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追问老子042:啥叫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新用户17779036 2025-04-25 发布于江苏

导读

为什么大彻大悟的人都强调内心的静定?老子讲的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到底是什么境界?为什么明心见性的人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片面和迷惑?为啥说内心宁静和呼吸柔和是互为因果的?为什么大彻大悟的人能够平静接受所有事情的发生?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

《道德经》第十章,老子告诉我们要载营魄抱一”,然后又告诉我们“专气致柔”,能做到婴儿的状态。

接着又丢给了我们四个字: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01

这八个字光看字面意思,不是特别好理解,所以我们要一起去追问两千年前的老子,他老人家讲的“涤除”是不是告诉我们:

人能做到身心合一,能够做到呼吸柔和均匀,能够做到身心合一,能够呼吸柔和均匀,甚至像婴儿一样。

我们就能慢慢地扫除内心的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就是修行人常讲的妄念。

如果我们这些妄念都不在了,扫干净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像他、像佛陀,像那些高僧大德、那些真人高道一样,也能够洞见自己的本来面目?

用修行人的话讲“明心见性”能够见到我们生命内在的光芒

关注“问古思塾”微信视频号
可以收看“追问老子”视频

02

修行人常用“圆明”字来表达他们彻悟之后的境界。

也就是说,我们把身心合一、专气致柔的功夫做到家了,内心的念头就没有了,那些杂念没有了,心就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了。

当内心极致地安静、极致地清净之后,生命本有的光芒会显现。

生命的光芒显现之后,我们就可以超凡脱俗,就能够恍然大悟,就能够透过这万变的世界各种事物,洞察到背后的本质。

我们就不会再像普通人一样困惑,我们也可以像那些大德们做到看破、放下和自在。

老子他老人家讲的“玄览”,是不是就是人明心见性之后,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看人看得特别清,看事看得特别准,不会像普通人一样片面和迷惑。

03

那我们还要再追问老子,你老人家先跟我们讲要“载营魄抱一”,然后又是“专气致柔”,是不是也在告诉我们。

“涤除玄览”和“载营魄抱一”与“专气致柔”之间,也是互为因果的关系。

人能够做到“涤除玄览”,也就是内在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妄念,心清净了,呼吸自然就会绵长均匀,身心自然就会合一,念头自然就不会外驰,生命的能量自然就不会白白地耗费。

反过来也一样,能够身心合一,能够通过刻意地调节自己的呼吸,观照自己的呼吸,人躁动的心也能慢慢地静下来。

那些乱七八糟的想法也会自己走掉,喧闹的心会变得平静。

污染的、肮脏的,甚至是一塌糊涂的内心,也会变得干干净净。

这样的话,生命才会实现质的飞跃。

我们现在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老子就通过三句话,把一个人实现大彻大悟,洞察世间本来面目和自己生命本来面目的秘密,全都告诉我们了。

身心合一,观照呼吸,能量内敛,洗掉那些杂念,慢慢地、一点一点地积累自己的功夫,到了一定程度,生命就会从量变到质变。

04

那我们还要追问,老子说“能无疵乎”啥意思?

是不是在告诉我们,人实现了大彻大悟之后,没有那些妄念之后,明心见性之后,人内心就再也不会受到外部虚幻不实的那些现象的干扰和污染。就能够做到佛家讲的“如如不动”

外在不管发生什么,我们内心都能够做到不分别、不执着。

05

那我们还要再追问追问自己了,老子讲的这种境界,包括佛家讲的境界,是不是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问题?

得道也好,开悟也罢,并不是让这世间的万事不发生,而是能够看懂万事变化背后不变的本质。然后能够平静地接受所有事情的发生,不跟发生的事情做心理的对抗。

这个时候不管面前出现什么,心都是静的、定的,都是从容不迫的,那这不就是自在吗?

外在的人事物干扰不了自己内在的心境,那人不就做到了自己的心情、自己的命运,完全由自己掌握了吗!

我们现在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在体道、悟道与道合一的人那里,什么事情都可以接受。

你可以发生,但是我能够做到不在乎。

说白了就是看破了、放下了,然后心大了,心量大了,人就会无比地自在。

真喜欢
请点亮右下角“在看”
并转发朋友圈

特别提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