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增江公社,增城县,佛山地委,山东,肇庆地委,汕头地委,宝安县,深圳市,东江,石滩公社,永汉公社,龙门县,东江专区,粤中专区,惠阳专区,佛山专区,惠阳地区,广州市,龙门干部招待所,增城人民剧院,新华粤剧团,麻车小学,大平大队 最近,年近九旬的李先生在家中发现一张1960年1月25日的《增城报》,他知道我喜欢探讨岭南一带各地的地名故事,他通过家人联系到我,希望与我交流一下。 李先生一直强调,这份报纸已经有六十多岁了,让他回忆起当年在增城工作生活的一段岁月。 增城报的第一版 说回这张接近有六十五年历史的报纸,通篇看到“公社”、“县委第一书记”、“大队”和“社员”等如今很少使用的词汇,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于这些词汇,李先生似乎有着说不完的话,他希望大家能对这些曾经“十分常用的用语”,都能简单地记住,例如,“公社”相当于现在的“镇”,“大队”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村”。 县委领导新闻 报头右侧是图文新闻,“县委第一书记刘俊杰同志和县委书记李馨亭同志在增江公社参加积肥。”旁边是一幅配图,但模糊不清,这让曾经在增城县政府工作过的李先生想起1959年年底,刘俊杰当上佛山地委副书记兼增城县委第一书记,“我跟刘书记共事过,这位来自山东的领导当过肇庆地委书记和汕头地委书记,后来是广东省副省长,他工作很认真!我深受其影响!”另外,他还记得起李馨亭同志曾经在宝安县(今深圳市)的公安系统工作过。 公社自有回天力 灾区处处见新村 头版首条是“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国内新闻,红色字体洋溢着欢呼气息,下方有这样的新闻《公社自有回天力 灾区处处见新村》。 翻阅史书可知,1959年夏天,整个广东的中东部,特别是增城,出现了特大降水,滔滔洪水,围困超过四万群众,因为灾情严重,李先生对此也是记忆犹新,对当时的增城洪水情况,乃至整个东江的灾情都历历在目,他说,那时全增城灾民达到十二万,房屋倒塌接近三万间,受淹农田面积超过二十万亩。
石滩公社基本消灭水灾痕迹 所以,这份报纸作了进一步的报道:《增江公社重建家园成绩显著》和《石滩公社基本消灭水灾痕迹》。 报道内容 其中,后者有这么一段话:短过六个多月来,石滩公社在党委的领导和关怀下,发挥了人民公社巨大的力量,全党全民鼓起了革命干劲,把被洪水冲塌的房子,重新修建起来。全社到一月二十日统计,已新建和修建好房子有五千六百六十四间,完成计到九成多,还有六百三十间未完成的房子,目前也已经全面开始动工兴建,预计在春节前可完全消灭灾痕。 第二版,是增城县内信息 永汉公社的多则新闻 而报纸的第二、三版,多次出现“永汉公社”的报道,大家可能奇怪“永汉”这个地方应该在隔壁,并非在增城境内,原来,“增城县”和“龙门县”曾经有过一段姻缘,那是在1958年,两县合并,行政中心在增城县,1961年又与龙门告别,各自管辖原有地区,说到为什么又分开呢,据说是因为老百姓和干部们都觉得实在很不方便。 第三版,还是地方新闻报道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增城属东江专区,1954年划入粤中专区,1956年改属惠阳专区。1958年与龙门县合并,仍称增城县,先后属广州市、佛山专区。1961年又与龙门县分开,属惠阳专区(后改称惠阳地区),1975年划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增城县,设立增城市;再到2014年,增城成为广州的一个区。 增城县龙门干部招待所收据 李先生还提供了一张“增城县龙门干部招待所收据”,让人惊呼历史物品强大的说服力,我也惊叹老人家还有一张差不多有六十三年历史的文物!我甚至认为这张小小的票证,也能讲述一个地名故事! 这份报纸可谓反映出增城多番改变的历史沿革,所指的“增城县”,其地域包含了龙门县,远比今天的增城区要大,所以,报纸还会出现“县委书记孔相风同志”等有点让人混淆的称呼。 第四版是全国新闻 增城人民戏院演出信息 第四版中,除了报道全国新闻外,还有一篇“增城人民剧院”的广告,“新华粤剧团”春节期间剧目,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娱乐生活。 照片也有石滩公社麻车小学的往事 增江公社大平大队信息 纵观这张变脆又发黄的老报纸,除了地方和全国的时政要闻外,也不经意间透露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农历春节气息,哪怕生活艰难。这样一张年过花甲的报纸,可以成为大家了解当年生活点滴的不错的素材,也成为了解地名往事的很好的素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