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青云 我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浪潮,以期让自己的教学能力得到升华。我首先在课堂模式上进行改革。一言堂、填鸭式、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弊端,我想通过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高一年级率先进行教改:在课前先发导学案,让学生们去完成;课堂分检查预习、分组讨论、展示交流三个部分;每个班分若干学习小组,6人一组。整堂课由学生来驾驭,教师只是旁观或静听。由授受课堂陡然变为学生主导的课堂,学生们都非常兴奋,积极投入导学课堂中。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被充分调动,教师上课既轻松又高效,我对自己的教改成果很满意。直到有一天,一名学生的发言改变了我的看法。 记得那次上校公开课,我执教李白的《蜀道难》,仍然按导学模式上课。进入展示交流的环节时,轮到语文课代表刘英发言,她走到讲台上,突然说:“老师,我的发言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您觉得这样讲有效果吗?作为学生,我阅历浅,知识储备不丰富,对知识点的掌握也不全面,老师,我们其实还想听您讲课,您认为我们课堂随意发挥、自由讨论有效率吗?”我当时怔住了,听课教师也目瞪口呆,我赶紧让她下来,匆匆忙忙上完了这节课。 对于刘英的冒失和莽撞,我起初心里不舒服,这么一名被我器重的学生竟然在公开课上拆我的台,我想不通。但刘英的发言引发了我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反思。我特地调出我上的《蜀道难》这节课的录课视频,发现导学课堂的效率偏低,学生的讨论流于形式,缺少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有效性大打折扣。我鼓起勇气,向刘英表示歉意,感谢她大胆地指出老师的缺点。 我决定立即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检查预习和课文导入由教师主持,学生展示交流时教师不时予以点拨指导,把控课堂节奏。通过改进,课堂的效率更高了,学生们的语文成绩也显著提高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老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适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通过多年教学,我深深感到,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能帮助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不足。教师只有坚持反思,才能使课堂趋于完善。 (作者单位:广东实验中学深圳学校) 《中国教育报》作者:张青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