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季节只有春秋?

 十丈红尘客 2025-04-25 发布于广东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研究,中国古代的季节划分确实经历过从“春秋二时”到“春夏秋冬四季”的演变过程:

甲骨文记载显示,商代和西周初期仅以“春”“秋”划分年周期,如《甲骨文字释林》指出甲骨文中无“夏”“冬”二字,仅以“春”与“秋”对贞占卜 。这一时期的“春秋”不仅指代季节,还象征一年时间跨度,如《庄子》中“蟪蛄不知春秋”即以春秋喻年 。

随着历法完善,春秋二时逐渐分化出冬夏。西周《诗经》已出现“夏”“冬”记载(如《四月》“四月维夏,六月徂暑”),《尚书·尧典》更明确记载了舜帝时期“日中星鸟,以殷仲春”等四季划分标准 。至春秋战国,《管子》《墨子》等文献已明确使用“春夏秋冬”四时表述 。

有学者质疑商代无冬夏之说,认为甲骨文中“冬”字本义为“终了”,未用于季节 。但结合《诗经》等史料,西周已有冬夏概念,可能商代存在季节名称缺失或未系统记录的情况 。

上古以春秋代指岁月,源于农耕文明对春种秋收的依赖,节气体系(如24节气)的完善进一步细化了季节划分 。而冬夏的独立标志着古人对气候循环认知的深化 。

综上,中国古代季节划分并非始终固定为四季,商周时期曾以春秋为主,后经历法发展形成完整四季体系。这一演变反映了早期农业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观察与总结。

以上段落内容为腾讯元宝AI生成,以下几点为我提出这个问题后的感悟。

从“春华秋实”的角度,夏是春的终点、冬是秋的终点,农耕时代只需要把握住“春播秋收”即可,而且必须坚决执行“春播秋收”,现在看只有两个“时节”也不为过。

若以太极图为例,以“二元”划分一年,阳鱼由微变盛之为春、阴鱼由微变盛之为秋,也是一个相对圆满、丰满的答案。甚至,如此看来,后来发展为“春夏秋冬”所新增的信息量并未超越“春秋”的信息量总内涵。

将“春秋”二元论应用于象比其他事物发展的周期,将“春播秋收”应用于象比其他事物周期的应变,也是显得更为简洁的。甚至,对于此情形,搞出来的“冬夏”划分,是有些多于的,乃至画蛇添足的。

若只有春秋,也是蛮好的指引, “二元论”的思维逻辑框架更容易被掌握和使用。二元论本身,所有的变化综合起来其实就是“四象”。也就是说,锚定了“春秋”,就能根据他们的增衰变化得到春夏秋冬。春之盛为夏,盛极必衰从而进入秋;秋之盛为冬,物极必反后而春又生。

上面用了两个成语“盛极而衰”和“物极必反”,在春秋二元论模式下,更显得极为贴切、形象和简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