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皛老师《塞下曲》实录转教学设计  (豆包)

 新用户3207Q4Og 2025-04-24 发布于北京

一、教学目标  

1. 语言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诗的意境;掌握古诗押韵规律,能正确诵读并吟唱古诗。  

2. 思维目标:通过联想与想象,构建诗歌画面,体会诗中有画的特点;结合背景资料,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与精神。  

3. 情感目标:感受边塞将士的勇猛无畏,体会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通过诵读、吟唱感受诗歌韵律美,理解诗歌描绘的场景与人物形象。  

难点:结合历史背景,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通过联想拓展诗歌的想象空间。  

三、教学策略  

1. 情境创设法:通过学生分享想象中的边塞,激活已有认知,营造边塞诗学习氛围。  

2. 诵读指导法:结合平仄符号、押韵规律,指导学生朗读、吟唱,体会诗歌节奏美。  

3. 问题引导法:通过边塞给你什么印象?”“将士有何特点?等问题,引导深度思考。  

4.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诗歌场景与人物形象,促进思维碰撞与语言表达。  

5. 文化渗透法:链接诗人背景、唐代边塞诗文化,深化家国情怀的理解。  

四、学习支架  

1. 认知支架:提供经典边塞诗句(如王之涣、王昌龄、李白诗句),帮助学生通过对比归纳边塞环境特点。  

2. 方法支架:  

  诵读支架:标注平仄、入声符号,明确押韵字拖长、入声字短促的朗读技巧。 

  联想支架:提问诗中未写的战斗场景可能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补充诗歌留白。 

3. 情感支架:引用叶佳莹对诗词价值的解读,链接现代生活,点明诗歌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初识边塞 

1. 激活经验:  

  提问:你想象中的边塞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发言(如荒凉”“战火连连”“残酷)。  

  过渡:深圳的小朋友很少见过边塞,让我们通过古人的诗来感受。  

2. 诗句引路:  

  学生朗读王之涣、王昌龄、李白等诗人的边塞诗句,用一个字概括边塞印象(如”“”“”“)。  

  小结:边塞诗常通过孤城、雪山、飞雪等意象,描绘苦寒、孤寂的环境。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经验与古诗对比,建立边塞的初步认知,为理解《塞下曲》铺垫。  

环节二:诵读感知——体会韵律 

1. 发现押韵:  

  出示修改后的错误诗句(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逃遁),学生纠错并发现押韵的重要性。  

  归纳:古诗押韵使语言朗朗上口,具有音乐美(如《塞下曲》押“ao”韵)。 

2. 诵读指导:  

  标注平仄符号(平声延长、仄声短促),学生练习朗读,教师示范紧张、急促的语气(如单于夜遁逃读出逃跑的紧迫感)。 

  吟唱体验:播放吟唱音频,学生跟唱,感受传统诵读的节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标注、吟唱,落实诗歌诵读技巧,体会语言形式之美。  

环节三:想象画面——感悟形象 

1. 图文转化:  

  小组讨论:从诗中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示例:月黑雁飞的夜晚,单于仓皇逃跑,将士冒雪追击。)  

  联想拓展:诗中未写战斗场景,你认为单于为何逃跑?引导学生补充战前战斗的激烈(支架:战败后逃亡的逻辑推理)。  

2. 人物分析:  

  提问:你看到了怎样的将士?(关键词:勇猛、无畏、爱国),结合大雪满弓刀体会环境艰苦与将士的坚韧。  

设计意图:通过诗中写什么”“诗外想什么,培养联想能力,丰满将士形象。  

环节四:文化拓展——走进诗人 

1. 身份猜想:  

  质疑:卢纶是文官还是武将?学生根据诗歌风格猜测,教师揭晓答案(大历十才子之一,文人身份)。 

  对比:出示李白、王维等文人的边塞诗句,探讨为何文人多写边塞豪情?(引出家国情怀:文人亦愿投身疆场,报效国家)。  

2. 现实联结:  

  讨论:今天我们为何读边塞诗?引用叶佳莹名言,强调诗词对精神品格的提升作用。  

设计意图:打破边塞诗必出武将的认知,凸显文人报国之志,深化家国情怀的内涵。  

环节五:总结升华——诵读铭记 

1. 情感诵读:学生配乐诵读、吟唱全诗,融入对将士精神的理解。  

2. 布置作业:  

  基础:背诵并默写《塞下曲》,用彩笔标注押韵字。  

  拓展:搜集其他边塞诗(如《出塞》《凉州词》),对比阅读并记录感受。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通过诵读与联想,学生能较好体会诗歌画面与韵律;在文化拓展环节,需关注学生对文人报国的理解深度,可通过更多历史案例(如岑参、高适)强化认知。整体设计紧扣诗教目标,将语言学习与精神传承结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