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颡鱼“腹水”多发,4月下旬到5月尤其严重!从这几方面分析,有针对性处理最有效!

 水产养殖大事件 2025-04-24 发布于山东

“腹水”是黄颡鱼养殖的常发病、多发病,小到6朝的苗种,大到4寸半的成鱼,只要稍有不慎都会出现此问题,特别是4月下旬到5月,鱼苗阶段尤其严重!当发现有“腹水”的鱼出现时,其实池塘中已有50%-60%的鱼已经发病,造成损失的不在少数。

黄颡鱼“腹水”的发病原因

1、细菌感染所致

一般认为腹水的发生是病原微生物导致,主要以“嗜水气单胞菌”为最多见,部分还有少量的爱德华氏菌、病毒并发感染。病原性感染的腹水病,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特别是天气突变、突然降温、连绵阴雨,往往是腹水病爆发的诱因。

2、肠炎诱发所致

黄颡鱼较贪食,又是杂食性鱼类,特别是早期轮虫不足,之后虫、料衔接不及时,饵料不足摄食底泥等有机质,很快就会出现肠炎,继发细菌性腹水,这是黄颡鱼水花标粗“腹水”最常见原因。

3、代谢性损伤所致

黄颡鱼腹水的发生,有时候也伴有非病原性,特别是黄颡鱼饲料维生素E缺乏,氧化油脂导致代谢紊乱,直接造成肝脏、肠道、胃的损伤,毛细血管受损发生腹水病。非病原性的腹水,体色会发生变化,如香蕉鱼、花身等外在症状。

黄颡鱼“腹水”的防治措施

1、合理投喂

培苗阶段:根据鱼苗吃食情况、胃饱满程度、天气变化等因素及时调整投喂量,一般保证7-8成鱼苗吃饱为宜,增加投喂量应少量多次,保证每次加料不超过2斤/1万尾鱼。

养成阶段:少量多餐为宜,每天投喂2-3餐(18:00、22:00、5:00),投喂饵料量以20-30分钟吃完最好。夏季至秋末时,日投饵量约占鱼体重1.5%-2.5%。

2、内服保健

长期拌料内服保健品,胆汁酸可提高饲料利用率,修复肝脏损伤,防止代谢性腹水,配合丁酸梭菌、多维等提高体质、护理肠道的产品,增强鱼体抗应激能力。

3、控制放养密度

广东佛山地区一般放养密度20-50万尾/亩水花不等,但也要根据根据自己的池塘条件,合理放养、保持水质、减少应激。

4、预防缺氧

黄颡鱼池塘溶氧长期低于3.5mg/L,会导致鱼吃料不稳定、消化不好,氨氮、亚硝酸盐易升高,导致鱼体体质变差。特别是夜间投喂后,增氧机要全开,并配合使用颗粒氧,促使鱼体顺利消化饲料。

5、做好改底

当1亩地饲料投喂量达到100斤时,尽快改底一次,提高池塘氧化还原电位,抑制有害菌的繁殖。

治疗方面,视情况适当减少投喂量或停料,外泼海盐150斤/亩,配合外泼碘制剂、三黄粉,待鱼吃料恢复后,即可拌料氟苯尼考、盐酸多西环素、胆汁酸、三黄粉,连续5-7天即可解决问题。

黄颡鱼腹水问题,近期较为多发,养殖过程中需要提前预防,如遇此问题也可联系技术人员进行诊断沟通。

专注水产养殖病害防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