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导读:荨麻疹是一种常见过敏性疾患,有的称风疹块,也称鬼饭疙瘩,治疗效果差异性比较大。朱仁康、周鸣岐、任继学、何任、宋祚民、奚凤霖、李寿山、刘学勤、张宇庆9位老中医在荨麻疹治疗中,各有经验,却都有好效果,值得临证参考和借鉴。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聊聊你是如何治疗荨麻疹的。 ![]() 荨麻疹论治 一、朱仁康论 荨麻疹为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疾患,在中医文献中称㾦癗,南方称风疹块,北方称鬼饭疙瘩。笔者据长期临床观察,大致依下述分型论治: 1.风热久羁 由于外受风热之邪,未经发散、以致风㾦癗,发作不已。证见疹发大片焮红,舌质红苔黄,治以搜风清热为主。常用自拟乌蛇驱风汤。 2.血热风盛 属于中医“风瘾疹”范畴,犹今之人工荨麻疹,又称划痕症,往往先则皮肤瘙痒,抓后立即焮起条痕,此所谓外风引动内风。由于心经有火,血热内盛,热甚生风,治以凉血清热消风为主,夹瘀略佐活血之品。 药用:生地、当归、赤芍、紫草、元参、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3.卫气不固 属于风寒另一类型,相当于冷激性荨麻疹。由于卫外失固,风寒易侵,疹易发于裸出部位,色淡微红或见苍白,吹风着冷,两手洗冷水亦起,治拟固卫御风。 药用:炙黄芪、防风、炒白术(玉屏风散),益以桂枝、炒赤芍、生姜、大枣(桂枝汤意),荆芥、茯苓等。 4.脾失健运 由于脾虚失运,外受于风,气机失利。症见身发风团,胃痛腹胀,大便溏泄,甚至恶心呕吐等,治拟健脾理气,祛风散寒。 药用:苍术、陈皮、猪苓、茯苓、泽泻、羌活、防风、炒白术、木香、乌药等。 5.血瘀生风 由于瘀阻经隧,营卫之气失宣,外受风寒或风热相搏,发为风癗。 本症可常见于腰围束带或手腕表带等处,受压处易起,今称之为压迫性荨麻疹,舌见紫黯或现瘀斑,治则以活血祛风为主。 药用:当归尾、赤芍、桃仁、红花、丹参、荆芥、蝉衣、甘草等。风热加银花、连翘;风寒可佐以麻黄、桂枝。 二、周鸣岐论 荨麻疹的证候不一,我将其划分为四个类型,进行治疗。 1.风寒型 皮疹呈白色或粉红色风团,瘙痒,遇风加剧,多伴有发热恶寒,无汗体痛之症,脉浮紧,苔白。 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药用:麻黄7克,桂枝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白芍15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杏仁10克,白鲜皮25克,甘草10克。 2.风热型 皮疹扁平,稍高于皮面,潮红、灼热、剧痒,心烦口干,溲赤、便秘,舌质红、苔薄白或白腻。 治宜辛凉解表,清热止痒。 药用:蝉蜕10克,牛蒡子10克,荆芥穗10克,薄荷10克,浮萍10克,金银花30克,连翘15克,黄芩15克,苦参15克,地肤子20克,甘草10克。 3.胃肠湿热型 皮疹持续不已,反复发作,奇痒难寐,并伴有脘腹痞满疼痛、纳呆嗳腐、便秘或腹泻、溲赤之候,脉滑数,舌苔黄腻。 治宜清解表里,通腑利湿。 药用:防风10克,荆芥穗10克,栀子10克,黄芩15克,连翘10克,制大黄10克,苍术15克,白鲜皮25克,滑石20克。 大便秘结者,改用生大黄15克,加芒硝(冲服)10克;热泻者加黄连10克,白芍20克;寒泻者加白术20克,白蔻15克,茯苓15克; 脘腹痞满不解者加炒神曲、山楂、麦芽各15克,枳实10克;由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15克,黄连10克,苦楝皮15克,使君子10克。 4.气血双虚型 㾦癗多,反复发作,常因劳而发,午后入夜加重,兼见头晕体倦,失眠多梦,多伴有纳呆便溏,面容少华,舌淡苔薄,脉细缓。 治宜调补气血,疏风止痒。 药用:生黄芪20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术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首乌15克,生地25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刺蒺藜40克,地肤子25克。 三、任继学论 荨麻疹又称瘾疹,是临床常见之疾。它的病因以正气内变为主,复因饮食不节,以及鱼蛋虾蟹馨香燥热之味,或外在风寒之邪侵伤机体,造成人体正气内变,营卫损伤,则营卫二气失调,致使气血壅塞,不得宣泄于外,必郁滞于内而化热生风。 风动则痒,热胜则红则肿。法宜调和营卫,凉血熄风为主,方以桂枝汤加味。 药用:桂枝、芍药入营而熄风,并有益气化血之功;桂枝得生姜之力攘之于外;芍药得甘草、大枣安之于内,以断正气内变之功; 再用当归、生地和血养血;配以何首乌以安抚气血,阻滞正气内变之能,上药合用,使机体阴阳趋于平衡,营卫协调,故一般病变,此方既可收功。 但亦有正虚太甚,郁久不复,营卫二气不易和调者,多引起脾气失调,肾气不充,气血虚滞,则虚热虚风,渗入营血,伏潜募原,而成顽固之疾。 余每于前方加入苦参一味以清热祛风止痒,并有补阴益精、安五藏、通利九窍之能,或参以荆芥、防风以宣通腠理,使气机得畅,营卫得行,则虚风自熄,其疾可望向愈。 四、何任论 荨麻疹,其因多为汗出当风,外邪入侵腠理,风气搏于肌肤,与热相结,则成㾦癗。 其症急者一二日,四五日后即消散。慢者,发作数日后消隐,数日又作,迁延不已。甚则数月、数年不断根者,而成顽疾。 此症之治,总在疏风解毒,清热泻火。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为余常用之基本方。 初起㾦癗,在表者,即以本方酌加桂枝、浮萍之类即可。 若缠绵不已,则用该方加黑芝麻30克,何首乌9克,苦参6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 能饮酒者可加黄酒一二两同至,每日一剂,常见显效。 若㾦癗久发不愈,时作时瘥,疹见于周身,而舌绛苔光者,为入血络。则以该方加地龙9克,刺猬皮9克,杏仁6克,赤芍6克,皂角刺5克,或视证斟加银花、薄荷等。
曾治赵某某,女,40岁。日前气温骤暖,游泳沐浴受风,周身风疹,如团如点,大小不一,奇痒灼热,彻夜不能眠,小便较黄,大便偏燥,治宜祛湿热。 上药服完两剂,风疹全消。 五、宋祚民论 从临床观察此病,有风热、风寒之分。 风热多表现为病起急骤,发热,疹色焮红,面唇掀肿,皮疹瘙痒,甚则呕吐、腹痛。治宜疏风清热解毒。 药用:荆芥、芦根、银花、连翘、栀子、薄荷、防风之类。 风寒多表现为起病缓,时间长,经久不愈,易于反复,其疹色淡红,遇冷风即出。治宜疏风散寒,调和营卫。 药用:北防风、生黄芪、桂枝、白芍之类。 我常用的验方为:防风12克,浮萍10克,连翘10克,赤芍6克,蝉蜕6克,焦槟榔10克,地肤子10克,蛇床子6克,黄柏6克。 痒甚加白鲜皮10克,眼睑水肿或头皮掀肿灼痛作痒,加蒲公英、白芷各6克,菊花亦可选用;大便燥结,或有食滞,可用神曲,甚至用大黄;湿热重者可加苍术、黄柏;湿重可用土茯苓、生薏仁、茯苓皮之类;兼有蛔虫者,用乌梅丸治之。 治疗本病的要点:须掌握既要透表,又不可单纯汗解,还需清里,以除其发病之基。总以透达清内,表里两和为治。 如疹出过甚,布满头面全身者,还须敛其胜势,如:乌梅、五味子,或地龙,以清化,现谓之“脱敏”。 六、奚凤霖论 笔者以肝论治,亦取得一定疗效,现提供同道参考。 1.实证 (1)肝气郁结型:反复发疹,常在精神抑郁,性躁激怒,或劳倦后,风团瘙痒更甚,并有气闷叹息,胁肋疼痛,或气撑攻逆,舌苔薄,脉弦。 治以疏肝理气。常用:柴胡、赤芍、枳壳、香附、川芎、生甘草、菊花、薄荷等。 (2)肝郁化热型:风团瘙痒,色红,头昏目赤,胁痛呕苦,舌边红、苔黄,脉弦数。 治以清肝泻火。常用:龙胆草、黑山栀、淡子芩、生地黄、柴胡、菊花、白蒺藜、金银花、生甘草等。 (3)肝火肠燥型:风疹瘙痒,鲜红,头痛,目赤,性躁易怒,口苦咽干,胁腹胀痛,大便秘结,肛门灼痛,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以清肝通腑,表里两解。常用:防风、薄荷、连翘、银花、当归、赤芍、淡子芩、桔梗、生甘草、大黄、芒硝。若大便不畅,或燥结不下,加更衣片日3次,每次2片。 2.虚证 (1)阴血不足型:瘾疹瘙痒色淡,头晕目眩,情志抑郁,胁痛隐隐,舌红、口干、脉细弦或带数。 治以养血柔肝。常用:生地黄、当归、枸杞子、川楝子、桑叶、菊花、赤芍、白蒺藜、醋炒青皮等。 (2)冲任不调型:发疹常在月经前期,或经期加重,反复发作,经后消退,发病时伴有胸乳胀痛,腹痛,性躁易怒,月经不调,或量少,苔薄,脉弦,华色不荣。 治以调摄冲任。常用:桃仁、红花、川芎、当归、生地黄、白芍、制香附、茺蔚子。月经过多,去桃仁、红花、茺蔚,加炮黑姜、炙甘草、乌药;胸乳发胀,结核触痛,加柴胡、失笑散;腹痛甚,加金铃子、延胡索。 (3)气血两虚型:多见于体弱患者,风团色淡,或白,搔之略呈红色,反复发作,经年不愈,劳累加甚,面㿠,食少,神疲,欲睡,苔多薄润,脉象濡细, 治以调补气血。常用:生黄芪、白术、党参、当归、炙甘草、广木香、龙眼肉、白芍、生地黄、粉丹皮等。 (4)肝肾阴虚型:瘾疹愈发无定,发时散在不密,颧红,眩晕,腰痠膝软,心烦,盗汗,舌光红,脉细数, 治以壮水涵木。常用:生地黄、丹皮、山萸肉、怀山药、制首乌、炙龟板、黄柏、赤芍、沙苑子、生牡蛎等。 上述各型,无论虚实,大多数属于慢性。以下药物均可随证选加。 有外风侵入,可加荆芥、防风、薄荷、桔梗、羌独活、蝉衣、牛蒡子等; 如药、食、气、味过敏所致者,可加紫苏、僵蚕、蛇蜕、地龙、全蝎、乌梢蛇、苦参; 如有虫积,可选加使君子、雷丸、榧子、南瓜子、槟榔等; 瘙痒不已者,可加白鲜皮、地肤子、乌梅、土荆皮、蛇床子等。 七、李寿山论 荨麻疹中医称为瘾疹或㾦癗,俗称风疹块。 急性荨麻疹病因为肺卫不固,风寒或风热之邪搏于肌肤或内传肺及肠腑,亦有因吃了某种食物、药物及肠寄生虫或其他致敏因素而引起。 临床特征,皮疹为限局性,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呈鲜红、淡红或白色疹块,时起时伏,常随搔痒而起,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迹。 急性荨麻疹,治疗并不困难,首先应除去病因,尽量找到致病因素,辨证不外风热、风寒二证。 风热证,皮疹发红灼热,奇痒难忍,昼夜不止,口渴烦躁,受风或在暖热环境下发作或加重,舌红,脉浮或数。治以疏风宣肺,清热凉血。 我常用麻黄连翘赤豆汤加减:麻黄5~15克,连翘15~20克,桑白皮15克,制杏仁10克,苦参15克,蝉蜕10~20克,赤小豆30~50克(先煮)。水煎服。 风寒证,皮疹淡红或白色,受凉即发,在冬季或接触冷水时尤易发作,在温暖环境下减轻或消失,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或沉缓。治以散风寒,和荣卫, 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桂枝、麻黄、制杏仁、白芍各10克,荆芥、防风各15克,蝉蜕10~15克,生姜10克,大枣5枚。水煎服。 大便秘结者,热证加大黄10克,芒硝(另烊化服)10克;寒证加大黄10克,枳实10克。 腹泻者,热证加川连5克,黄芩10克;寒证加白术15克,茯苓20克。腹痛者加川楝子10克,元胡15克;因肠寄生虫诱发者加乌梅、炒使君子仁各15克,槟榔20~30克。 慢性荨麻疹,多为久病,伤其气阴,阴虚血燥而生风,气虚卫表不固易招外邪而反复发作,或遇劳即发,或遇寒、遇热而发。 妇女常在月经期发作,长达数周、数月或数年而缠绵不愈。患者形气怯弱,面色不华,皮疹色淡红或色白,舌淡,脉细或弦。治当养血祛风,益气固表。 可用首乌饮:何首乌20~25克,黄芪15~30克,当归、白芍、生地、苦参、仙灵脾、僵蚕、乌蛇、地肤子各15克,白鲜皮15~20克,紫草10克。水煎服。 此症取效较缓,一般服10余剂才能获显效。 八、刘学勤论 荨麻疹属过敏性疾病,往往经年难愈,笔者认为,此证与风、湿、食关系甚密。 临证常用经验方消疹一号:适用于湿蕴中焦,风寒客于肌表者。 净蝉蜕12克,独活7克,防风9克,荆芥9克,地肤子30克,焦槟榔7克,草红花12克,白鲜皮12克,皂角刺7克。 若病情急重,瘙痒无度加全蝎8克,炒刺猬皮12克;若胃脘疼痛,饮食难进加炒枳壳12克,川厚朴9克;若脘腹胀痛,烦躁不宁加炒枳实9克,生大黄(后下)9克; 若痒疹鲜红,疹块发热加京赤芍12克,粉丹皮12克;若缠绵难愈,病久血虚加全当归12克,蒸熟地12克;气虚加黄芪12克,明党参9克。 二十余年,累计治案百例以上,疗效满意。
曾治患者杨某,男,17岁,患荨麻疹约10年,每年均发数次,初春必发,遍用中西药治疗,终未得愈。 昨晚,初起胃脘不适,全身燥痒,继则扁平疙瘩骤起,大小不一,形状各异,边缘发红,中央色白,瘙痒难忍, 烦躁不安,胃满纳呆,恶心欲呕,口唇及眼睑高度水肿,形如猪唇,自觉唇、面麻木发胀,脉滑,舌质淡,舌体胖,苔白较厚。 服药一剂,口唇、眼睑水肿及风疹块开始消退;服完2剂,症状基本消失;服三剂皮肤恢复正常。 此时,医者当明,待要全胜,必当继续给药,故原方更进三剂。 随后,又拟消疹一号方加生黄芪12克,炒枳壳9克。间日一剂,共服14剂,痼疾得愈,病根得除,随访18年未见复发。 按现代药理分析,其中荆芥、防风、地肤子、蝉蜕、白鲜皮等均有较好的脱敏作用。 笔者体会,服药期间尚有几个问题,应予注意: ①消化不良是诱发此证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治疗时在祛风脱敏的同时,应注意消食导滞。 ②忌食鸡、鸭、鱼、虾、奶、蛋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病愈后亦应注意。 ③免受风寒。 ④临床治愈后,应继续服药3~20剂,以期巩固疗效,剂除病根。 九、张宇庆论 笔者用先攻后敛法治疗本病,每获良效。治法是: 1.逐浊邪 用防风通圣散加味:麻黄10~15克,荆芥1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连翘10克,生石膏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白术10克,滑石30克,红花10克,地肤子15克,枣仁15~30克,大黄6~10克,芒硝(冲)6~10克。 其中麻黄与生石膏、枣仁必同用,麻黄之用量可达15~20克。 笔者应用多年,止痒消疹作用好,且无不良反应。上方服后大便稀溏,日2~4次。一般服3~6剂后去大黄、芒硝,连服至风团消退或明显减轻,再用扶正敛表法善后。 2.扶正敛表 用玉屏风散合桂枝汤加减:黄芪15~30克,白术10~15克,防风10克,桂枝6~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乌梅6克,五味子10克,红花10克,地肤子15克。 有内热者加金银花15~30克,连翘10~15克,赤芍10克,牡丹皮15克;血虚加当归10克,川芎10克,生地15~30克。可连服15~30剂。
如患者李某某,女,48岁。全身起风团瘙痒已十余年。近两年来每日晨起或遇风寒潮湿必发,痒极难忍,烦躁不安。 服扑尔敏、强的松、葡萄糖酸钙片等药仍不能缓解,屡服中药亦未显效。 症见皮肤风团成片,周围发红,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服上方1剂,水泻4次,夹粘冻臭秽,次晨未起风团。 又服3剂,粘冻臭秽消失,黄腻苔已退。原方去大黄、芒硝,继服6剂,风团未发。 后改用扶正敛表法,服药30余剂停药,随访一年余,荨麻疹未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