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河南开封·二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送考 丰子恺 今年的早秋,我不待手植的牵牛花开花,就舍弃了它们,送一群孩子到杭州来投考。 种牵牛花,扶助它们攀缘,看它们开花,结子;是我过去的秋日的乐事。今秋我虽然依旧手植它们,但对它们的感情不及以前好。因为我看出了它们一种弱点: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我在墙上加了一排竹钉,在竹钉上绊了一条绳,让它们爬;过了一二晚,它们早就爬出这排竹钉之上,须得再加竹钉了。后来我搬了梯子加竹钉,加到我离去它们的时候,墙上已有了七八排竹钉,牵牛花的卷蔓比芭蕉更高,与柳梢相齐,离墙顶不过三四尺了。看它们的意思还想爬上去,好像要爬到青云之上方始满足似的。为此我讨嫌它们,不待它们开花结子就离弃它们,伴送一群小学毕业生到杭州来投考。 这一群小学毕业生中,有我的女儿和亲戚朋友家的儿女。送考的也还有好几个人,父母、亲戚或先生。我名为送考,其实没有重要责任,一切都有别人指挥。因此我颇有闲心情,可以旁观他们的投考。 坐船出门的那天,乡间旱象已成。运河两岸,水车同体操队伍一般排列着,咿呀之声不绝于耳。村中农夫全体出席踏水,有的水车上,连老太婆、妇人和十二三岁的孩子也出席。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 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后来却提出种种问题来考我:“穿山甲欢喜吃甚么东西的?”“耶稣诞生当中国甚么朝代?”“无烟火药是用甚么东西制成的?”“挪威的海岸线长多少哩?”…… 我全被他们难倒,一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我装着长者的神气对他们说:“这种题目不会考的!”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我虽者羞,并不成怒,管自笑着倚船窗上吸香烟。后来听见他们里面有人在教我:“穿山甲欢喜吃蚂蚁的!……”我管自看那踏水的,不去听他们的话;他们也自管埋头在书中,不来睬我,直到舍舟登陆。 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赴考这一天,我五点钟就被他们噪醒,就起个早来送他们。许多童男童女各人挟了文具,带了一肚皮“穿山甲欢喜吃蚂蚁”之类的知识,坐黄包车去赴考。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 到了晚上,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讲了半天,结果有的脸上表示满足,有的脸上表示失望。 他们每人投考的不止一个学校,有的考二校,有的考三校。大概省立的学校是大家共通地投考的。其次,市立的,公立的,私立的,教会的,则各人所选择不同。但在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似乎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明知自己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省立学校的“省”字仿佛对他们发散无限的香气,大家讲起了不胜欣羡。 有一个学校录取案发表的一天,我同一班学生坐在学校附近一所茶店里了,他们的先生去看榜。在先生去了约一刻钟之后,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其中穿夏布长衫的人,在他们尤加触目惊心,几乎可使他们立起身来。终于那位先生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谁取的”,“谁不取”,——从先生的嘴唇上判决下来。他的每一句话好像一个霹雳,我几乎想包耳朵。受到这霹雳的人有的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结果是不取的一半,取的一半。 以后各校录取案发表的时候,我有意回避,不愿再看那种紧张的滑稽剧。但听说后来的缓和得多,因为小胆儿吓过几回,有些儿麻木了的原故。不久,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于是找保人,缴学费,忙了几天。这时候在旅馆听到谈话都是“我们的学校长,我们的学校短”一类的话了。 旱灾比我们来时更进步了,归乡水路不通,下火车后,须得步行三十里。考取学校的人,都鼓着勇气,跑回家去取行李。雇人挑了,星夜起程跑到火车站,乘车来杭入学。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辛苦,置备入学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 我吃不下跑路,被旱灾阻留在杭了。我教我的儿女们也不须回家,托人带信去教家里人把行李送来。行李送来时,带到了关于牵牛花的消息:据说我所手植的牵牛花到今尚未开花,因为天时奇旱的缘故。我姊给我的信上说:“你去后我们又加了几排竹钉。现在爬是爬得很高,几乎爬上墙顶了。但是旱得厉害,枝叶都憔悴,爬得高也没有用,看来今年不会开花结子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见到热火朝天的抗旱场景时感叹“是一种伟观”,而孩子们并不关心,只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地看书。 B.他们考“我”时“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一点情面都不留,形神兼备的描写表现出孩子们骄傲自负的一面。 C.“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一句中“捞”字,表明“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学校可去,没必要紧张。 D.作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真实的细节描摹,透视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学生情状,读之令现在的我们深思。 2.关于文中等待发榜这个段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们焦急地等候着去看榜的老师,先是目光聚集到一处,后是神态各异地张望,用“牵惹”一词描写眼神形象生动。 B.老师回来后,“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这里运用特写镜头写出孩子们即将听到结果时的紧张、激动、焦虑等心情。 C.作者善于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将感知的触角深入到他们内心深处,通过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人物写得血肉丰满。 D.文段还从“我”的感受来侧面表现孩子们的心理,如“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 3.文章结尾写牵牛花“枝叶都憔悴”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深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丰子恺认为,儿童是最自然的人,有着纯真、丰富的内心世界。你认为本文能否反映这一主张?请简要说明。 【答案】1.D2.A 3.①暗示孩子们正渐渐远离天真烂漫的天性,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爱。 ②暗示当时教育的功利追求已偏离教育的本质,传达出作者对教育的关注。 4.观点一:能反映这一主张。 ①本文在投考途中、考试前后、发榜前后等场景中,真实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敏感,自然地展现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文章写出作者希望呵护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传达出对儿童保持纯真内心世界的向往。 观点二:不能反映这一主张。 ①本文的孩子们对新事物已失去了好奇心,只希望通过考试“可以爬得高些”,表明他们的内心已被功利思想侵入不再纯真。 ②文章写出作者对孩子们天真烂漫渐逝的悲悯,表达对那个扭曲社会下儿童失去纯真内心世界的担忧。 【解析】1.A.“我”见到热火朝天的抗旱场景时感叹“是一种伟观”,文中相关语句为“这不是平常的灌溉,这是一种伟观,人与自然奋斗的伟观!我在船中听了这种声音,看了这般情景,不胜感动”,而孩子们并不关心,只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地看书,对应“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但孩子们并非只是考前临时抱佛脚,从“坐船出门的那天”“乘进火车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到了旅馆里他们又拿出书来看;一直看到赴考的前晚”等内容可知,他们一路上都在看书,所以A项“只是在考前临时抱佛脚地看书”表述不准确。 B.他们考“我”时“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文中句子为“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这里表现出的是孩子们的天真活泼,并非“骄傲自负”,B项理解错误。 C.“所有的学生都捞得了一个学校”一句中“捞”字,结合前文“明知自己知识不足,算术做不出;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等内容可知,“捞”字体现的是学生们考学的盲目、功利以及一种侥幸心理,而不是“没必要紧张”,C项理解错误。 D.作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如将“我”对人与自然奋斗伟观的感动与孩子们的不闻不见进行对比,将孩子们考前考后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等;并运用真实的细节描摹,如对孩子们在考场上、等待发榜时的神态、动作等描写,透视了那个时代社会的学生情状,读之令现在的我们深思,D项分析正确。故选D。 2.A.孩子们焦急地等候着去看榜的老师,文中先是“大家眼巴巴地望他回来。有的人伸长了脖子向他的去处张望,有的人跨出门槛去等他”,这是孩子们的不同动作,并非“先是目光聚集到一处,后是神态各异地张望”;“等了好久,那去处就变成了十目所视的地方,凡有来人必牵惹许多小眼睛的注意”,“牵惹”一词是说凡是来人都会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并非描写眼神形象生动,A项说法错误。 B.老师回来后,“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对应“终于那位先生拖了一件夏布长衫,从那去处慢慢地踱回来。'回来了,回来了’,一声叫后,全体肃静,许多眼睛集中在他的嘴唇上,听候发落”,这里运用特写镜头写出孩子们即将听到结果时的紧张、激动、焦虑等心情,B项说法正确。 C.作者善于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通过“有的人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等神态、动作等描写,将人物写得血肉丰满,C项说法正确。 D.文段还从“我”的感受来侧面表现孩子们的心理,如“这数秒间的空气的紧张,是我这支自来水笔所不能描写的啊”,通过“我”的感受突出孩子们等待发榜时的紧张氛围,D项说法正确。故选A。 3.①文章开头写“我”因牵牛花“一味想向上爬,盲目地好高”而讨嫌它们,结尾写牵牛花“枝叶都憔悴”,结合孩子们在投考过程中表现出的功利心态,如“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可知牵牛花“枝叶都憔悴”暗示孩子们正渐渐远离天真烂漫的天性,表现了作者对儿童成长的关爱。 ②从孩子们的投考行为“在大多数的投考者和送考者的观念中,似乎把杭州的学校这样地排列着高下等第”“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辛苦,置备入学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可以看出当时教育的功利追求,而牵牛花“枝叶都憔悴”,即便爬得高也没用,暗示当时教育的功利追求已偏离教育的本质,传达出作者对教育的关注。 4.观点一:能反映这一主张。 ①本文在投考途中、考试前后、发榜前后等场景中,真实地描写了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敏感。如投考途中“他们都笑起来,伸出一根手指点着我,说:'你考不出!你考不出!’”表现出孩子们的天真活泼;考试后“许多孩子活泼泼地回来了。一进房间就凑作一堆讲话:那个题目难,易;你的答案不错,我的答案错,议论纷纷,沸反盈天”,体现出孩子们的活泼;发榜时“有的人脸孔惨白了,有的脸孔通红了,有的茫然若失了,有的手足无措了,有的哭了,但没有笑的人”,表现出孩子们的敏感,自然地展现出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文章开头写“我”对牵牛花的感情变化,以及对孩子们在投考过程中的关注,如“有几个十二三岁的女孩愁容满面地上车,好像被押赴刑场似的,看了真有些可怜”,写出作者希望呵护孩子们天真烂漫的生活,传达出对儿童保持纯真内心世界的向往。 观点二:不能反映这一主张。 ①本文的孩子们对新事物已失去了好奇心,从“但那班投考的孩子们对此如同不闻不见,只管埋头在《升学指导》《初中入学试题汇解》等书中。我喊他们:'喂!抱佛脚没有用的!看这许多人工作!这是百年来未曾见过的状态,大家看!’但他们的眼向两岸看了一看就回到书上,依旧埋头在书中”可以看出;只希望通过考试“可以爬得高些”,如“明知省立学校难考取,要十个人里头取一个,但宁愿多出一块钱的报名费和一张照片,去碰碰运气看。万一考得取,可以爬得高些”,表明他们的内心已被功利思想侵入不再纯真。 ②文章通过描写孩子们在投考过程中的种种表现,如“考取省立学校的人尤加起劲,跑路不嫌辛苦,置备入学用品也不惜金钱。似乎能够考得进去,便有无穷的后望,可以一辈子荣华富贵,吃用不尽似的”,写出作者对孩子们天真烂漫渐逝的悲悯,表达对那个扭曲社会下儿童失去纯真内心世界的担忧。 02 (2025·河南安鹤焦濮·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梦痕 丰子恺 我的左额上有一条同眉毛一般长短的疤。这是我儿时游戏中在门槛上跌破了头颅而结成的,我自己美其名曰“梦痕”。这是我的梦一般的儿童时代所遗留下来的唯一的痕迹。 我四五岁时,有一天,我家为了“打送”(吾乡风俗,亲戚家的孩子第一次上门来做客,辞去时,主人家必做几盘包子送他,名曰“打送”)某家的小客人,母亲、姑母、婶母和诸姊们都在做米粉包子。厅屋中间一只大匾,中央放一只大盘,盘内盛着一大堆黏土一般的米粉和一大碗做馅用的豆沙。大家围坐,各人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捏做一只碗的形状,夹取一筷豆沙来藏在这碗内,然后把碗口收拢来,做成一个圆子,再把圆子捏成三角形,扭出三条绞丝花的脊梁来,最后在脊梁凑合的中心点上打一个红色的“寿”字印子,包子便做成。一圈一圈地陈列在大匾内,样子很是好看。 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这是年中难得的全家欢笑的日子。而我,做孩子的,在这种日子更有无上的欢乐:我只要吵闹一下子,母亲她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新鲜的米粉和新鲜的豆沙,热热地做出来就吃,味道是好不过的。倘然吃一只、二只还不够,我可嚷着要替她们打寿字印子了。这印子是不容易打的:蘸的水太多,打出来一塌糊涂;蘸的水太少,打出来又不清楚;打坏了又不能揩抹涂改。所以我嚷着要打印子,是母亲她们所最怕的事。她们便会和我商量,把做圆子收口时摘下来的一小粒米粉给我。我便自由捏造各种手工:捏一个人,团拢了,改捏一个狗;再团拢了,再改捏一支水烟管……直捏到雪白的米粉变成了灰色,再要一朵豆沙来,裹成三不像的东西,吃下肚子里去。 这一天因为我吵得特别厉害些,姑母做了两只小巧玲珑的包子给我吃,母亲又外加摘一团米粉给我玩。我拿了到店堂里,和五哥哥一同玩弄。五哥哥者,后来我知道是我们店里的学徒,但在当时我只知道他是我儿时的最亲爱的伴侣。他的年纪比我长,智力比我高,胆量比我大,他常做出种种我所意想不到的玩意儿来。这一天我把包子和米粉拿出去同他共玩,他就寻出几个印泥菩萨的小形的红泥印子来,教我印米粉菩萨。 后来我们争执起来,他拿了他的米粉菩萨逃,我就拿了我的米粉菩萨追。追到排门旁边,我跌了一跤,额骨磕在排门槛上,磕了眼睛大小的一个洞,便昏迷不醒。等到知觉的时候,我已被抱在母亲手里,外科郎中蔡德本先生正在用布条向我的头上重重叠叠地包裹。 自从我跌伤以后,五哥哥每天乘店里空闲的时候到楼上来省问我。来时必然从衣袖里摸出些我所爱玩的东西来——例如关在自来火匣子里的几只叩头虫,洋皮纸人头等——送给我玩,直到我额上结成这个疤。 讲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我的回想中印象最清楚的人物,莫如五哥哥。而五哥哥的种种可惊可喜的行状,与我的儿童时代的欢乐,也便跟了这回想而历历地浮出到眼前来。 他的行为的顽皮,我现在想起了还觉吃惊。但这种行为对于当时的我有莫大的吸引力。他用手捉住一条大蜈蚣,摘去它的有毒的钩爪,藏在衣袖里。我跟了他走,欣赏他的把戏。他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让它沿着那人的额骨爬下去,吓得那人直跳起来。有时当众人面前他偷把这条蜈蚣放在自己的额上,假装被咬的样子而号啕大哭起来,使得满座惊慌失措,七手八脚地营救。正在危急存亡的时候,他伸起手来收拾了这条蜈蚣,忽然破涕为笑,一缕烟逃走了。诸如此类的恶戏,不胜枚举。 现在回想他这种玩耍,实在近于为虐的戏谑,但当时热心地欣赏的孩子,也不止我一个。世间严正的教育者,请稍稍原谅他的顽皮!我们的儿时,在私塾里偷偷地玩了一个折纸手工,是要遭先生用铜笔套管在额骨上猛钉几下,外加在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面前跪一炷香的! 况且,我们的五哥哥也曾用他的智力和技术来发明种种富有趣味的玩意儿,我现在想起了还可以神往。暮春的时候,他领我到田野去偷新蚕豆。把嫩的生吃了,而用老的来做“蚕豆水龙”。其做法:用煤头纸火把老蚕豆荚熏得半熟,剪去其下端,用手一捏,荚里的两粒豆就从下端滑出,再将荚的顶端稍稍剪去一点,使成一个小孔。然后把豆荚装满了水,以一手指捏住其下端,再以另一手指用力压,一条细长的水带便从豆荚的顶端的小孔内射出。 他又教我“豆梗笛”的做法:摘取豌豆的嫩梗长约寸许,以一端塞入口中轻轻咬嚼,吹时便发喈喈之音。然后把豌豆梗插入这笛的一端,用两手的指随意启闭各洞而吹奏起来,其音宛如无腔之短笛。他又教我用洋蜡烛的油作种种的浇造和塑造,用芋艿或番薯镌刻种种的印版,大类现今的木版画。诸如此类的玩意儿,亦复不胜枚举。 现在我对这些儿时的乐事久已缘远了。但在说起我额上的疤的来由时,还能热烈地回忆神情活跃的五哥哥和这种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过去的事,一切都同梦幻一般地消灭,没有痕迹留存了,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永久地明显地录着过去的事实,一说起就可使我历历地回忆前尘。 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这无期的流刑虽然使我永无还乡之望,但凭这脸上的金印,还可回溯往昔,追寻故乡的美丽的梦啊! 1934年6月7日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打送”是“我”家乡的一种风俗,母亲等人会坐在一起制作“打送”的包子,场面温馨,气氛轻松愉悦。 B.“我”拿米粉做手工,将雪白的米粉捏到变成灰色,还要裹上豆沙吃掉,展现出“我”天真爱玩又贪吃的特点。 C.“我”磕破头休养期间,五哥哥每天抽空前来看望,带来些“我”感兴趣的小玩意儿,体现了他对“我”的歉意。 D.五哥哥发明的“蚕豆水龙”“豆梗笛”等玩意儿制作难度较大,需要一定的智力和技术,普通孩子很难学会。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将疤痕称作“梦痕”,并以此作标题,不仅使文与题更为和谐,也更容易激起读者对美好童年的回忆。 B.文章从额上的疤痕写起,重点追忆了童年的往事,最后对额上疤痕发出感慨,全文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C.“我”以成人的眼光审视童年时代,既有充满温情的暖心事件,也有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委婉批评。 D.文章采用列举事件、细节描写等手法刻画五哥哥的形象,展现了他聪明顽皮和富有创造力等特点。 3.请结合全文,谈谈对文末画线句的理解。 4.这篇散文写得饶有趣味,请围绕关键词“有趣”赏析本文。 【答案】1.D2.C 3.①“刺配”“远恶军州”“流刑”比喻“我”从童年进入成人社会的过程,暗示了成人世界的束缚和压力,“流刑”无期,意味着“我”无法再回到童年的纯真和自由。 ②“脸上的金印”指“我”左额上的疤,它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尽管童年一去不复返,但通过疤痕,依然能够在记忆中找回那些美好的瞬间,感受到童年的温暖与快乐。 4.①“打送”的习俗饶有情趣。家人一起制作米粉包子,大人说笑,孩子吵闹,水乡文化的独特魅力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 ②五哥哥的顽皮富有趣味。五哥哥捉蜈蚣吓人、偷蚕豆做“蚕豆水龙”等趣事令人捧腹。 ③文章语言幽默有趣。文章语言轻松幽默,充满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调侃,让读者感到轻松愉快。 【解析】1.D.“普通孩子很难学会”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及这些玩具的制作普通孩子很难学会,文章只是表达五哥哥的智力和技术是“我”这个年龄的孩子所达不到的。故选D。 2.C.“也有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委婉批评”错误,文中只是提到“世间严正的教育者,请稍稍原谅他的顽皮!我们的儿时,在私塾里偷偷地玩了一个折纸手工,是要遭先生用铜笔套管在额骨上猛钉几下,外加在至圣先师孔子之神位面前跪一支香的”,这里更多的是陈述童年时期教育方式的严厉,并没有委婉批评的意味。故选C。 3.①作者把童年比作一个美好的世界,将从童年到成人社会的转变比喻成“刺配”“流刑”,从“仿佛我是在儿童世界的本贯地方犯了罪,被刺配到这成人社会的'远恶军州’来的”可以看出,成人社会对于作者来说可能是不自由的,充满了各种束缚和压力,与童年的纯真自由形成鲜明对比。而“无期的流刑”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无法回到童年的无奈,童年的纯真和自由一去不复返。 ②“只有这个疤,好像是'脊杖二十,刺配军州’时打在脸上的金印”,这里将疤痕比作“金印”,形象地说明了疤痕的特殊性。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一个印记,更是作者回忆童年的重要线索。每当看到这个疤痕,作者就能想起童年的趣事、五哥哥以及那些兴致蓬勃的玩意儿,能够在记忆中重温童年的美好,感受到童年带给自己的温暖和快乐。 4.①文中对“打送”习俗的描写,详细地介绍了米粉包子的制作过程,如“各人向盘内摘取一块米粉来,……包子便做成”,同时描绘了家人一起制作时的欢乐场景“大家一边做,一边兴高采烈地说笑”“我只要吵闹一下子,母亲她们会另做一只小包子来给我当场就吃”,这些内容展现了水乡独特的文化习俗,充满生活气息,让读者感受到了其中的趣味。 ②五哥哥的形象是文章的一个亮点,他的行为充满了童趣和顽皮。比如他捉蜈蚣后,“有时偷偷地把这条蜈蚣放在别人的瓜皮帽子上,……一缕烟逃走了”,这些情节生动有趣,让人忍俊不禁。还有他发明的“蚕豆水龙”“豆梗笛”等玩意儿,既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又充满了趣味性,给“我”的童年带来了很多欢乐,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童年游戏的乐趣。 ③作者在叙述童年往事时,语言生动活泼,充满了生活气息。如“我便自由捏造各种手工:……吃下肚子里去”,这种描述将孩子天真爱玩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童趣。还有对五哥哥顽皮行为的描写,语言幽默风趣,如“正在危急存亡的时候,他伸起手来收拾了这条蜈蚣,忽然破涕为笑,一缕烟逃走了”,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轻松愉快的氛围,也体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03 (2025·河南信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走的红薯 谢枚琼 薯苗蓬勃得像一丛燃烧的绿色火焰,烧得母亲坐不住了,红薯苗长得都二尺多长了,得赶紧插地里去。父亲倒是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说,就在这两天的事。后山的菜地早已仔细翻耕过,一个个坎子打好,火土灰亦已烧好,堆在一旁,可谓万事俱备,虚位以待,就差一场雨了。 这是端午节前的事。父亲没有通晓天文地理的本事,但他对时令气候却是了然于心。他笃定这个时节,一场“端午水”总是会如约而至的。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个日子,因为一颗怀沙沉江的灵魂,而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几乎从不缺失的“龙舟雨”,想必是苍天特定的纪念方式。其时,即是插下红薯苗的大好时机。自然界的许多事情往往就是这么巧妙,仿佛一环紧扣一环,衔接得天衣无缝。 果然如此。几乎在闻得到粽子清香的时候,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说来就来了,这就是父亲所说的“端午水”,之于红薯来说这是一场孕育生命之雨,在母亲的眼里,则不亚于一场及时雨。父亲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操起一把镰刀,挎上竹背篮,一头扎进淅淅沥沥的雨中,直奔红薯秧地,不过半个钟头的工夫,父亲手脚麻利地割满了一篮子红薯藤,一脚水一脚泥地赶回来。这时候,母亲早就手持一把剪刀严阵以待,红薯藤一进屋,立马挥舞着剪刀唰唰地剪起了秧子。眼见着落在背篮里的秧苗,像雨水一般慢慢涨起来了。父亲道,差不多了,先插了这一篮子再说。说着,他一弓腰,背篮上了肩。 的确是恰到好处,这雨下得不大不小,雨水浸泡过后的黄土松软湿润。父亲从东头开始,母亲从西头开始,各自攥了一把秧子,弯腰忙将起来。雨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母亲手中的秧子插完,她直起腰来,看到刚刚插下的秧子在雨中舒展着叶片,雨珠打在叶上,似乎想按下它的头颅,但看似弱不禁风的秧子在微风中一抖羸弱之躯,雨珠只得无奈地滚落。再弱小的红薯秧都有这般神奇,仿佛只要一脚扎根大地,它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眼前原本光溜溜的黄土地上渐渐浮现了一抹浅浅的嫩绿,像扯起了一片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旗帜,母亲脸上的汗珠里面也映出了一层盈盈的青翠。 落地生根的红薯不会辜负这一场及时雨。它们借着时令,茁壮成长,在黄土地里撒脚奔走,廉价得不能再廉价的火土灰就是它们最好的营养,单薄的秧苗一天比一天蓬勃,墨绿油亮的心形叶子密集如盖,苫蔽了整片土地。满眼的葱郁,让母亲的心里乐开了花。透过顽皮地乱爬一气的藤蔓,母亲仿佛一眼就看到了埋藏在土里的红薯,那野蛮而疯狂生长的模样。待秋霜来袭,红薯藤开始枯黄,收获红薯的季节,在母亲眼巴巴的盼望里到了。地面裂开了一条条缝隙,那可是被红薯生生撑开的呀,你也许无法想象,当偌大一块地面崩裂的“噼叭”声四起,又该是怎样一种声势浩大的场景呢。此起彼伏的“噼叭噼叭”声,似乎在向人们奔走相告:红薯熟了!红薯熟了! 这是激动人心的时刻!“噼叭”声即是集结号。赶紧择上一个阳光大好的日子,乡邻们不约而同地扛着耙头、锄头,挑着箩筐、箢箕,挎着背篮,提了柴刀,浩浩荡荡的队伍直奔红薯地。父亲往手心里啐了一把口水,高高扬起了耙头,瞄准了方位一耙下去,耙头一撬开,好大一蔸红薯迫不及待地跃将出来。母亲蹲下身子,一把揪住藤蔓提起来,就地磕几下,一看,圆滚滚的红薯挨挨挤挤着,像挤在一起拱奶吃的猪崽子。箩筐装着红薯,箢箕装着藤,一趟一趟往家挑,红薯小山样堆满了小半个厅屋。人勤地不懒,“瓜菜半年粮”,红薯从此滋养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充实和温暖。 红薯自兹紧随着人们奔走,如影随形。饭桌上,它是主食;菜锅里,它是主角;奔波的路途上,它是干粮;至于平常呢,更是孩子们衣兜里的零食。蒸、煮、汆、烤、煎,土里土气的红薯,被人们变着法子改装成各式的花样,变换成各种吃法。除开生吃这种最为简单得有些粗暴的吃法外,我的记忆里经常回味着若干种常见的方式。譬如,做饭时,在柴火灶里埋几个红薯,煨着吃,剥开焦糊的外皮,香甜的味道弥漫一屋;又譬如,通过一套颇为繁琐复杂的工序,加工成红薯粉丝,在沸腾的火锅里舞蹈;至若把红薯切成小块放入浸水坛子里泡上几天,则又是酸甜开胃的小菜一碟了…… 我兀自臆想着,那颗悲悯苍生的伟大的灵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声浩叹里饱含了几许遗恨,倒是天性平民气质的红薯,在一场“端午水”里,悄无声息般生根发芽,埋头生长,不事张扬地结出硕果。在山野地头的词典里,它毫无让人惊艳之处,不过是低到尘埃里,行走世间的事物,它连浇水这样一丁点的渴求都不曾有过,却着着实实地抚慰了苍生,我宁愿相信,这, 或许是对一颗魂灵另一层意义上的慰藉了吧。 沧桑世事亦如一茬茬插下又收割的红薯,任凭时间流逝,一去不返,而红薯一直不曾停止它奔走的脚步,它依然如故地行走在人世间,携着人们不曾淡忘的记忆。时常听到大街小巷里回荡着一声声“烤红薯喽,烤红薯喽”,悠长的乡音里飘荡着红薯的香甜和缥缈的乡情。 奔走的红薯,肯定是深蕴了一层“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内涵,足以让人细细品咂一辈子。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插红薯秧前,父亲和母亲早已做好了准备,等雨降下后,他们马上开始插红薯秧,体现了他们的勤劳与贫苦。 B.弱小的红薯秧在扎根大地后“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这句话意在赞美土地对农作物和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 C.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一颗魂灵”指的是屈原的魂灵,“另一层意义”指红薯以不事张扬的品质抚慰了芸芸众生。 D.结尾引用“人间至味是清欢”一句,内涵丰富,既以“至味”概括红薯的味道,也以“清欢”彰显作者的境界追求。 2.下列对文本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丛燃烧的绿色火焰”使用比喻手法体现插薯秧的急迫性,“烧”字烘托了母亲的焦急心理。 B.“红薯熟了!红薯熟了!”以土地的口吻重复宣告红薯的成熟,更突出了红薯收获时人们的喜悦与激动。 C.文中详写人们对红薯的多种吃法,体现红薯受人喜爱的程度,为下文进一步赞美红薯的平民气质做铺垫。 D.本文从红薯苗写到红薯做成的食物,凸显了红薯在各个阶段的价值,也暗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讴歌与赞美。 3.文章为何要突出红薯与端午的关系?请简要说明。 4.好的标题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题目为“奔走的红薯”,其中“奔走”一词就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C2.B 3.①突出红薯与端午的联系,表现红薯与端午节的紧密关系,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②借端午节下雨插红薯秧,表现红薯生命力顽强,生命力旺盛。③借屈原的悲悯情怀,引出红薯抚慰苍生的主题。 4.①红薯在土地上扎根生长,像是在奔走。②红薯在人世间奔走,卖红薯的人四处奔波,人们吃红薯,红薯随着人们奔走。③红薯在人们的记忆中奔走,“烤红薯喽,烤红薯喽”的叫卖声,红薯的香甜和乡情在人们记忆中奔走。④红薯的精神在奔走,红薯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顽强生长,给人们带来温暖,这种精神一直在奔走。 【解析】1.A.“等雨降下后,他们马上开始插红薯秧”错,原文是“父亲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操起一把镰刀,挎上竹背篮,一头扎进淅淅沥沥的雨中,直奔红薯秧地,不过半个钟头的工夫,父亲手脚麻利地割满了一篮子红薯藤,一脚水一脚泥地赶回来”,可见并不是“马上开始插红薯秧”,而是先去割红薯藤。 B.“赞美土地对农作物和劳动人民的重要作用”错,原文是“但看似弱不禁风的秧子在微风中一抖羸弱之躯,雨珠只得无奈地滚落。再弱小的红薯秧都有这般神奇,仿佛只要一脚扎根大地,它就有了昂首挺胸的底气”,可见这句话意在表现红薯秧顽强的生命力。 D.“也以'清欢’彰显作者的境界追求”错,原文是“奔走的红薯,肯定是深蕴了一层'人间至味是清欢’的内涵”,可见这里的“清欢”是指红薯给人带来的简单而美好的生活乐趣,并非彰显作者的境界追求。故选C。 2.B.“以土地的口吻重复宣告红薯的成熟”错,原文是“此起彼伏的'噼叭噼叭’声,似乎在向人们奔走相告:红薯熟了!红薯熟了!”,可见是以红薯的口吻宣告成熟的,而不是“土地”。故选B。 3.①突出红薯与端午的联系,表现红薯与端午节的紧密关系,使文章更具文化内涵。原文中提到“父亲没有通晓天文地理的本事,但他对时令气候却是了然于心。他笃定这个时节,一场'端午水’总是会如约而至的。”以及“农历五月初五的那个日子,因为一颗怀沙沉江的灵魂,而具有了特别的意义,几乎从不缺失的'龙舟雨’,想必是苍天特定的纪念方式。其时,即是插下红薯苗的大好时机。”这两句话表明了红薯的种植与端午节紧密相连,通过这种联系,文章赋予了红薯种植更多的文化内涵,使之不仅仅是一种农作物的种植,而是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活动。 ②借端午节下雨插红薯秧,表现红薯生命力顽强,生命力旺盛。原文中描述了端午节期间的雨水对红薯种植的重要性:“果然如此。几乎在闻得到粽子清香的时候,一场不大不小的雨说来就来了,这就是父亲所说的'端午水’,之于红薯来说这是一场孕育生命之雨。”以及“这雨下得不大不小,雨水浸泡过后的黄土松软湿润。”这些描述表明端午节的雨水对红薯的生长至关重要,体现了红薯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以及其生命力的顽强。 ③借屈原的悲悯情怀,引出红薯抚慰苍生的主题。原文中提到“我兀自臆想着,那颗悲悯苍生的伟大的灵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声浩叹里饱含了几许遗恨,倒是天性平民气质的红薯,在一场'端午水’里,悄无声息般生根发芽,埋头生长,不事张扬地结出硕果。”这里通过引用屈原的悲悯情怀,引出了红薯作为一种普通农作物,却能够滋养人们生活,抚慰苍生的主题。。 4.①原文“落地生根的红薯不会辜负这一场及时雨。它们借着时令,茁壮成长,在黄土地里撒脚奔走……”这里的“撒脚奔走”形象地描绘了红薯在土地上迅速扎根、蔓延生长的状态,好像在不停地“奔走”。 ②原文“时常听到大街小巷里回荡着一声声'烤红薯喽,烤红薯喽’,悠长的乡音里飘荡着红薯的香甜和缥缈的乡情。”这句话体现了红薯在社会生活中的流动性和普及性。卖红薯的小贩走街串巷,红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四处“奔走”。③原文:“时常听到大街小巷里回荡着一声声'烤红薯喽,烤红薯喽’...飘荡着红薯的香甜和缥缈的乡情。”以及“携着人们不曾淡忘的记忆。”卖红薯的声音不仅是一种现实中的听觉记忆,更是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成为一种情感上的“奔走”,在人们心中久久回荡。④原文:“单薄的秧苗一天比一天蓬勃……顽强生长”“却着着实实地抚慰了苍生”红薯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即便生长条件简单甚至艰苦,它依然能够茁壮成长并为人们提供食物和温暖,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一直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象征意义上也在“奔走”。综上所述,“奔走”不仅仅是物理上的移动,更是象征着生命力的旺盛、文化记忆的传承以及积极生活态度的传递。 |
|