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深刻的科学见解之一:所谓的“物理现实”,只是感知逻辑的产物

 老胡说科学 2025-04-24 发布于江苏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空间是三维的?

这个问题,物理学家追了几个世纪,但一直没有定论。欧几里得直接假设了三维空间是背景,人类默认接受了这个“看起来理所当然”的设定。但沃尔夫勒姆认为,这可能是物理学20世纪最大的错误之一。

真正该问的是:空间是由什么构成的?

在他构建的模型中,空间不是连续的背景,而是由“原子”级别的离散单元构成的。这些单元不是位于某处,而是通过相互之间的关系形成一个超图(hypergraph)。空间不是点阵,而是拓扑结构。我们感知到的连续三维,只是这种结构在我们尺度上的平均效果,是观察者视角下的简化版本。

时间则不是空间的“第四维”,它和空间根本不是一回事。时间是这个超图被逐步重写的过程,是计算的进展。空间是结构,时间是演化。物理过程在模型中就是规则作用于超图而产生的新结构。这种连续的演化就是我们感知的时间流动。

这背后核心思想是计算不可约性即使你知道整个系统的初始条件和所有规则,也不能跳过逐步演化直接算出终态。每一个演化步骤都必须真实地执行。这种计算性本质,是时间存在的根本理由。

但最颠覆的地方还不是这些。

沃尔夫勒姆进一步指出,空间的三维性并不是宇宙的本质属性,而可能只是我们观察者自身条件下的投影结果。

他说得非常直白:我们之所以觉得空间是三维的,是因为我们是这样“被构造出来”的观察者。换句话说,空间三维性,是观察者结构决定的感知现象。

这个判断不是拍脑袋。他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历史路径:在宇宙诞生初期,空间是高维的,甚至可以说是无限维的,所有“空间原子”彼此强关联。但随着宇宙演化和结构“冷却”,维度逐渐下降,最终形成我们目前所处的这个三维近似结构。

我们这个生物形态适合在这种维度下稳定存在,也适合感知这种空间结构。

如果我们是其他形态的观察者,比如大得多、脑速慢、或者神经元网络结构完全不同的智能体,可能看到的“空间”根本不是三维的,甚至不是空间。

这点非常重要,因为维度在他的模型中本身就是动态变量。维度可以在不同区域波动,可以不是整数,甚至可能在极端条件下发生突变。

我们的三维感知,并不代表宇宙在任何尺度都是三维的。

他举了一个例子:我们能“看见”一个10米范围的空间,是因为光从10米外传到我们眼睛只需微秒量级,而我们神经系统处理信息的时间是毫秒量级——我们“来得及”在它变化前处理这个整体图像,这就是“空间瞬间被感知”的能力。

但如果我们脑速快100万倍,这种“瞬间感知”将不复存在,空间将成为延迟和层层构建的图景。这会极大地影响我们对“空间结构”的理解。

再说得直接一点:我们现在对空间的直觉,是神经系统在一定处理时间和光速条件下的产物。

这点对构建物理学模型极其关键。因为很多“显而易见”的属性,比如对象独立性、可分性、局域性等,其实都是观察者模型的默认假设。

沃尔夫勒姆指出,我们默认可以把宇宙拆分成局部对象,对这些对象独立施加实验操作。我们也默认空间是平滑、连续、拓扑良好的。这些直觉在他的模型中都要被重新审视。

尤其是在他的多路系统(multiway system)框架中,整个宇宙可能是“同时”存在于所有历史分支上的,每个可能性都被真实演化。传统上,我们拒绝这种“浪费计算资源”的解释,觉得宇宙不会这样不经济。但沃尔夫勒姆已放弃这种节约主义,他认为宇宙不在乎算力成本。

也正因此,观察者在这个框架中成为决定现实的核心因素。

他用一个比喻来解释因果图(causal graph):如果只有一个更新事件在宇宙中同时发生,但这个事件的“活跃位置”在不断跳跃,那么你无法知道其他地方是否更新,除非该位置也更新了你自己。你只能知道那些因果连接了你的事件。这就形成了一张因果图,而不是一个全局时钟。

这张因果图决定了你如何切分“空间”与“时间”——因果相关的是时间,因果无关的是空间。不同切分方式对应不同参考系,就是相对论的本质。

所以在他构建的模型中,相对论是从基本的计算图结构中自然涌现出来的,而不是一开始就设定的空间-时间对称性。

再退一步,为什么相对论如此成功?

因为它描述的是我们这个观察者模型下对超图演化的一种平均结果。在很多情况下这个平均值非常稳定(比如我们所在的中尺度宇宙),所以看上去空间是连续的、三维的,时间是线性的、单向的。但这只是感知结果,不是物理基础。

因此,我们所说的“物理现实”,其实是感知逻辑的产物。物理规律不是上帝写在宇宙法典上的定理,而是我们这个观测系统能从计算结构中提取出来的稳定结构。

最关键的是,这种视角是可以检验的。

比如维度波动。传统物理学假定空间维度是固定的,但沃尔夫勒姆模型预测它可以波动。这种波动不需要我们能“看到”空间原子的具体结构,只需要我们设计足够精密的实验,测到这些波动带来的微小偏差即可。

这就像当年人们还看不到分子时,却能通过布朗运动或气体定律推断出分子的存在。

而我们是否能直接“看到”空间原子的结构,还要看我们是否够幸运,能否刚好在合适的实验窗口下观察到合适的现象。比如通过黑洞边界的扰动来探测基本长度单位。但如果基本长度再小10个数量级,我们就彻底无缘可见。

所以维度波动,是目前最有希望的间接证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