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辛弃疾最出色,最有分量的一首《鹧鸪天》,回首了自己英勇但遗憾的一生

 蘅滋雅集 2025-04-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者:体验玩家QI

当人处于老年阶段,容易“想当年”,也许是因为生命的终路是越来越短了吧。回首看,有骄傲,也有遗憾。对辛弃疾而言,可能是后者较多。因为他并没有实现自己毕生的梦想。

当有一位客人慷慨激昂地谈论功名的时候,辛弃疾也想起了自己的过往。这位客人应当是一位年轻人,因为他有着年轻人的激情和莽撞,对未来充满热切的期望。

作为过来人,辛弃疾经历了太多。他看透了那些“煊赫”的伟大。过去种种风流与豪情,最后都是总被雨打风吹去。所以,他也要对这位慨然谈论功名的懵懂少年,谈谈他的人生体验。

《鹧鸪天》

[宋] 辛弃疾

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当辛弃疾回顾那段“少年时事”,往事就一幕幕在他眼前鲜活地跳动。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年轻的辛弃疾在家乡率领两千人起义,投奔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军,为耿京部掌书记。第二年,当辛弃疾前往建康(今南京)谒见宋高宗时,叛徒张安国趁机杀害了耿京,投降金人。当辛弃疾回来,闻讯后立即带领五十余骑,连夜奔袭金营,擒住张安国,然后马不停蹄地星夜南奔,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明正典刑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写的就是这段传奇般的英勇经历。上句写辛弃疾年青时参加领导抗金义军,曾率领过上万人的队伍;下句写他率领精锐锦衣骑兵渡江南来。“锦襜突骑”,即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燕兵夜娖银胡䩮,汉箭朝飞金仆姑。” 描绘当时突破金兵防线的时候,和金兵战斗的场面。尽管金兵提着兵器连夜追击,但起义军一早就开始用用箭攻击。战斗场面险象环生,惊险异常。

燕兵,这里指金兵。娖,通“捉”;胡觮,箭袋。“夜娖银胡觮”,夜里整理兵器,准备战斗;“汉箭”句,指义军用箭攻击金人。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上阙写出了起义军军容之盛,骁勇善战,面对南奔时金人的追击无所畏惧。用“拥”、“突”、“飞”等字,用“夜娖”、“朝飞”等词语,从动作,装备、士气、军装、兵器上加以烘托,写得极为饱满有力富有感染力。

下阙和上片形成了鲜明对比,辛弃疾开始“伤今”。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辛弃疾追忆往事,感叹岁月的流逝,就是那能让草木变绿的春风也不能把花白胡子再编成黑色了。一“追”一“叹”,包含多少岁月的喟叹。

南归一路走来,辛弃疾经历了多少挫折。南归之后,起义军被解散。而辛弃疾被任命为一个小小的地方助理官。之后二十年,又辗转奔波各地为官。又被投降派所忌恨,罢官闲居铅山,报效国家的壮志难酬。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南归之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抗金意见书,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然而,这凝结一生的心血而写就的“万字平戎策”,却被朝廷束之高阁,换来的不是“腰佩黄金印”,不是“沙场秋点兵”,而是“东家种树书”。

所以啊,辛弃疾颇为语重心长的告诉年轻人,自己为功名所悟,毕生的付出只换来花白的胡子,成为了一个在山园里种树的闲人。

这首词看似是“戏作”,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失望和苦涩,都溢出纸外了。虽然辛弃疾似乎冷眼看穿了一生,但到底是热场挂住。他的一生,是无愧的爱国的一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话来概括,也颇为合适: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