄的身上,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他的眼神专注而投入,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生活的琐碎,没有疲惫,没有孤独,只有无尽的知识和智慧。 父亲读书的种类很多,从历史传记到文学名著,从哲学思考到科学探索,他都饶有兴趣。他常说,每一本书都是自己生活、工作、学习中的一副拐杖,竖起来,它支撑着肉体,奠基人生的高度,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健;横过来,它连接着灵魂,为我们架起一座内心与广袤天地、宇宙仁心的桥梁。在书的世界里,他找到了精神的慰藉和生命的力量。 记得有一次,父亲生了一场病,需要在家休养一段时间。那段日子里,他的情绪低落,面部、颈部、手臂、小腿扎着数十根针灸针,身体的不适让他倍感焦虑和无助。然而,正是那些放在床头的书,陪伴他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时光。他忘情地沉浸在书中的文字里,减轻了病痛的折磨,精神也随之振作起来。 读书不仅让父亲的内心变得充实,还让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更加从容和坚定。每当遇到问题,他总会从书中寻找答案和启示。那些书中的智慧和经验,就像一副坚实的拐杖,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低谷。 还有一次,家人因为读《围城》争论得不可开交、面红耳赤。直至父亲道出自己的读书心得,才平息了这场争论。父亲说,围城一方面所指的是婚姻,把婚姻比作“城”,涵盖了“城里人”和“城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疯狂程度;另一方面还涉及其他方面,也就是作家未曾特意提及的。诸如酒局、棋局、工作单位、一个团体等等,它们也可以称之为“城”。只要一入围,就如同入了那座无形的“城”,都必须遵守它“制度”上的制约。正所谓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聆听了父亲的解读,我忽然有种茅塞顿开之感。 如今,耄耋之年的父亲依然保持着每年读近十本书的习惯,经常与儿孙们探讨阅读感受。他那不足六十平方米的小屋温馨而整洁,到处弥漫着书香,客厅、卧室都摆满了各类书籍,每一本都见证了父亲的阅读历程。我也渐渐明白,读书对于父亲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是他晚年生活面对孤独的勇气与动力。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常常追逐着物质的满足和外在的荣耀,却忽略了内心的文化滋养。父亲用他对读书的热爱,为儿女们树立了榜样。他让我们懂得,无论生活多么忙碌和艰难,都不能忘记给自己的心灵找一副“拐杖”,让读书支撑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无惧风雨,无畏雪霜,让我们走得更加稳健、更加淡定从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