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说她有老妈代笔,就很搞笑。她去日漫游回来写了《东京一年》,上了大学有感悟写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读了一批文学要籍出了评论集《主人公》,这些也是她那襄阳中学语文老师老妈能鼓捣得出来的吗?当今眼大如豆且盲于心者皆是,张嘴就敢血口喷人。 蒋方舟七岁写作,九岁出书,上小学就在南方大报开专栏,早就是一个资深高产作家。但她写作上的“成长”,是有迹可循的,做不得假。早期那几本“成名作”分明就是小学生作文的水平,无非小孩子装大人,好卖弄,装老练,早熟敢说,也就是一个“天才少女”的卖点,但那稚嫩又充大的笔法成年人还真代笔不了。但凡有点写作经验的朋友,都会明白,文章这玩意,小孩模仿大人口吻容易,反过来就几乎不可能,因为“童心”这东西“绝假纯真”,最难葆持。至于“天才作家”之类,则确实是噱头。任何有价值的文学书写,都是综合能力的呈现,绝非年少春衫薄者仅凭智力与想象所能企及的。若真有人轻信世有所谓少年天才作家,那只能说明他自己少年时代太平庸太贫瘠了。人在少年时,小荷才露尖尖角,只会显出资质,还谈不到能力与水准。 蒋方舟是上了大学(清华),年纪差不多之后,才真正显示出有“作家”天分的。那时的蒋,阅历与思想都跟上来了,好书也陆续读了不少,语言表达也日渐成熟了,那本杂文集《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进阶”就表现得特别明显。前面几篇,都还是优秀高中作文的样子,后面就逐步纯熟如老手,那文字还真有点“历经沧桑”的味道了。微有不好的地方,还是在润饰痕迹宛在,行文偶尔也有卖弄技巧的嫌疑,但也足以让人感到惊艳了,段位和器局比之同年龄段那批“美女作家”还是要高出一大截的。我读她这批文章时,也还在上学,那时经常去阅览室晃荡,中午打瞌睡时就抓旁边报刊驱困,时常能翻到蒋方舟,陆续看了不少。文章这东西,是可以“望气”而知高下的,那时我就直觉这位是可以写出一番名堂来的。虽然在此前,我对这类时髦人物是很不感冒的,总以为都是炒作的糖醋板栗。 前些年,她还正“如日中天”的时候,好像突然横生枝节,遭遇到了一些波折,半空“折翼”了下来,基本不在名利热闹场上露脸了,只是还玩红薯。我偶尔也刷到她的状态,大抵能拼凑出她的生活状态:潜居京郊,埋头阅读,似乎工作也辞了,日常就是写作,每隔大半年辄远游,日子瞧着是颇清冷黯然的。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这才是最难得的修持机会,尤其是她这种少年成名且得志之人。前几天,经熟人推荐,抽空看了她的那本新书《主人公》——就是一本私人读书笔记与文学评论,就很惊叹。这是真正写出一个成熟作家的水准来了,比之本地“文豪”李修文那种忸怩作态的“阅读记”系列不知好上多少倍。看来,她这几年的沉寂,确实也是北叟失马因祸得福。不然,当初要真是一路风光下来,一直跟着窦文涛马家辉这帮老男人瞎混,除了成为另一个“老徐”还能如何呢?正如她自己在文章中写的,“人一旦堕落,哪怕是短暂的几年,上天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收走你的天赋和力量”。 所以,我很看好蒋方舟。她文字好,清爽明澈,见识也通透,这些年阅读量亦大,单论随笔文章那绝对是嘎嘎的,有望成为当代女作家里的实力派前几号,很有一点未来伍尔夫的架势。就以读书随笔这一块而言,以我有限的阅读来看,不带丝毫轻薄,她和复旦的张怡微算得上当代“双姝”。类似张佳玮,名声固然也很大,但文章实际并不高明,写起阅读随笔来,一味地拙劣掉书袋,多数时候更像是一部中学生名人名言摘抄本。至于他最近那本《写作的细节》据说改变很多了,但我还没看过,暂时无话可说。坦白说,更多的“著名女作家”,写起文章来,要么一路文青式抒情到底,要么暴露癖“私”起来不当读者是外人,多的是让人受不了的。蒋方舟没有这个毛病。或许深度不够,可胜在真诚,聪敏,看问题洞澈有清识,文字功底还很好。诸如“马拉松是中产阶级的广场舞”、“多行点路,多读点书,要不然你的三观是由你的亲朋好友决定的”、“我看待世界如同一个中年男人,因为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由老男人塑造的,阅读与媒体也是”这些醒世名言,也就蒋方舟可以观察到,且能巧妙温柔犀利地表达出来。 我不认识蒋方舟,连她亲戚也不曾认识一个,人家更不可能给我打钱,当然也犯不着尽吹彩虹屁。作家蒋方舟也有很多不行的地方。她的最大问题,还是在小说不行。她的那本小说集《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写得像白开水一样寡淡无味,说穿了就是无聊的《故事会》层次,甚至还可能不如,因为连逗人乐都不会。这样的书,可以明确显示,她没有写小说的才华,且十多年来毫无长进,这个赛道不适合她。要我信她小说能写好,我宁愿祝福她早得马拉松冠军。 说到底,一个人可靠才情与阅读写出高明的随笔,但若日子过得太顺遂,生活上又没什么历练,搞小说就不大行了。当我看到她说什么“写小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对时间的把控”云云,我就知道她完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